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神作《洞仙歌 冰肌玉骨》,斗转星移间的佳人美景

2019-12-16     扁担圈生活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苏轼说他七岁的时候,在眉州遇见了一个九十岁的朱姓老妇人,那人说自己曾经跟随老师去过五代蜀国的君主孟昶的宫中。有一天天气炎热,孟昶和花蕊夫人晚上就在摩诃池上乘凉,写了一首词,那个九十岁的朱姓夫人居然全都能记得。如今苏轼也四十多岁了,朱氏妇人也已经去世很久了,现在应该没有人知道这首词了吧,不过诗人说他记得前两句,闲暇的时候想起来,发现竟是《洞仙歌》的词派形式,就自己补足了不记得的部分。这也是他这首《洞仙歌》的由来了。

这首词时当初的蜀主孟昶写给花蕊夫人的,所以苏轼运用自己的想象力重新填词,记录的也是花蕊夫人和孟昶,整首词将花蕊夫人美好的精神境界展现的十分详尽,境界幽妙空灵,读之宛如身临其境一般。

提及花蕊夫人,那也是历史上一个传奇女子。本是蜀主孟昶宠爱的妃子,却在后蜀被灭后入宋,得宋太祖赵匡胤的青睐而被封为贵妃,更是凭借一句"十四万人齐谢甲,更无一人是男儿"让赵匡胤大为倾倒,也有人说她和太宗赵光义也有瓜葛,但事实如何,也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然而回来看苏轼这首词,整首词却都是对花蕊夫人的夸赞,歌颂她与孟昶的爱情,作为一个北宋的诗人,苏轼这首词竟没有遭遇那些所谓的"正派人士"的攻击,且广为传颂,着实令人惊叹了。那么这样一首描写女子"冰肌玉骨"的词,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呢?

冰玉般莹润的肌肉骨头,在炎热的夏天竟十分清凉没有一丝汗渍。晚风吹来,水殿里暗香弥漫,绣帘打开,明月偷窥佳人,而佳人还未入眠,斜倚在枕上,发钗随意插着,鬓发散乱。这幅形象,将女子的娇美描写的十分具有画面感,只想想就忍不住一睹美人的倾国倾城之貌了,仿佛是仙女般,慵懒俏丽,动人心弦。

佳人和爱人一起从床上坐起,互相牵着手,漫步在寂静的庭院中,时而还能看见流星划过天际。试问这夜色如何,却发现已到三更时刻,月光暗淡了,玉绳星也随着北斗低旋。屈指掐算寒风何时来到,不知不觉间似水流年就悄然过去了。

词的上阙通过各种物象表现花蕊夫人的美好,玉、水、花香、明月,都是自然界里很清澈美好的东西,放在美人身上,就将整个人的气质衬托的更为清雅脱俗了,这不仅是气质,也是苏轼对花蕊夫人精神的肯定。下阙"起来携素手",两人在安静地夜晚里散步,不知不觉间月色低垂,斗转星移,夏去秋来,时间快速略过,让人不禁对时光的流逝产生深深地感慨,这种感慨,不仅仅是词中主人公的,也是苏轼自己本身的。

良辰美景,曾经的美好过往,总有一天会全部消散,当时花蕊夫人和孟昶多么恩爱,可国破家亡之日,两人最终是生离死别。无论过往多么美好而辉煌,在时间的抚摸之下,那都是过眼云烟罢了,所以让人忍不住叹息,也忍不住惋惜过往美好。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被贬黄州,回忆起这段历史,想来也是联想到了自己,在感叹花蕊夫人美好精神的时候,也隐藏着自己的情怀。

刘禹锡在《乌衣巷》里曾有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诗里,刘禹锡感叹的是世事无常,时间的强大。其实放在这首《洞仙歌》里来看,苏轼感叹的未尝不是时间,未尝不是世事无常,美好的东西始终不能长久,但至少它也曾在这世间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痕迹,或许这也是其价值所在。

张炎说苏轼词是"清空中有意趣"、"清丽舒徐,高出人表"。这首《洞仙歌》恰是这种风格中最典型的一首。一般人写女子的美好姿态,很少能写的如此动人,稍不留神就会显得"不雅",然而苏轼这首词却在清丽雅致之中营造了一种独属于女子才有的美感,让人沉迷赞叹。

但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还是没能长久,就如同现在的我们只能在诗词中去想象佳人的美丽,那曾经的美好时光总是令人流连,忍不住去回忆,时光匆匆,斗转星移之间,我们只能更加珍惜时光,珍惜那些不愿放手的美好日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6gtFW8BMH2_cNUgM8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