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
看似是这个时代的新词,实际却是复杂人性的常态。
人心的面具,便随着人类文明共同诞生。
我们习惯粉饰自我,展现看似完美的一面。
或文质彬彬、优雅大方。
或光鲜亮丽、耀眼夺目。
在精致外壳背后,才是人性的真实面。
欲望、贪婪、乃至暴力。
哪怕是身边最熟悉的人,或许也有着无法想象的阴暗面——
《你 第二季》 You Season 2
去年,鱼叔写过《你》的第一季。
一个看起来文质彬彬、才华横溢的书店经理,实际却是位有着病态窥探欲的变态。
“为了爱情,他可以做任何事情”。
他利用社交网络和秘密跟踪搜集一个女人的私密信息,并成功让她爱上了自己。
却因为事情败漏,最终酿下杀人惨案。
剧集中,男主角的双面人设令人毛骨悚然。
但同时又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人难以忘记。
如今,第二季再次回归。
熟悉的男主角、熟悉的变态套路,却有着稍显不同的故事走向。
开播至今。
豆瓣评分8.2分,烂番茄新鲜度92%。
与第一季持平。
故事顺接上一季的结尾。
男主角乔(佩恩·拜德格雷饰演,曾经出演过《绯闻女友》里的丹)的作案行径被前前女友识破,她扬言要实施报复。
面对人设崩塌,此前居住的地方肯定不 能久留。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乔删掉了自己所有的社交媒体信息,从东海岸逃到了西海岸的洛杉矶,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城市。
乔下决心改头换面,尝试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
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假身份威尔·贝特海姆。
又住进了一家环境糟糕、人员混杂的二层楼公寓。
似乎是要开启一段掩人耳目,隐姓埋名的平静生活。
之后,他十分幸运地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图书推荐员”的工作。
并在那里意外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女人爱(维多利亚·佩德雷蒂饰演)。
没错,她的英文名字就叫做LOVE。
换句话说,“乔转眼遇见了爱”。
如同一缕清风。
爱的出现给乔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她带着他逛遍了自己喜爱的美食店,与他诉说和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过去。
两个人的心慢慢走近,一切似乎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以上这些才仅仅是第一集的内容。
如果你轻易地相信了眼前这个动人爱情故事,那么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了。
太多的巧合和顺利,想想都觉得不太可能。
在这背后必然少不了人为的操纵和设计。
更何况。
第一季中的变态男主怎么可能一下子改邪归正?
果不其然,这一切都是乔暗中计划好的。
原来,早在他来到洛杉矶的第一天,就已经盯上了爱,视之为下手的新目标。
通过暗中跟踪,他早已经了解到爱的工作地点与家庭住址。
之后便持续展开自己的秘密行动。
他能拥有威尔·贝特海姆这个新身份,是因为把真实的威尔·贝特海姆绑架,关进了自己建造的玻璃监狱里。
从而盗取他的身份继续生活。
他选中那个鱼龙混杂的公寓。
因为这里是偷窥爱的最佳位置、也是偶遇她的最好选择。
乔的真实面目逐步暴露了出来:
他研究爱的社交媒体、监视爱的朋友圈、顺走爱的内裤。
变态依旧是那个变态。
条理清晰、手法老套,一步步地按照计划进行。
先和爱成为同事、再成为朋友、最后成为恋人。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窥探到了爱”。
乔对于他人生活的窥视有着近乎变态的痴迷。
好奇心引诱着他去发掘别人的隐私和秘密。
殊不知。
窥探的欲望如同潘多拉的魔盒。
一旦打开,永远不知道里面会蹦出什么东西出来。
本剧也是如此。
剧集前半程,乔似乎胜券在握,掌控一切。
一边和爱的关系持续进展,一边还和女房东成为了炮友。
但越往后,状况愈加不受控制。
先是前前女友突然出现,四处揭露他的真面目。
后是一场突然陷入的悬案。
在一次醉酒后醒来,乔发现自己身边竟然躺着女房东的尸体。
是谁杀死了她?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乔,可他自己却什么都不记得了。
最最超乎意料的。
是当前前女友想要拉爱逃离虎口的时候,爱却反手杀死了前前女友。
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鱼叔不便剧透。
只能用八个字形容:毛骨悚然,细思极恐。
这部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强调一句真理“人性经不起窥探”。
这世界上不存在完全透明的心,每个人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有着见不得光的秘密。
每个人都不爱被他人窥探;
但却又有着想去探求他人隐私的潜在欲望。
这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窥视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它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
日常生活中也是。
当我们加上一个陌生人的微信时,也会不自觉地打开他的朋友圈看一看,试图推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一边乐此不疲地翻阅他人的朋友圈,一边又设置三天可见、一个月可见来似掩非掩,担心别人过度解读。
对于感兴趣的异性,不敢直接对话,而是先通过各路社交媒体上搜寻那个人的动态。
对于疯狂迷恋的明星,在网络上在现实里都像狗仔一般尾随。
更有甚者,花钱购买他们的电话号码,甚至家庭住址,恨不得把他们的生活翻个底朝天。
窥视源自于人们内心对于自我掌控感的获取。
人们偷窥异性,为了满足对于性的欲望。
人们偷窥富人或者明星世界,为了满足比较和渴求的欲望。
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后窗》,便是一部从电影本体的角度去探讨人性“偷窥癖”的作品。
故事里,闲来无事的男主角由于好奇心使然,开始拿着镜头去窥探着每一户邻居的生活。
一扇扇窗外像是一块块银幕,上演着一个个不同类型的故事。
这正代表着人们对于不同欲望的心理需求。
更令人讽刺的是——
男主角在电影中窥视着别人,而我们却在电影院窥视着他。
甚至,从本质上来讲。
影视剧本身也满足着观众们本能的窥视欲。
仿佛窥探的欲望可以无限循环、无限延生。
只要有人在,它就不会消失。
不仅不会消失,当代的科技发展还能够让它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释放。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日益兴起的网络直播。
只要一台电脑或是一部手机。
就能瞬间满足上成千上万双“眼睛”的偷窥欲。
人们卸下伪装,躲在屏幕背后的阴影里。
透过一扇大门,张望着背后那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世界。
网络的发展拓展着人们的视野,也同样在不断地延伸着人们窥视的欲望。
只可惜,人性经不起挑战。
欲望更是一个无底洞。
当人们知道了哪怕一点隐私时,就会被吸引着去窥探更多的秘密。
正因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的生活里出现了大量因为窥探欲所带来的恶毒——
针孔摄像头、私密照片传播、网络人肉曝光等等。
在这些事情的背后,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幕后凶手。
我们被好奇心裹挟,透过小小的屏幕不知疲倦地窥探着无穷的秘密。
然而。
即使窥视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眼睛却是自己的。
只是当下社会里,懂得让眼睛休息的人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