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减肥党路上的拦路虎。
每一次,都能把刚刚吃饱的人生生馋饿。
不给节食一点余地。
在这里,就没有胖不起来的肚子——
《风味人间 第二季》
没的说,一如既往的高水准。
昨夜刚上线,直接豆瓣 9.4 分。
来,先一波动图走起~~
(答应我,看之前把外卖 APP 卸载掉。。。)
马卡龙和珍珠雪崩蛋糕。
蜂蜜烟熏牛胸肉。
石炉焗金猪。
宫保虾球。
糖醋黄鱼。
烤乳鸭蘸白糖。
本季延续以往的“国际范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带领观众“馋”遍全球美食。
总共有八个主题:
《甜蜜缥缈录》
《螃蟹横行记》
《酱料四海谈》
《杂碎逆袭史》
《鸡肉风情说》
《颗粒苍穹传》
《根茎春秋志》
《香肠万象集》
其中,我本人最感兴趣的是“螃蟹”和“杂碎”两集。
首先是因为螃蟹那集的预告片实在太诱人了!
另外真的很想看看陈晓卿(超级肥肠爱好者),以何种角度呈现杂碎食物的极致美味。
不过目前还只放出一集,就慢慢等吧。
第一集,将镜头对准“甜”。
打头阵的,是尼泊尔的崖蜜。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人迹罕至的悬崖缝隙里,生长着一群巨蜂。
这种蜜蜂,能飞到最高海拔 3500 米的地区,采集珍稀的植物花蜜。
因而酿制的蜜,成为世界上最顶级品类之一。
猎蜜的过程艰险重重。
当地猎蜂人所带的工具,不过是藤条编织的绳子,木梯和削尖的竹竿。
在几乎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攀登到 200 米的高空。
身上连纱布护罩都没有。
用烟火熏蜂巢时,脸上胳膊上腿肚子上,都会爬满蜜蜂。
猎蜜人用竹竿插入崖壁缝隙,顺杆靠近蜂巢。
一手握住藤梯,一手握住刀收割,另一只脚还需要稳住刀具的长杆,全身就剩下几个脚趾头作为支撑点。
太惊心动魄了!
这么危险的工作,每年都有人因此丧命。
但他们还是得去做。
不是为了一口好吃的,而是这将是他们全年最大的收入来源。
猎蜜人们将新鲜的蜂巢大口塞进嘴里。
吃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他们一整年的安全感。
甜食会快速补充糖分,让人脑分泌大量多巴胺。
但高糖食物,在当今并非是健康选择。
尤其是把糖,碳水,油脂三者结合在一起,简直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培养基。
但是,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间,糖都是很稀缺的。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很喜欢吃过甜过油的糕点。
就是因为在他们幼年和年轻时期,吃一口“甜”从来都非常难得。
四川人结婚时办坝坝宴,有一道压轴菜“甜烧白”,就把这种对“甜”的热爱阐述到极致。
首先,取最肥厚的猪五花,放入卤水中煮至 8 分熟。
去除瘦肉,留下“九分肥一分瘦”。
然后,像操作肉夹馍似的。
把肥肉块从中间片开,猪皮连着,取一块紧实的红砂糖夹入其中。
看到这一步已经让我浑身一紧。
没想到还有更狠的。
用红砂糖熬油,混入糯米煮熟,成品色泽红润(油光闪闪)。
肥肉片上淋一勺砂糖油,再放入糯米。
一碗叠一碗,蒸熟。
更绝的是,起锅后,厨师又抓了一大把白糖撒在上面。
我当时立马给跪了...
高糖高油脂高精制碳水,这一碗囊括了宇宙间最摄人心魄的力量!
但老人小孩都吃的非常开心。
如果细细追究,各国传统糕点,都是对“糖,油,碳水”的极度礼拜。
果仁密饼,土耳其甜点皇冠上的明珠。
当地称为“巴克拉瓦”(Baklava)。
墨绿色,非常好看。
制作流程却极其繁复。
光是学着擀面皮,都能学七年。
为啥呢?
