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港剧被捧上了天。
有人预祝它是今年华语剧集“第一口碑”。
有人称赞它是扭转港剧颓势的“里程碑之作”。
夸得越厉害。
鱼叔越警惕。
没想到,上车后一口气从头刷到尾。
果然是一次“真香”——
《叹息桥》
The Gutter
比香港早两个月定档。
开播一周,豆瓣8.8分。
初看本剧的观众都有着类似的感觉:
“风格很特别。”
这是一部十分不像港剧的港剧。
没有豪门内斗、权欲相争;
没有警匪缠斗、职场风云。
有的只是性冷淡风的摄影气质,以及一点点触及人心的悬疑+爱情叙事。
看一眼制作方,香港ViuTV。
一切解释通了。
它家的自制剧主打悬疑、都市类型。
作品制作小而精,画面艺术感十足,风格鲜明。
短短四年时间,它在老大哥TVB的领地夹缝中异军突起,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四年前,ViuTV推出首部自制剧《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
豆瓣8.9分,反响热烈。
如今的《叹息桥》,是原班人马的回归。
无论是导演搭档肥波和25,还是才华编剧黄绮琳(电影《金都》的导演+编剧)。
以及演员组合林保怡和周家怡。
作为老牌港剧演员,林保怡无须多介绍。
演技精湛、气质迷人。
无论是《金枝欲孽》、《珠光宝气》等情斗剧,还是《鉴证实录》、《读心神探》等刑侦剧。
深入人心的经典角色数不胜数。
履历丰富的他,甚至在进入娱乐圈之前还当过消防员和警员。
男人味十足。
还有从《玛嘉烈与大卫》开始就搭档的周家怡。
尽管入行早期名气不大,但多年沉淀后终于愈加闪光。
前年内地曾热映的“假钞大骗局”《无双》,她饰演的督查就极其亮眼。
并凭此提名了金像奖最佳女配。
除此之外,作为一部拥有众多群像的都市剧,配角阵容中也是藏龙卧虎。
例如,TVB的老戏骨秦沛;
获得过“最上镜亚洲小姐奖”的伍咏薇;
以及被不少人吐槽颜值的“音乐鬼才”陈奂仁。
当然,本剧最抓人的还是在于故事本身。
以及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
完全打破常规,令人耳目一新。
用海报上五个字已经提前透露——
“爱情罗生门”。
一方面,这是一部讨论爱情纠葛矛盾的故事;
另一方面,同一个故事在不同人眼里不尽相同,因而极大地扩展了故事的张力和丰富感。
现实中的爱情,大抵都说不清、道不明。
这样的状态恰恰也被呈现在了《叹息桥》中。
它把一个看似狗血的多角恋故事。
用独具一格的叙事方式拍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六位主角。
两条时间线。
每集前十多分钟回溯二十年前的故事;
后半个小时是当下发生的事情;
其中又穿插着不少黑白色调的闪回段落。
兜兜转转二十年,不同的人命运相互交织。
复杂又烧脑。
这还没完。
最惹人眼球的是多视角叙事。
每一集一个主角视角;
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都有着各自的记忆;
成就了不同版本的非客观事实。
就像一张拼图,只有当把每个人的记忆全都找齐,才有可能推测出故事的全貌。
比如第一集,视角是林保怡饰演的Thomas(李子勇)。
他是一个餐厅老板,个性谨慎多疑。
最近,他从女友Joyce的举动中察觉出一些蹊跷。
因而怀疑有“第三者”的存在。
于是某个深夜,他突袭拜访Joyce家(之前对方一直推脱不让他上楼),开门的竟是一个男人。
而且姿态俨然是屋中男主人。
Thomas借口说自己走错了,转身离开。
此时他才意识到:
“或许,自己才是第三者。”
第一集给人的感觉,Thomas是个动了情的受害者,似乎被“渣女”Joyce脚踏两只船,耍得团团转。
然而第二集立马打破这种印象。
视角换成了陈奂仁饰演的Ken(胡启源)。
Ken是一个没主见的“万年妈宝男”。
为了逃脱控制狂母亲,他在女友Joyce家里吃了八年软饭。
既不懂浪漫、也不会体贴。
两人的感情已经到了面对面吃饭也不再交流的地步。
在一次大吵之后,两人分手,这也才给了Joyce和Thomas短暂相处的机会。
不过Ken既无法忍受回家跟控制狂母亲相处;
自己又收入不高,只能租得起条件非常差的几平米隔间(香港的房价大家也知道)。
对比之下,果然还是Joyce的豪宅比较舒服。
在Thomas突袭当晚,Ken也正好去了Joyce家,重新争取回她。
于是才有了第一集的场面。
看似一个老套的“三角恋”故事。
却由于放弃掉了“上帝视角”,因此大大地增加了悬念感。
这也成为了观众们追寻真相的最大乐趣。
但这显然还不是故事的全貌,最妙的还在后面。
第三集的视角换到了由卫诗雅扮演的Joyce(何乐儿)。
她的记忆串联起了前两集“谁是第三者”的故事。
事实上,早在非常多年前,刚刚大学毕业到欧洲旅游的Joyce就已经结识了Thomas。
那时候的Thomas,表面是个街头画师,实际上是个偷钱小贼。
当然这又要牵扯出另一段非常复杂的故事,这里暂且不展开。
多年后,Joyce和Thomas重逢。
前者又正好跟男友分手,才展开了与后者的一段暧昧。
更耐人寻味的是,若仔细比较前三集,会发现对同一件事,三个人的记忆都存在偏差。
举个例子。
Joyce和Thomas的影院约会。
Thomas的记忆:
电影院里,一对情侣叽叽喳喳唠个不停。
Thomas不爽,便折了个纸团往他们头上丢。
一旁的Joyce被这个恶作剧逗得合不拢嘴。
之后,两个人开开心心手牵手离开了影院。
Joyce的记忆:
情侣叽叽喳喳惹人心烦,Thomas折了个纸团递给她来扔。
莫名其妙的举动让Joyce嫌弃。
“神经病!”
