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过一本小说,其中有一句话是"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当时不知出处,只知道读起来就感觉很美好的样子,是爱情吧,带着诗意的古代爱情。后来看的诗多了,才知道此句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作者不详,但并不影响它的美感与经典。
中国文学历史上有许多作者不详的诗歌,但因为唯美的意境或是朴素的感情,贴近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也流传到今日,被许多人喜爱,最典型的就是《诗经》了。而像《西洲曲》这样的乐府民歌,是散布在各个朝代的文化精髓,或许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得到更多人的传颂,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有的文学体裁风格。它与唐诗有些像,内容却更为平和,没有宏观的大思想,动人的是一句一句贴近现实的温暖。
《西洲曲》最早著录在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可以说是南朝民歌中的经典代表作。题材以现实生活中少男少女的爱情展开,虽是写少女的思念,但其中洋溢的生活气息,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人带入诗歌的感情氛围里,尤其是充满地方特色的描述,诠释了江南水乡温婉而缠绵的美好。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首诗通篇在叙述女子对心爱之人的思念。折梅一枝,忆起曾经的美好时刻,爱人应是住在西洲的,女子想要去会见心上人,梳洗打扮过后就想着能否见到对方。在家里的时候听到风吹乌桕树的声音,以为外面来人了,猜想着会不会是心上人,遂在门里露出翠丽的发簪,可惜一切都是臆想,打开门后并没有见到所思之人。
或许是为了掩饰什么吧,于是开门之后就假装去河边采红莲,但哪怕在采红莲,也依旧抑制不住对心上人的思念,莲花过人头,遮住了少女的心思,可低头弄莲子,一个"弄"字,又展示了少女的百无聊奈,那清如水的莲子大概就是少女的一颗赤诚之心吧,是纯粹没有私心的爱意,这种感情担得起青莲之美。
把莲花"怀袖中",那莲心红的就如少女火热的心一样,日日夜夜思念着心上人,却总是见不到对方的身影,只能"仰首望飞鸿",无奈至极。"飞鸿"本是大雁,有传信的作用,可少女不但见不到心上人,就连信件都未曾收到过,这儿大雁的出现就别有一层意思了,于是女子上高楼,眺望远处,想着是否能看见心上人在做什么,然而即使"青楼"很高,却依旧望不到心上人,这让女子无奈至极,可她的思念太浓,总是不甘心,于是整日整日倚栏杆望远,百无聊奈之下思念愈深。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对方久久不出现,是否有别的事?女子想着郎君的心情大概和她一样吧,都是忧愁的,但现实无法相见,只能在梦中寄托愁思。,醒来之后,就想着南风若是知道自己的心意,定是要把这份思念吹向西洲的,以聊表思念与慰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句话其实和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以物寄相思与愁绪,只是一个物象是风,一物象是月,思念的对象也是不同的。
后世有人评价这首《西洲曲》是"言情之绝唱",可见其中深厚的感情与思念,诗中女子想去西洲,奈何西洲在江北,想要过去亦要乘舟。少女从春天等到秋天,从现实到梦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情郎,这种感情是持久而纯粹的,是古代百姓最真挚与单纯的情感,虽是痛苦,却是无比珍贵。
爱情是很美好的事情,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任何添加了别样目的的感情都不能称之为爱情,也因为这样,它才会显得如此珍贵。它不分阶级,不分时间,平民贵族享受同等的权利。这首《西洲曲》通过男子的视角,描绘的却是女子的思念,在江南水乡的婉约中,女子的感情也是那般的纯粹清澈,却又热情而强烈。
这种诞生于民间的诗歌,因为代表最朴素的百姓,所以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才愈加动人,而放到如今的时代,像诗歌中那种纯粹而简单的爱情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少,更多的感情里增加了别样的目的,考虑的东西也渐渐多了起来,那份朴实动人早已变了味道,不知这是否是时代发展的悲哀。
淡漠的人情、外在的物质条件,我们很难再感受到淳朴的民风,也因此,如《西洲曲》这般动人美好的感情才更能触动现代人内心的柔软,也更让人喜爱与向往,这大概就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