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一首词,语意高妙,超尘脱俗,最后一句引为歌名

2019-11-13     扁担圈生活

北宋历史上,苏轼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了。他不仅通音律,擅诗词,精书画,就是随便写一篇古文,都能令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唏嘘不已。

可惜的是,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先是受变法新党所排挤,不得不远离庙堂;然又经历“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差点一命呜呼;后来又被旧党所不容,晚年流落儋州。都说“文章憎命达”,“哀怨起骚人”,正因为这些坎坷磨难,才致使苏轼穷而后工,成就一篇篇千古名章。

比如,苏轼经历人生中第一次大磨难——被贬湖北黄州,他就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黄州春日杂书四绝》、《满庭芳·蜗角虚名》、《西江月》等旷古绝伦的精美华章。

在黄州的五年间,苏轼尽管也曾失意过,迷茫过,但作为一个乐观派达人,旷达的胸怀仍能使他积极生活。此外,他时常礼佛,陶冶情操,把定慧院当作第二个家,寓居于此。

《东坡诗集》中,关于定慧院的诗词有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了,它的小序就是“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被贬黄州所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东坡的词大多以豪放见长,这首词看起来别发孤寂。上片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夜深人静、月挂梧桐的清冷氛围。月是缺的,横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清辉洒满大地。深夜时分,万籁俱静,诗人出笔不凡,开篇就渲染一个孤高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苏轼先从一位独来独往“幽人”形象出发,随即引出飘渺轻灵的孤鸿,两种意想互相契合,令人油然而生出:那孤高自赏的“幽人”,是否是这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词人通过虚实结合,人物形象对接,强化了“幽人”形象的超凡脱俗,极富诗意之美。

下片描绘出一个特写镜头,孤鸿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像是心怀怨恨却无人知情。它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和凄冷。

苏轼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月夜孤鸿的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来表达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孤高自赏,以及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人似孤鸿,孤鸿似人,词人和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孤鸿的心境展现无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寂寞沙洲冷”,因为用词精妙,被后人因为著名的歌曲名,由周传雄演唱,尽管歌词和原词不同,但一个曲名也足够引人注目了。

纵观全词的境界,确实如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所言: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其中高旷洒脱,超尘脱俗的境界,非常人能语,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空灵飞动,含蓄蕴藉,因此才会流芳百世,为后人所道。

正因为此词仙风道骨,游人孤鸿影,历来争议很大,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咏物怀人的词。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记载,这首词的创作缘由是因为东坡寓居定慧院,每到深夜咏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东坡开窗是就看到她翻墙而走。她极度崇拜苏轼,长相貌美,二八年华都不愿嫁人。东坡知道后,怕耽误人家,就把她介绍给一个青年才俊。美人因为心有所属而不得,后来郁郁而终,葬于沙洲。东坡流落儋州时,听闻此事有感写下此词。

若真有此事,便可推断这“幽人”正是此女,她深夜独来独往,为爱奔走宁缺毋滥,甘守寂寞也不随波逐流。词中如梦如幻,自有仙风道骨,给人以清高之态。

总之,不管是孤鸿,还是幽人,都是作者心中的寄托,寄托的是苏轼清高自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KVMa24BMH2_cNUg3q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