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诗素来以构思新奇,风格秾丽著称,尤其是他的爱情诗缱绻悱恻,唯美异常,为人所道。然而,他的诗意却过于扑所迷离,让人捉摸不透。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的是悲观还是乐观;或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暗示了亡妻还是韶华;又或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容爱情还是其他......
历年来,研究者对于李义山诗中所表达的意思众说纷纭,因此元代诗人元好问才会说出这样的讥诮之语:“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
至于李商隐的感情为什么会这样复杂难测呢?
大概是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吧,李商隐一生仕途不顺,苦苦挣扎在“牛李党争”之间,在下层边缘徘徊。他积极入仕的激情早已被黑暗政治消磨的所剩无几了,即使他心中还抱有幻想,又能怎样呢?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牺牲品,发个牢骚都要仔细斟酌一番,会不会被人抓住把柄。因此才养成了他写诗创作用词隐晦,感情复杂,让人捉摸不透。
即使是温柔可爱的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更何况是一直落榜,一直报考的大诗人李商隐呢?不是才华不够,而是科举制度黑暗,他无捷径可走。好不容易考上进士,却有迟迟没有封官,英雄无用武之地,大概是为他量身而作。他怎能不忧郁,怎能不愤懑?
于是,李商隐36岁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远离政治中心,赴昭州任一个小小郡守,主祭祀大事,借题发挥,一改往日隐晦诗风,作下一首诗,借古讽今,直抒胸臆。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和屈原并称“屈贾”的“西汉鸿文”——贾谊(即贾生),受大臣排挤被贬长沙,早都成为历代诗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熟滥题材了。但是作者却另辟蹊径,不落窠臼,特意选取贾谊被孝文帝从长沙召回为始,写出了一首令人为之称快的绝唱。
据《史记》记载,贾谊奉召求见,此时刚刚举行过祭祀的文帝,正坐在大殿上,因为有感神鬼之事,就问贾谊它们的本质是什么?贾谊徐徐道出自己的见解,二人谈论直到深夜,不知不觉中汉文帝都慢慢移膝靠近了贾谊的位置,可见听得有多认真啊,结束后,孝文帝对他说: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皇帝不计前嫌召见被贬的臣子,半夜求贤若渴,讨论国事,怎么不让人认为这是一个贤德圣明的帝王呢?然而,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问鬼神”之事,写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讨论。
诗人开篇从正面着笔,特意写出汉文帝求贤若渴,待贤态度诚恳,让人丝毫看不出有何深意,就是简单地赞扬皇帝贤明。随之,写出文帝对贾谊才华的肯定“更无伦”三字,令人仿佛看见一个年少意气,才华横溢的文臣形象。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单单看这两句,一“求”,一“更”层层推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谊的信服和器重,如果不往下看,读者肯定认为这不是就是一篇歌颂圣主求贤的诗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正是作者故弄玄虚之处,让你不知不觉进了他的套路里。
下面作者就开始拨开云雾了,汉文帝求贤之诚,虚心求教,君臣讨论“国家大事”直到深夜,以至于情不自禁地把膝盖都快挪到了贾谊的位置上。这等小细节,都被作者描绘得维妙维肖,让人无不感觉历史陈迹仿佛变成了眼前鲜明可触的画面。
不得不说,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段,正是诗人的独到之处。通过这个细节的生动渲染,把孝文帝“半夜求贤”的圣明之处推向了高潮,不过“可怜”二字,非常值得深思。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当然不是,作者最后来了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问和不问,两相对比,让我们自己得出结论:原来这才是汉文帝求贤若渴的原因啊,只关心鬼神之事,不关心苍生社稷,这种表面开明,实则昏庸的帝王,实在令人不耻!
如今再联系前文深思“可怜”二字,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诗人一直在给文帝留有余地,隐含嘲讽意味。然后自然怀疑“夜半前席”的态度了,当好一个“虚”字,简明扼要,举重而若轻,给大众呈现了一个伪贤的帝王形象。
诗人用词犀利,讽刺意味极其辛辣,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前两句一直围绕文帝“重贤”肆意称赞,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最后由强烈的对比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气势非凡。正所谓“抬得越高,摔的越惨”,这种反跌手法,诗人运用得炉火纯青,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仅仅28字,读者仿佛见证了真正的史实般,不仅浮现处“圣帝求贤”之态,还看见了一个鞠躬尽瘁的臣子之心。诗人看破不说破,有论而无断,让大家在他的故弄玄虚中,体会到作者的深切用意。
李商隐讽刺文帝昏庸,而当时的晚唐皇帝何尝不是,一味求佛问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埋汰贤臣,这不就是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诗人借古讽今的同时,又深深寄寓着自己怀才不遇的深切感慨。李商隐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生不逢时,郁郁不得志,正如贾谊一般,不得重用。总之之,讽汉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自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