一个育儿博主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在幼儿园尿床了,妈妈接园的时候,当着老师和其他家长的面教训孩子。
“都快上中班了,还尿床!羞不羞?”
孩子尴尬地用手去捂妈妈的嘴,被妈妈一把扒开,断续问老师:
“老师,孩子这年纪还尿床正常吗?在家里有时也会尿……”
孩子脸上挂不住了,把妈妈往一边推:“我没有”
妈妈不依:“这孩子还学会撒谎了,尿了就尿了嘛”
孩子终于大哭:“就没尿,就没尿……”边拉着妈妈往外走
“在家我们很注意他的卫生习惯培养的,有尿还不知道和老师说……”老师把食指放在嘴上示意家长别再说了。
孩子虽小,可也有尊严,自己的糗事被公之于众,还被当众批评。如果是敏感一点的孩子第二天去学校都抬不起头来吧。
相信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让她丢一次脸,长点教训。但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孩子情绪失控的情况下,记住的更多的是妈妈的不包容,被别人围观的窘迫。家长可长点心吧,人前教子,并不高明。
把孩子尊严踩在脚下,这种不分场合的教育实在令人无法认同。
生活中,这种把羞辱当教育的父母不在少数。
父母不给面子,是多少孩子的童年阴影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被当作父母与亲戚们的谈资。不管好的还是坏的,父母都爱抖出来开玩笑、讨论。
有一期《圆桌派》,窦文涛就问出了这个困扰中国孩子多年的问题:“为什么很多父母喜欢消遣、贬损孩子?”
“你看他胖得跟猪一样。”
“你看他黑的,跟个煤球似的。”
“我们家那小子就是个笨蛋,扶不起的阿斗。”
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而只当是属于他们的一件物品,可以随意评价,而且大多时候是负面的评价。孩子做得好,很少当众夸,犯了错却大加宣扬,以为越当众贬低,越能激发起孩子的上进心。
小时候,妈妈就特别喜欢在亲戚面前揭我的短,尴尬的我频繁给妈妈使眼色,可她当没看见。
毋庸置疑,父母这样做不是故意跟我们过不去,他们只不过期待我们能改正错误。但是方式不对爱真的会带刺。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毁掉一个孩子最佳的做法就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他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中国父母为什么喜欢当众教育孩子?
有一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传统观念认为,“人前教子”利用孩子好面子的心理,当众指出孩子的不当行为,让孩子产生羞耻感,产生“知耻而后改”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其实是非常粗暴且不科学的。
家长错把羞耻感当内疚感
“人前教子”的初衷是借助权威的力量,希望孩子在众人的注视中,认识到错误,产生羞愧感,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羞耻原本是用于帮助人们建立社会规范、社会道德的,当有人违反社会规范或道德时,来自周围人的谴责就会令人产生羞耻的情绪,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遗憾的是,但是很多人搞错了。真正会让人深刻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是内疚,而不是羞耻。
内疚感VS羞耻感
内疚是经过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做了某件事,伤害了他人,感到自责。为了降低内疚感,人们会尝试去修正、弥补,以重新获得他人的认可。
羞耻感是一种直接针对自我的情感,是生动而痛楚的。它让我们贬低自我的价值。很多时候它不需要以“我做了不好的行为”为前提。
内疚的时候是事错了;羞耻的时候是人错了。
内疚感会让人产生改变动力;羞耻感却让人陷入绝望、自我怀疑。
关系学家周梵说:“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伴侣之间,人们总以为让对方感到羞耻会让对方反省,事实上,自我改变是需要力量的,而罪恶感能最快扼杀力量。越去评判谴责他人,就越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羞辱感不会让孩子变好,只会毁掉孩子
羞辱感首先毁掉的是孩子的自尊
自尊是一个人的脊梁骨,脊梁骨都被折断了,孩子还怎么立得起来呢?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说:“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进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只有当孩子拥有强大的自尊,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接纳的,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我们一次次不分场合的责骂,羞辱孩子,只会浇灭孩子变好的愿望,一生处于自我怀疑中。