因为它对面皮的要求是,十几层的面皮叠在一起,最终擀成薄如蝉翼,像轻纱一般柔软飘逸。
馅料简单粗暴:
满满的开心果碎,拌入奶油。
然后用面皮包裹,塑成各种形状,放入烤箱里,起酥皮。
最重要的环节,是熬糖浆。
将白砂糖倒入热水,滴入柠檬汁,用勺子循序搅拌。
达到特定的粘稠度后,泼洒在刚出炉的酥饼上。
一瞬间,酥皮遇到高温的糖浆,剧烈地舞蹈,全身心浸入甜蜜中。
这是卡路里在颤抖!!
糕点固然诱人,但也不能多吃哦。
分集导演郭安采访中说,如果整集拍甜味食物,很容易让人产生“腻,齁”的感觉。
因此把重点放在捕捉那些“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甜味上。
这集的名称《甜蜜飘渺录》的“缥缈”二字,就是这么来的。
扬州的“翡翠烧麦”就是一例。
绿色蔬菜剁碎,把多余的水分挤掉,撒入白糖。
这就有了一层“甜”的底味。
拌入猪油和盐。
包馅的时候,放入咸肉沫。
这样出来的烧麦,鲜中带甜,咸不压甜,可口宜人。
不仅糖,氨基酸也能够为人类带来甜的体验。
马来西亚的巴瑶族,是地球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
几乎终身不会踏上陆地。
他们的食物大多来自海洋。
那么如何获取甜食呢?
白棘三列海胆。
海胆黄富含游离氨基酸,滋味甘甜。
巴瑶族人划着简陋的小木船在海面上航行。
水性最好的小伙,只需带着护目镜,就能一口气憋着,直直潜入海底。
海水蔚蓝剔透。
上面的人也能够坐在船上,观测水下的人游到了哪里。
一旦发现了大批海胆,便呼朋唤友都来捡取。
这样的生活,令水泥森林的我好不羡慕啊。
或许,你也察觉到了《舌尖》到《风味》的转变——
从单纯聊食物,过渡到制作食物的人的故事,最后扩展到国际视野下的人类饮食文化。
格局越来越大。
这带来的结果,或许是:
不那么好哭了。
我至今仍记得《舌尖 1》的观影感受。
每次看到末尾出现的劳动者的笑脸,心里会升腾起一种巨大的感动,鼻尖一酸。
那时,人们对它的评价是“泪水与口水齐飞”。
《风味》的总体情绪,要更平和一些。
比如讲到香港一对父女的故事。
单亲爸爸抚养女儿,每日在 300 度的炉子周围工作,盼着她考个好成绩。
如果放在《舌尖 1》,肯定是个催泪弹。
但《风味》就平平淡淡的拍摄,没有肝肠寸断,只有略略的温暖。
这样,也蛮好。
片中新加入了一些著名作家所写的美食段落。
Y·A·冈察洛夫【俄罗斯】: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
汪曾祺:
鸡头米老了,夏天就块过去了
F·O·帕慕克【土耳其】: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
是生机、利益和账单
但支撑茫茫人海的只有一样东西......
少了个人叙事的煽情,多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视角。
这是《风味》在进化的地方。
不过这一季最令我动容的,不是正片,反而是陈晓卿的采访。
拍摄活动是在一年前进行的。
那时还没有疫情。
陈晓卿在审片时,听到外面小区里“请出示出入证”的声音,再看看片中的人,大家都还在拥抱,握手,亲吻,推杯换盏。
不由得感叹这种日常之美——
或许只有经历了不寻常之后,
我们才知道生活里,
那些触手可及日常的弥足珍贵。
是啊,失去之后才知道。
那些曾经平平无奇的日常,或许都是奇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