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鸡娃”把孩子逼上绝路的父母,究竟错在哪里?

2019-10-28     辣妈菲也

有见识的父母,需要在教育的理念上多一些独立思考

周末的清早,我正紧张地收拾行李,准备带娃出门去爬山。照例选择在家躺尸的娃爹,给我转了一个推送《法大学生跳楼身亡,遗言妈妈我太累了》。

新闻讲述的是一个天资不那么聪明的孩子,硬是被高压的母亲鸡成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

但是在大学里,孩子的各方面水平都被同班的校友碾压,活得很压抑;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因为缺乏社交等技能,无法胜任上司交代的工作。

孩子因为融入不了环境,想退缩,但是母亲坚持:“留在一个好单位才能找到好对象”,不允许孩子辞职。

最后孩子从单位的21楼飞身而下,给父母留了一封简短的遗书:

爸爸妈妈,我一直希望可以成为你们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可是,我始终成不了那种人。

我很累,我一直活在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里,别人的优秀都是用来突出我的愚笨。

太累了,就想休息,或许在天堂可以找到我的同类,不聪明,但活得很快乐。

过去总觉得这种极端的例子都出现在新闻里,但最近与几个老同事聊天,发现被现代高压教育制度毁掉的孩子,真的越来越多。

其中一个孩子,现在正是上初中的年纪,但是沉迷于打游戏,已经严重到了要休学的地步。

儿子并不是不听话, 看到了操劳的母亲,也强忍着去上学,但去了之后觉得根本听不懂跟不上,最后还是选择放弃然后回家打游戏。

因为长期熬夜也不运动,体重上升,变得越来越胖,而且白天也经常头疼。

另外一个女孩子,也是初中阶段,成绩一般,却被父母托关系硬塞进了重点班。

结果孩子在那个环境里非常受挫,失去了信心,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失眠严重,数次自杀未遂,之后父母也不敢把她送去学校了,只好休学回家,天天守着她。

还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在父母的鞭打下,上了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大学。但是自从大学毕业之后就不愿意出去工作,快30岁了,整天宅在家里,吃用父母的。

其中一个,他妈问他,你这样不工作,万一以后妈妈老了、走了,你怎么办?他说,如果你不在了,我也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这些例子都印证了那一句已经听得烂俗的老话:身心健康,才是那个排在首位的1,离开了这一点,多少个学期成绩优秀、报多少个兴趣班,末尾的0再多,也都没有了意义。

当然,菲爷绝不是想鼓吹什么减压、快乐教育,相反,菲爷认为:鸡娃,该鸡的一定要鸡。

因为,但凡能在社会的某一个领域做出一点特别的成就的人,那一定是要能够克服人性本身的懒惰、好逸恶劳等特性的,一定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不知道艰辛、努力、坚持、自律为何物,懒散惯了,长大了绝对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变身勤勉自律。

菲爷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不适合“精英教育”的父母,如何科学地鸡娃》,就提到,对于那些追求“赢在射精前”的焦虑父母来说,如果非要有什么起跑线的话,那就是父母的见识——

有见识的父母,愿意在教育的理念上多一些独立思考,探讨一些更科学的教育思路,能够用尊重和“向善”的力量给予孩子健康的引导,然父母和孩子都能在努力中,收获人生的幸福感。

新闻里的父母,鸡娃本身没有错,甚至孩子如果将来成才,会感谢父母把他们送到了这样的人生平台。

但是这些父母鸡娃却把孩子逼上了绝路,就在于缺乏这种独立思考和教育的见识。

学习成绩好、考上好大学、进个不错的好单位……父母逼着孩子达到的这些结果,看起来都没有错,但错在“眼界太狭窄,只停留在当下”

过度聚焦当下,便会落入剧场效应:前排的人都站起来了,我不站起来就看不到了。

然而,真正有眼光的父母,应该能够抬起目光,望向远处,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对教育的初心:在孩子漫长的一生之中,Ta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问题一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父母更不能秉持着一种“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去塑造孩子的教育。

“上最好的小学中学大学,读完名校出来进大企业或当公务员”,这个路径或许在过去我们作为父母本身的几十年中适用,因为那是整个社会从贫困阶段向中产阶段转化的特殊历史时期。

但如今,社会发展的历史路径已经变了,个人的教育培养路径,也必须变。

在当下和未来的时代,社会需要的已经不全是一个大组织中的“螺丝钉”,越来越多个体的崛起、小而美的创新盛行、极度小众的商业领域大方光彩……

不得不说,当下的父母真的“更难了”,他们再也不是按照传统的“标准产品流程”培养孩子就能高枕无忧,因为那样可能分分钟娃被整残,或者分分钟变成没有自我的巨婴。

现在的父母,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文化积淀,要深入思考教育的初心,甚至要有“产品化思维”去发现孩子的差异化优势,需要教会孩子成人后在社会独立生存,有清晰自我认定和定位的能力。

如果说要为这样的教育理念提供一点“实操性”的建议的话,菲爷想提一下几点:

1.多带孩子户外运动,培养广阔视野

除了拥抱自然、强身健体这些“通用功效”,菲爷觉得户外运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你的“视野”:

多看看大山大河,才领会得到真实的世界是一片广阔天地,而不是总盯着眼前那点东西焦虑。

这一点不仅对孩子奏效,对身负职场压力和养育压力的中年父母们,也非常重要。

所以,虽然我也帮娃报了很多班,但无论如何,我都要在周末空出完整的一天时间来,带娃户外运动,而且希望这一原则能一直坚持到成年。

2.多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提升感知幸福感的能力

我不知道为啥有些父母总要跟孩子那么严厉一本正经,实际上,多一些幽默感的亲子管教,不仅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拥有乐观的精神,还可能得到更好的鸡娃效果。

这一点,菲爷很感激家族中有这样的基因,每次和他们相处,我都深受感染。

例如,外公去年因为肺癌住院了,动完手术之后,还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化疗。结果他在病房,还能趁精神好的时候,跳起广场舞来,还是拉丁的那种~ 后来外公恢复得挺不错,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回老家的时候,外公还兴致勃勃地到处带我去兜风。除了医学的力量,我相信也是乐观的心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弟也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之前一直念叨着买车,但由于还处于屌丝阶段,暂时买了个小电驴上下班代步。然后他跟我说:“自从骑上了小电驴,每天吹着清新的风,目睹着堵车的汽车一辆又一辆的车从我身后退去,我就觉得人生活出了新境界”。

总而言之,不加思考地盲目“鸡娃”,致残风险有点高,鸡娃需谨慎。

培养孩子是一种产品思维,没有既定的答案,需要不断保持思考,有清晰的差异化优势和定位的探索。

且行且探索。

欢迎来到辣妈菲也,让我和你一起唠嗑婴儿屎尿屁和婚姻百味。

辣妈菲爷(spicymom2014),从神经大条、没心没肺的文艺青年,变身三头六臂、金光闪闪的妈妈;从通信业世界500强海外骨干,变身回国女性创业者;从科学育儿、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窥婚姻、女性觉醒;愿我像一个人格鲜明的闺蜜,一路陪伴你左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RTqFG4BMH2_cNUghp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