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醒来,好友传来消息:
“猛男必玩”的动森摊上事了,卡带全网下架,或面临封杀。
甚至有网传,可能会直接停服。
猛男都直接吓痿了。
目前官方还没有具体声明。
后续如何,还有待观望。
但抛开外在纷扰话题,动森这款游戏,本身是非常“老少咸宜合家欢”的。
可可爱爱人畜无害。
偷了香玉朋友圈的图
而它的爆火也反映了越来越佛系的都市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当然也只是内心向往,游戏机一扔,依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连屋子都懒得收拾。)
当我们沉迷于虚幻的游戏世界时,其实走去农村看看。
那里都在上演着真实的动森世界——
《大地情书》
“大地情书”,特别美的名字。
在看到名字的一刻,我就被勾起了好奇心。
开播一个月多来,是眼看着评分一路上涨。
可惜实在是没有人气,我才忍不住来助推一把。
它的另一个名字就比较朴素了:
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
因为这其实是一部乡土风情纪录片。
对准了黑龙江省东北人民的当地物产与民俗文化。
是主创团队写给东北大地的一封温柔情书。
纪录片一共 5 集。
每集 30 多分钟,各由 2 个故事组成。
春夏秋冬四季农作,加上采冰、冬捕、皮影戏、二人转等地域特色。
用十组故事、十种人生,致敬平凡的人民。
片中的每一个主角、每一种职业都很普通,在当地再常见不过。
但愈是平凡,愈能彰显不凡。
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足以带来最戳心的感动。
下面鱼叔挑选几组记忆尤为深刻的,来跟大家简单分享。
- 跑山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守着小兴安岭的东北人民,自然不少都要靠山里的奇货山珍来生活。
下面这对范氏父子便是如此。
每年秋天,他们都要进山采集山货,也就是俗称的“跑山人”。
对都市人来说,“山”或许是个带有浪漫色彩的词汇。
但事实上,那里四处暗处杀机。
黑熊、野猪、马蜂等动物,遇到哪一样都可能有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风险。
不仅要抵御“外敌”,采摘行为本身也是极具危险性。
为了采集野生松子,他们要爬上高达 70 米的松树。
因为只有在最顶端也最脆弱的树梢上,才挂有硕果累累的松塔。
树皮湿滑,树干太粗,没有着力点,攀爬吃力。
更重要的,是缺少防护。
树杈和树梢随时可能因为承受不住人的体重而折断;
稍有不慎,也可能会被高空的大风击落。
一旦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这哪里是采松子,分明是在挑战极限。
但这样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生活,对于范家父子来说,却是再自然不过的。
靠着采摘松子换来收入,让家人生活下去。
这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模式。
别人眼中的苦、累、危险,在他们眼里只是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对着镜头,他们可以笑着说出:
“你普通人嘛,你就得普通一点,朴实。”
他们的话令鱼叔又感动又羞愧。
当我们已经习惯以物质生活水平来衡量他者的时候,时常忘了,每个鲜活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态度。
摘到优质的松子,他们会获得成就感;
回到家吃到一盘松仁炒玉米,就觉得滋味非凡。
他们是如此地踏实生活,并且充满感恩。
《哪啊哪啊神去村》剧照
范家儿子庆幸有山,他认为只要人勤劳不懒惰,出去干活就有钱赚。
哪怕苦点累点,不管钱多钱少,只要一天过得充实就行。
这样脚踏实地的人生境界,打了多少怕累怕苦懒惰者的脸。
还有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同样令人敬佩:
你给我以馈赠,我回你以爱护。
采摘松塔,但绝不破坏树木,是当地人的共识。
采完之后,会把一部分松塔留在松树下,给松鼠做口粮,是他们心照不宣的传统。
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能让跑山人世代收获山林的回报。
- 采冰人
鱼叔去哈尔滨旅游的时候,曾由朋友带着去参观了“冰雪大世界”。
晶莹剔透、五彩缤纷的雪雕,让我这个看到雪都兴奋的南方人可稀罕坏了。
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冰雪节得以举办,背后是一群“采冰人”在提供原料。
采冰是一项职业,如同采石一样。
不过它需要人在零下 30℃的天气里,在最冷的凌晨三点,去采冰场工作。
忙活在半夜时分疲劳而归,连在阳光下休息的机会也没有。