走出影厅后,Joyce更是被新鞋磨得走不动路;
而Thomas却丝毫没有注意,自顾自大步往前走。
同一件事情。
男方觉得自己风趣幽默,两人关系融洽、其乐融融。
但事实上在女方看来,对方不仅举止粗鲁无礼,更不贴心不细致,反而有点大男子主义,过于自我。
她非但不觉得两人关系有多稳固,反而更加衬托出前男友的好来。
“我眼中的我”与“你眼中的我”有如此的印象偏差。
十分有趣。
另一个例子。
Joyce和Ken大吵一架后分手,Ken于是搬出女方家里。
Ken的记忆:
他对于Joyce的不留情面给出了“大男人”的回应。
直接把家钥匙摔在了Joyce的脚下。
头也不回,转身就离开。
Joyce的记忆:
Ken唯唯诺诺,只是在低头不停地嘟囔。
“你比我妈还烦”。
Joyce气急,主动要求男友归还钥匙。
Ken在掏出钥匙的一瞬间,不小心把钥匙掉在了地上。
(做作的丢钥匙动作)
Ken眼中的自己极有骨气, 在女友眼里则是无用懦弱的形象。
在不同的视角下,角色有着完全不同的形象。
复杂的人性也恰恰彰显于此。
至于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都留给观众去自己判断。
不同视角与不同时间线交错,都成为了解谜中的必要环节。
为了看到更为完整的故事,观众忍不住会一直追下去。
即使看到了完整的故事,不同的观众也会咂摸出不同的解读和看法。
这样的叙事模式从头延续到尾。
表面上,风平浪静。
讲述的只是几个人之间平凡的爱情纠葛。
实际上,暗潮汹涌。
人性与情感在其间迂回缠绕,令人叹息。
剧集不仅讲故事的方式十分亮眼,其他方面也都做得滴水不漏。
无论是表演,还是节奏把握。
尤其它的摄影风格更是值得一提。
构图、镜头、调色、运镜……
样样都向电影级别看齐。
全剧第一个场景就是一组抽帧镜头。
时间快速流动,人物动作在画面上变得模糊不清。
让人联想起王家卫电影里的经典段落。
第五集中又大量出现了夹帧镜头。
极具反差的影像一闪而过,怪异又惊悚。
细细品味。
看似塑造紧张的氛围。
实际上暗示着角色内心的分裂状态。
什么?没看清?
帮你们截下来。
此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精巧的构图设计。
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摄影机的摆放位置常常不拘一格。
例如。
贴近地面高度拍摄,把角色挤压到画面上方的三分之一处。
利用墙面占据了大部分视角空间,把角色限制在左下角的区域。
压迫式的构图方式构成了一种逼仄的空间感。
角色的压抑与无所适从油然而生。
初看觉得别扭。
久了自有一种美感。
在本剧里,对称构图的使用同样随处可见。
对于Ken和母亲这对畸形的母子关系。
导演更是利用物理空间把两个人“分隔”开来。
这背后所暗含的意味不言而喻。
导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大家习惯了TVB的风格,这没什么不好,但我们更想讲一个好的故事。”
与此前我们所熟悉的港剧不同。
本剧类型混合多元,画面构图设计巧妙;
剧作上更是脑洞很大、反转不断。
时不时还会“打破第四堵墙”,让主角亲自来跟观众对话。
《叹息桥》把视听语言和叙事形式可谓是做到了极致。
精巧之处,值得细细品味。
归根结底。
剧中的不同角色代表着一个社会里的不同群体。
精巧的形式背后展现的其实是当代人最司空见惯的生活:
爱与恨,情与仇。
猜忌与误解,欲求和奉献。
整部剧看下来。
没有强情节,没有合家欢。
相比起此前的《玛嘉烈与大卫》系列,多了一份残酷和不忍。
当相爱的人互相误解时,又不由得深深感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和连结竟是如此之难。
甚至,这部剧都不存在剧透。
因为连结尾都是一个开放式结局:
相恋的人是否会在一起?
在一起的人是否又面临着互相伤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直至主角们的命运流转在剧末逐渐凝结,徒留下一声叹息。
所谓“叹息桥”。
剧中已经给出答案。
有人叫它叹息桥,因为恋人再此分别;
但也有人,是因为在此地相遇、相爱,一见钟情。
从何种角度看问题,就是个人选择了。
事实上。
它也是一座每个人都要走过的桥,代表着生命中难以逃避的种种羁绊。
情感如此脆弱,而人心与人心之间又宛如铜墙铁壁。
必然使感情在跌宕和流浪之中寻觅归宿。
如同片头曲中的歌词:
“谁于沟渠,描绘星空。
谁的衣裳藏尖刀。
谁人心高。谁人登高。”
情感这块谜图,恐怕写再多的故事也讲不完。
《叹息桥》这样的剧,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