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过惯了锦衣玉食、斗鸡遛狗生活的纨绔子弟,真有一天会"洗心革面"吗?我想,韦应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个可能。早年横行乡里、放荡不羁的少儿郎,当稳定肆意的生活被打破,看到战争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连皇帝都弃城奔蜀的情况之后,仿若一夜之间长大了般,生活的残酷让他明白,自己不能再这般放纵下去,是时候用自己的努力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了,故而发奋读书,成就了他诗坛不朽的地位。
提及韦应物,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或许就是那首《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他山水田园诗的佳作之一,不过近几年,随着一个微博帖子,他的诗《简卢陟》里那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却火了起来,当时网友诗兴大发,对出了许多诗意的下联,比如那件被很多人喜爱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但韦应物的原诗究竟写了些什么呢?
简卢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人生就像高雅的乐曲,可惜的是却很难遇到懂得欣赏的人。在烦恼不安的羁旅途中,蹉跎于淮海之滨。溪旁的树上沾满了清晨的露珠,山中的鸟儿悲啼着春天的逝去。我有一瓢酒,故而能慰藉这一路的艰苦劳顿。
卢陟是何许人也?据说是韦应物的外甥,首联里,韦应物说他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人,这样的人世上难得,故而世人很少有懂得他的人,也因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卢陟曾入行伍之中,安史之乱平息后,兵役结束回家,但依旧没被赏识,在羁旅之中蹉跎岁月,这样的境遇着实让人心烦焦虑,终日烦闷不堪。或许是为了宽慰卢陟的烦闷吧,诗人此时隐居在山涧之中,每天就是看看早晨的露水啊,听听鸟儿悲春,故而邀请卢陟来此做客,愿他在自然的美景之中忘却那些不开心,于是最后一句说"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快来此处与"我"共饮吧,想来是可以慰藉你这一路的艰辛劳累啊!
其实说是慰藉卢陟,何尝不是慰藉自己呢?这世上难得知音,很少有人能懂自己的"白雪曲",朝廷上的人也不例外,故而才在怀才不遇之中颠沛流离,"蹉跎淮海滨",但纵然心怀不忿,也要学会排遣苦恼,与懂得自己的那个人喝一壶酒,畅聊天地,想来是可以抚慰自己这颗沧桑的心吧。安史之乱结束后,国家生养生息,但大大小小的动乱从未停止,韦应物自从洗心革面、好好读书之后,就一直心系国家社稷,故而那慰藉的"风尘"也许还暗示了国家战乱吧。
首联里,诗人直言卢陟怀才不遇,既是对他的赞赏,却又饱含同情,于是颔联追忆卢陟坎坷的人生经历,"蹉跎淮海滨"。暮春时节,朝雨鸟啼,看似伤春,却又似充满希望,颈联两句写景,其实未尝不是一种劝慰,所以尾联备酒相邀,来吧,与"我"一同畅饮,忘记这繁杂的人生,在自然的享受之中忘却那些凡尘俗世,潇洒自在的做自己,难道不好吗?何必去管那些令自己不顺心的事呢?
韦应物这首诗的尾联,可以说是十分潇洒自在了,大部分人其实都向往着自在的隐居生活,但又因为心中抱负,诗中不能卸下心中的重担。苏轼的《临江仙》曾有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种对于自在生活的向往与韦应物此诗颇为相像,不过是"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能有如此自在潇洒的态度,人生定是已经走过磨难,看透凡尘俗世,心中所想,不过是纵情于山水之间的雅致闲适。作为过来人,韦应物或许也有过卢陟那样类似的经历或心情,想要给予劝慰,却发现或许只有把酒言欢才能忘却眼前的失意,可能在山水之间方才能寻找到人生的意义。
这个世界不如意之事甚多,无人赏识、无人懂得是孤单的,有时想要有一番作为,却苦于没有渠道,只能在烦恼中蹉跎岁月。但与其如此,不如寻找一安静之所,仔细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可能的未来,平息了自己内心的烦闷之后,再去看人生,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了呢?想要顺风顺水的过一生那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难免挫折,倒不如看淡这些事情,潇洒的面对人生的种种是非,安贫乐道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态度!
人生的经历会改变一个人处世的态度,韦应物曾是纨绔子弟,但自从发愤图强之后,却成为一个人人称颂的好官,在滁州隐居,也成为了一个颇为潇洒的山水田园诗人,不得不说唐朝能人辈出,哪怕从前不学无术,回头却依旧是岸,人生没有晚不晚,只看你如何选择。所以何必纠结那些有的没的,不如来一壶酒,慰藉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