羞辱感造成孩子逃避型或攻击型等极端型人格
经常被羞辱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性格上的缺陷。羞耻感让人轻视自己,一般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模式:一种是逃避型人格。为了保护自己,情绪陷入麻木,不管你们怎么说,我都无所谓也就是常说的没脸没皮。另一种是攻击型:恼羞成怒,你越这样说,我越这样做,“破罐子破摔”。
羞辱感压抑孩子,破坏孩子成长的机会
羞辱感会极大的抑制孩子自由表达和试错的机会。一做错事就被羞辱,孩子变得谨小慎微,害怕变成父母口中的坏孩子。从而放弃以孩子的方式探索世界,好奇心被扼杀。
而孩子是恰恰是需要犯错的,在错误中累积经验,获得知识,塑造品格。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表达情绪,这样才能成为健全的孩子。
爱用羞辱教育的家长换来的是屡教不改、戾气很重的孩子。在一项跟踪8年的道德情感研究发现:那些容易产生羞耻感情绪的孩子们, 更可能被学校开除,吸毒和自杀。真正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
那孩子在公共场合犯了错,该如何教育呢?
关起门来教孩子,不在公共场合讨论孩子是非
人前不教子,是现代父母应该有的修养。在众人面前议论孩子的是非,尤其是谈论孩子的隐私或者过错,甚至训斥孩子,会让孩子无地自容,尴尬难堪,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处理情绪上了,根本听不进父母的教育。更何况,人在情绪好的时候更愿意配合,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父母讲的大道理他是抵触的。
训斥之前先了解孩子犯错的动机
相信没有几个孩子是故意要捣乱的,孩子犯错背后往往有他们的理由。
在一期《超人回来了》里,爸爸回家后,看到客厅一片狼藉,麦片洒了一地,孩子在地上捡麦片吃。
爸爸很想发飚,可是他忍住了,耐心问女儿怎么回事。女儿有点害怕,她告诉爸爸,弟弟饿得哭了,她想帮助弟弟,不小心把麦片洒了。
捣乱的背后,是孩子的懂事。爸爸没有责备孩子,而是肯定了孩子的正确行为。
懂事的父母,管教前会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告诉孩子错在哪,并给予补过
惩罚不是目的,管教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孩子愿意发生改变。因此孩子做错事时,一定要告诉他错在哪里,对他人造成什么困扰和伤害。当孩子真正了解了原因,才会自发地生产内疚感,改正自己的行为。
孩子知错后,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可以做些什么来弥补自己的错误,防止孩子陷入内疚情绪中。这样孩子就能在错误中成长,不伤害他们,也不否定自己。
用一些小技巧告知孩子的错误行为
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当时不指正,过后孩子就回忆不起来当时的错误行为了。家长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来提醒孩子。
- 用眼神或肢体语言:
比如努努嘴,用一个眼神,孩子一般也就心领神会了。
- 把孩子带离现场进行教育
当孩子在人多的地方不守规矩,无法无天。家长可以悄悄把孩子带到一边,比如卫生间、无人的角落耐心分析孩子的行为,你顾及孩子面子,孩子也更愿意配合。
- 睡前是教育的好时机
睡前是孩子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看书。这时家长可以把今天的事拿出来简单讨论一下,帮他分析,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如何处理比较恰当。
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人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想要孩子改变,首先得让孩子感觉不好。比如这种羞耻教育,其实是很欠妥的,家长要注意分辨。
再小的孩子也有尊严,也要面子,家长千万不要亲手打破孩子人生中的这扇窗。
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有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就越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最后,分享明朝学者吕坤的“爱子七不责”与大家共勉:
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
对众不责,
愧悔不责,
暮夜不责,
正饮食不责,
正欢庆不责,
正悲忧不责,
疾病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