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哪吒火到不容忽视。
向来对国漫不感冒的我,最近被身边的朋友强势安利,终于走进了电影院。
出来哭成了狗,我对中国电影是有多大的偏见啊。太过瘾了,准备二刷。
化着烟薰妆,双手插裤腰,又拽又无所谓的样子,和小时候的哪吒完全不一样啊。不过我喜欢。
新版的哪吒讲了一个熊孩子被爱治愈,改变天命的故事。
无始天尊炼出了灵珠和魔丸,一个极善,去拯救人间;一个极恶,三年后发生天劫,收回性命。
本该是灵珠转世的哪吒,被申公豹从中破坏,变成了魔丸投胎。
一个被成见毁了的孩子
哪吒虽然是魔丸转世,自带破坏力。但是他毕竟是个孩子,像普通孩子一样,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和陪伴;希望有人陪他踢毽子;希望被认可……
真正让哪吒成魔的是人们的成见。
哪吒出生的时是个大肉球,而且拥有异于常人的神力,被认为是妖怪。
陈塘村的村民从此认定哪吒只会作恶多端,残害百姓。见到哪吒像遇到瘟神一样,大叫躲闪,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而幼小的哪吒刚开始并不知道这些。他只想和小女孩踢毽子,结果小女孩立刻被大人抱走了;迎接他的是西红柿、臭鸡蛋和人们的咒骂。哪吒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从人们的口中,他知道了原来自己是妖怪。那不是他的错,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努力地帮助村民除魔;从海夜叉的手里救出了小女孩,可村民却以为女孩是他抓走的;迎接他的又是恶语和乱棍。
不管他他做什么都无法改变人们深深的偏见:他是魔童啊,怎么可能会做好事呢?人们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每一次好心没好报的努力,都伤透了哪吒的心。好吧,反正无论我做什么都无法改变你们对我的看法。“他们把我当妖怪那就当妖怪给他们瞧瞧……”
村民们固执的成见,彻底释放了哪吒身上的魔性。幸好,李靖夫妇无条件的爱,最终改变了哪吒。
给孩子贴标签何尝不是一种成见
看电影的时候,感觉陈塘村的村民愚昧不可及,为哪吒不值。但是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电影里,只存在那个时代。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在干着同样的事,却混然不觉。爱给孩子贴标签的我们像极了陈塘村的村民。
比如这些话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呢?
- 动不动就哭,你是个爱哭鬼哦
- 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一点
- 我家孩子比较害羞,不喜欢叫人
- 宝宝你真聪明……
- 整天就知道玩游戏
这种打击式教育,其实就是给孩子“贴标签”。
那“贴标签”是什么意思呢?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百度百科
也就是把孩子的具体的、偶尔的行为上升为对他整个人的定性。比如孩子一次不分享东西,就认为他一个自私的人。
关于“贴标签效应”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解释:
美国理论家贝克尔和勒默特提出了一个叫“社会标签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程度不同的社会越轨,但大都是临时性的,程度一般不严重,即初级越轨。
但是如果越轨行为被其他人发现并公布于众,即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这时越轨者的处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越轨者在自己的思想中,就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概念,他以后就很可能在这一概念指导下去行动,即认定自己是越轨者并按照越轨者的方式去行动,这时的社会越轨就已从初级越轨转变为次级越轨,即习惯性的、持久性的、程度严重的越轨。
你看,成人尚且很难避免标签带来的影响,何况自我认知能力很弱的孩子。
贴标签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1968年,美国小学老师简.埃利奥特策划了一场经典的“标签实验”。(她当时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歧视”)
她把班上的学生按眼睛颜色进行分组:棕色组和蓝色组。接下来,她很严肃地告诉学生,棕眼睛的是优秀的孩子,蓝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
经过这一系列贴标签动作后,孩子们的变化令老师震惊:
蓝眼睛的孩子由刚开始的愤怒转为萎靡不振,并且开始有点相信自己确实很平庸甚至愚蠢。有一位蓝眼睛的学生告诉老师,当天发生了很多倒霉的事,回家还被妈妈罚站,看来自己真的是一个愚蠢的孩子。
第二天,老师走进教室郑重宣布,昨天搞错了,蓝眼睛的孩子才比较聪明。各项待遇也跟着换了过来。这一天,棕眼睛的孩子感到自己变得自卑和愚蠢,而棕眼睛的孩子则恢复了愉快的心情,认为自己健康又聪明。
在实验的2天中,两组孩子分别做了一道难度相当的阅读理解题。被贴了负面标签的蓝眼睛孩子第一天用时5.5分钟,第二天只用了2.5分钟。棕眼睛孩子的情况类似。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被贴上某种标签,他就对自己产生误判,成为标签那样的人。
