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寻亲访友极为不便。那时候,没有通讯设备提前通知,所以出门拜访亲友,只能碰运气,如果对方在家就四大皆欢,反之只能吃闭门羹。
不过对于古代诗人来说,就算是闭门羹,也是吃的诗情画意。比如苦吟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留下了耳熟能详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有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成就脍炙人口的经典绝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还有诗人崔护访桃花美人不遇,题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而千古流传......
那么,来猜测一下我们的“诗仙”李白,他访友不遇,会有何感想呢?
据记载,李白十八九岁时,曾在戴天山大明寺(也就是大匡山)读书。李白经常跟着山中的道士求学问道,因此度过了一段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他翻山越岭,不辞老远来到戴天山中,拜访一个道友。从拂晓到中午,一直赶路,好不容易来到了他家,可惜“无人知所去”,于是李白便写下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人清早起来在狗吠声中跋山涉水,闻着被露珠打湿的桃花香,沿着小溪一路前行,来到树林深处,看到麋鹿出没,直到中午都听不懂山寺传来的钟声。
道友的门前,野生的竹子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泉挂在远处碧绿的山峰上。可惜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诗人只好靠着几棵松树发愁。
寥寥数语,可以看出李白的才华,自少年时期便非同凡响。
诗的前四句,李白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他拜访道士途中的耳闻目睹。一路上有山有水,还有桃花和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
诗人从早晨走到中午,都没有听见山寺里传来的钟声,只见丛林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看起来多么和谐啊。这两句的妙处就在于静处通幽,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高洁脱俗的环境,惟妙惟肖的表达出来。
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在这里,他把时间和空间感,描绘地异常清晰,让人如临其境。
走着走着,诗人终于来到了道友的门前,只见“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这里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飞流直下的瀑布悬挂在碧绿的山峰中,二者由近及远,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壮观的奇境。诗人特意把竹前冠一“野”字,自然造就的竹子,更让人感觉欣喜。而飞和挂二字,可见瀑布飞流直泻的壮景,让我不由想起李白后来隐居庐山所写的《望庐山瀑布》,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之语的灵感,是不是就是来源这里。
最后两句,呼应主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跋山涉水拜访道士却不能相遇,又无人知道去向,就算普通人也会焦躁不安。然而,尽管道士不在家,李白也没有立即返回。他“愁倚两三松”,把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倚了个遍,可道士仍然未回。一个“愁”字,极为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纵观全诗,风格清丽,平易自然,丝毫不见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没有飘逸狂傲之态,可见他年少时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乐山乐水的隐士。
尽管这首诗没有其他访友不遇的诗那么出名,但《诗筏》曾言此诗: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由此可见,李白早期作品的艺术魅力,当然这也算是他风格的一个转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网上最流行的那句“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就是出自李白的这首诗,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