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看得见”语言来说话
年末要出差,通常出发前我都会跟湾湾将清楚:“ 妈妈明天要去北京出差了,星期二去,星期五回,一共有3个晚上都不在家,你要乖哦!”。
湾湾仍然会撒娇说:“ 妈妈,我不想让你出差”!
老母亲可不是在这种场合轻易“ 泪目”的人,更不想在这样的场合上演动情一幕“ 妈妈也不想出差,但是妈妈不工作赚钱就没法给你买玩具和漂亮衣服了。”
这样的“ 无奈 ”,让娃滋生出“我讨厌赚钱”的腐朽思想咋办,要不得!
于是我义正言辞地跟湾湾说:
“ 你还记得最近巧虎里面讲的营养的故事吗?肉类、蛋白质类是红色营养,米饭面条等主食类是黄色营养,蔬菜水果等是绿色营养,每个小朋友都要三种营养都吃,才会健康对不对?
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假设妈妈是你的红色营养的话,那爸爸就是你的黄色营养,奶奶是你的绿色营养,你也不能只吃红色营养,黄色营养和绿色营养也要吃,所以妈妈不在的时候,你很开心地跟爸爸奶奶一起玩,也很重要,对不对?”
娃被我“ 诡辩”成功洗脑,赞同地点了点头。
老母亲一直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爱,陪伴当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身为母亲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态度,例如积极正面健康的自我驱动的事业心,成为孩子的榜样,才是给他的更可贵的财富,而不仅仅是任劳任怨地为他付出。
于是我又继续跟她说:“ 对于妈妈来说,也是一样,陪伴你是妈妈的红色营养,工作事业是妈妈的黄色营养,还有的时候需要个人休闲锻炼,是绿色营养,妈妈也要三种营养都全面,才能健康地存活,而不是只有陪伴你这一种营养,对不对?”
娃已经被成功地彻底洗脑,欢欢喜喜地迎送我出门。
菲爷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我们不论是跟孩子说话,还是写文章,其实都有一些套路和技巧,其中的一个技巧就是这种“ 比喻”的形容功能。
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梁惠王有一个很欣赏的人叫惠子,有人嫉妒惠子,就说,“ 大王如果你叫他说话不要用比喻,他就没话说了”;
于是梁惠王把惠子叫来,跟他说:“ 希望先生等下跟我说事情的时候要直说,不要用比喻”;
惠子说:“ 好,那我问你,如果有个人问你什么东西叫“弹”,你跟他说“弹就是弹”,对方会明白吗?但是如果我说,弹形状像弓,但它是用竹子来做弦的,可以射东西,这样说你是不是就明白了?”
梁惠王说:“ 对的,对的,你讲得好!”
惠子总结,“ 所谓比喻”,就是用人家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家不明白的东西,才能让人家真正明白。
我们经常说,写作是一种“ 用文字来表达图像的艺术”,表达图像最常用方法,就是用这种比喻的方法。
比喻可以形容整体,也可以突出局部。
例如莎士比亚形容胖就说:“ 他的身体像个浑圆的地球,我可以在上面找到世界各国来”;
福楼拜形容一个人瘦:“ 他灰色的皮肤垂在皮包骨的四肢上,好像破布挂在干枯的树枝上”;
莫泊桑则更擅长于把细节挖出来,他形容人的胖:“ 他的手指每一节的小骨和另一节的结合处都会箍成一个圈,好像一串短的香肠”
另外,一些有创意的形容,会用看得见的东西+连续家中效果+让它产生一些变化,来呈现戏剧化的效果:
例如:“ 整个世界是个舞台,男男女女都是演员,各自出场、下场”——莎士比亚《皆大欢喜》
“ 她的皮肤像雪一样白,嘴唇像血一样红,头发像檀木一样黑”——《白雪公主》
育儿即育己,想当个能成功忽悠娃的老母亲,自己也要持续学习哦!
作者:辣妈菲爷(spicymom2014),从神经大条、没心没肺的文艺青年,变身三头六臂、金光闪闪的妈妈;从通信业世界500强海外骨干,变身回国女性创业者;从科学育儿、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窥婚姻、女性觉醒;愿我像一个人格鲜明的闺蜜,一路陪伴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