年幼的孩子无法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和周围人的评价是他形成自我认知的重要参考。被贴上标签后,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会悄悄发生改变,最终与标签一致。所以父母和亲人开玩笑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你口中的孩子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
看哪吒的过程中我哭了好几次,除了电影本身感人外,我全程代入了我儿子。
由于大城市没有学位,我把儿子浩浩放在老家2年。
孩子爷爷奶奶比较传统,喜欢用批评责骂的方式管教孩子。“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太不讲卫生之类的话”经常挂在嘴边。放回老家,不到半年,孩子变得越来越难管。
我发视频回家,孩子越来越不愿意接。因为婆婆经常把反映孩子的情况变成告状、批斗:
“浩浩吃饭太挑食了”
“每次做作业都要催”
“爱撒谎狡辩”
“在家懒得很……”
“我管不了你,现在让你妈来管管你……“
电话那头的我都不知道怎么接话了。这一句句批评的话都在把孩子从熊孩子的方向推。
2年后,终于把孩子接到了身边。孩子身上坏毛病一大堆,就像哪吒一样。我绝对不能再像在老家一样,整天批评他了。
只有像李靖夫妇一样,用爱和耐心把孩子身上的坏标签一个一个的撕掉。这会很难,尤其是孩子已经7岁了,性格脾气很多已经定型了。
这期间看了很多育儿书,买了很多家庭教育类的课。转化一个熊孩子,足够把一个妈妈逼成抑郁症。但是就像李靖说的,他毕竟是我孩子,不能放弃。
他爷爷奶奶打电话过来,询问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在场,我向来报喜不报忧。
“浩浩现在表现挺好的,作业一般会主动完成,还做得挺认真的”
“还懂得体贴我,会帮忙倒垃圾、买东西;”
当然这些都是在骗婆婆,其实孩子并没有做得那么好。他可能只有一次作业做得认真,帮我洗了一次碗。
接电话的时候,我用余光看着孩子。他刚开始有点紧张,像做了坏事,怕被揭发一样。但是得到认可后,看得出他很放松。接下来的几天,他真的会主动帮我洗碗,作业也认真完成。(当然听了这样的话,婆婆其实有点不相信,也不高兴。事后避着娃我才会说孩子真实的表现。)
孩子的世界很小,你不经意说的每句话,他都当成了真理。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既然标签有那么神奇的作用,那是不是多给孩子贴正面的标签就好了呢?
正面标签也不能随便贴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研究者随机选定一些孩子,声称他们在智商测验中取得了高分,比其他孩子聪明。到学期末,这些孩子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孩子会不自觉地接受他人(尤其是信任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听起来事情变得很简单,只要多夸孩子就好了。“你好棒”、“真聪明”、“真大方”、“好勇敢”……事实上,这样表扬的不仅空洞不走心,而且容易让孩子无感,甚至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表扬孩子也要讲究艺术。不要贴标签式地夸孩子,而要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尤其不要夸奖他的先天优势,比如聪明、太了不起了等等。
为什么呢?因为被夸聪明后,孩子会将成功归结于智商。而智商、天赋这些特质是从父母那里遗传过来的,夸的其实是父母的基因,孩子无法从中获得自信和激励。
此外,孩子会努力地维持“聪明”这种形象。假如一个孩子经常被夸聪明,他是这么想的:“我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不能干让自己看来很蠢的事。不聪明的人才需要加倍的努力。他变得不敢尝试,不敢失败。这就阻断了孩子进步的动力。这也就是卡罗尔教授说的”固定性思维“。
而鼓励努力有什么不一样呢?“你期末考得很好,这学期一定学得很认真”!孩子得到的信息是:我的成绩来源于我的用心。如果下次没考好,他不会认为那是自己太笨,而是自己还不够努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那如何用好“标签效应”
- 不贴标签,就是论事,描述值得肯定的行为,不随意评价
简单地把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描述出来,孩子的努力被看见,对孩子就是平静而有力的鼓励。
- 化妆术:将负面标签转换为正面标签
高明的父母懂得给孩子的负面行为转化为正向激励。比如做作业慢,可以说仔细谨慎;野孩子,变成精力旺盛;爱使唤人变成有领导力等。
我们可以控制自己不给孩子贴标签,可身边的亲朋好友却很难避免。我们也要尽量帮孩子转换被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
- 在表扬前面加上一个具体场景
句式可以是“你做了……“比如你刚刚带狗狗出去上厕所了,越来越负责了。这样有理有据的表扬,比简单地夸一句“你真棒”效果好得多。因为孩子知道了哪里做得好,并且自己值得这个称赞。
不随意评价也是一种修养。不苛刻批评,也不过度夸奖,防止孩子被标签绑架。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