因此人们说,采冰的活儿是“好人干不了,赖人不稀干”。
太磨精神了。
忙碌的时候,,采冰队需要一天取出 500 块冰。
听上去没概念,看下来就知道有多不易了。
采冰队要先用钢铁做的冰镩不停地砸进冰层,开一条冰缝。
但冰层实在太厚了,花了大半个上午的时间,才终于撬开了一丝空隙。
可天气严寒,短短一分钟的时间内,冰缝又再一次被冻上。
如此操作得反复多次。
撬冰缝只是个开始,有了巨大的冰块,还需要人工切分。
冰块在河面上漂浮,又晃又滑。
人站立都有困难,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冰冷的水里。
好不容易切分好后,还要人工把每一块重达 700 多公斤的冰从水里拉出来。
由于水有吸附力,拉出冰块比拉同等重量的石头困难多了。
需要整个团队像冰河上的纤夫一样使劲全身力气。
而且经常还会功亏一篑。
失落、沮丧之后,一次次重来,直到把所有工作完成。
这项工作极度透支体力,唯一能带来安慰的就是收工后吃顿热饭和拿到工钱。
仔细去看
采冰人的脸上手上都或多或少有冻伤的痕迹
干着这么繁重的体力活,他们拿到的工钱并不算高。
在完成基本工作量的情况下,一个月平均能收入 5000 多块。
而这份薪水对他们来说,已经值得每年冬季奔波在不同的采冰场。
他们也会去参观冰雕。
看到自己亲手取上来的冰块变成艺术品,那种难以言说的喜悦和骄傲也让他们觉得踏实。
繁华的城市,有他们参与的痕迹;
市民的欢乐,有他们贡献的功劳。
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做出贡献之后,他们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 二人转
说到东北的文艺项目,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二人转。
节目组所跟拍的荣华地方戏艺术团就是一个二人转表演队。
全部由业余演员组成,平日去到社区或下乡进行义演。
单看每个人的笑脸,根本想不到他们背后的苦楚。
比如 57 岁的马三。
在舞台上毫无形象包袱,演王八、演大猩猩,随时就来。
让别人欢笑就是他的目标。
但事实上,每次在上台之前,他都会躲在角落里,把四片止疼药嚼碎了,咽下去。
因为他是晚期肠癌患者。
五年前被查出癌症,丢了工作后便加入了这个义演团。
靠挥洒快乐,来充实余生。
用他的话来说:
“其实我早就该死了,活五年了也不错”。
每一次表演,都用尽全力让别人记住他。
每一次谢幕,都把头磕得咚咚响。
他对舞台充满了敬畏和留恋。
哪怕生活没有宽待他,他也不负生活。
团里的其他人也和他有着差不多的情况。
58 岁的赵晓敏,罹患宫颈癌。
平时总是笑脸相迎,舞台上阳光热情。
她说自己在生活中不会哭,只有演苦戏的时候才哭。
不想流露悲伤,只想留下阳光。
48 岁的王实玲,患有脊椎病变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里,她不曾停歇。
夏天去开大吊车,冬天去开出租车,养过牛,卖过豆腐。
直到病情恶化到连开车都不允许了。
即便如此,她依然加入了义演团,跟着伙伴一起排练,一起演出。
现实中再大的苦,也大不过精神上的乐。
还有 65 岁的领队刘婶。
做过胶质瘤手术,左肾已经摘除。
最初,她不喜欢二人转,根本不会唱。
后来慢慢接触了,决定融入这样的欢乐里。
那时,她刚做完手术后记忆力严重衰退,连一般的词都记不住,更别说上台演出了。
但愣是凭着毅力,一点点坚持了过来。
二人转给了他们生活的力量,他们也把二人转的快乐带给了别人。
这些故事,都很催泪。
但鱼叔不希望大家以难过或同情的眼神去看待他们,而是以崇敬、尊重与认可。
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健康人远不如他们活得积极向上。
在这部纪录片中,有太多太多故事。
有泪有笑,有苦有甜。
比如 60 年前“闯关东”来到松花江上打渔的老邵。
已经是 79 岁的高龄了,还在做渔把头。
比如 83 岁的老母亲,闲不住地还在侍弄菜园。
儿女总来陪她吃喝、散步、谈天说笑,尽享人伦之乐。
还有坚持做良心酱的“酱人”老赵。
喜欢种水稻,做“黑土地上的宅男”的老丁等。
这部纪录片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共同组成了鲜活的现实浮世绘。
饱满而有力量,以最朴实的姿态演绎最动人的情感。
纪实、真挚、感人。
诉说着有关东北,有关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礼仪风俗。
故事里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努力生活的人。
无关年纪,无关背景,无关职业。
在他们身上,苦和累已经被淡化。
不渲染悲伤,不卖弄辛苦,留下的只有乐观和豁达。
看它如同听一曲小河流水,淙淙悦耳。
或许真的如大多数人所说。
越平凡的人越享受生活,越普通的人越感恩生活。
反过来,这些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