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欣源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
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
宝宝树专家答答问数已过两万
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丛书作者
《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
编辑 | 于雷
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编辑
长期致力于益智、教育领域
胀气(七)
孩子肚子胀鼓鼓的,有可能是感染了蛔虫等其他寄生虫吗?
延伸阅读:
蛔虫
有妈妈看孩子肚子胀,担心的不是血吸虫,而是蛔虫。特别是一些学过医的人,曾经在学校解剖楼、病理楼里看过4~6岁左右小孩肠子里满是虫的标本,当时那个精神冲击大的……看到自个儿孩子肚子大了,不免回想起来,心有戚戚。如果孩子稍微有点儿不讲卫生,比如吃手,或舔了外面的脏东西,平常喜欢扒沙揪草,妈妈内心就更忐忑了。
图源:Flickr;作者:Caitlin Regan
蛔虫其实多发于3~8岁左右的小孩,如果孩子特别小,连路都不会走,舔舔手,啃啃玩具,真脏不到哪里去。大一点小孩,如果心理状态还好,平常口欲安抚足够(详见《夏娃的困惑——手把手教你喂母乳》一书“断奶”章节),到了户外满心想着玩,也不会老吃手。
延伸阅读:孩子吃手、吮下唇,要不要干预?
现在跟过去不同了,大家对孩子盯得仔细,卫生观念也很强,一般不会由着孩子过分不讲卫生。另外,由于患蛔虫病人数少了,粪便又集中处理,并不会像过去一样拿来到处施肥,孩子接触致病虫卵的机率也少了很多。即使真把少量虫卵吃了下去,也未必都会发病,这是多因素影响的,首先得是大量受精卵,没受精的不致病;变成幼虫后得在身体移行2~3个月,中间任何环节出错,它就无法存活;有些人抵抗力也挺不错,小虫子没法作妖。过去不少科学家为了做蛔虫的研究,直接吃虫卵,都有不少人没发病的。因此,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如今蛔虫病少了很多。
图源:科学网廖俊林的博文《百年科学蛔虫宴》,侵删
即便真的患蛔虫病,主要表现也往往不是腹胀、腹部膨隆。多数人没啥很明显的症状,有症状的人多是腹痛,间歇脐周痛比较典型,但也不一定,可以说虫子跑哪里,哪里就有症状。有时能在肚子上摸到可移动的团块。真导致肠梗阻、胆道梗阻、胰腺炎、阑尾炎乃至肠穿孔等并发症的时候,局部症状通常来得较为突然而且剧烈。另外就是消瘦,不思饮食。有些孩子会把虫子从屁眼里拉出来。老百姓关心的一些症状,比如磨牙、脸上白斑、指甲斑点等,都非常不特异,现有数据并没有发现罹患蛔虫病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机率会增加。
前方高能预警图……
(这真不是面条……我去吐一会儿……)
图源: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90920d34e9dcb4d8f05317ce&fromModule=articleMoreRecommend
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肠子里充满了虫子,肚皮都给撑起来了,理论上很难做到。这么多的虫子,孩子咋会症状不明显哩?肠梗阻都有可能的,肚子经常疼、明显消瘦,乃至拉出虫子,更是常见了。
如果实在想搞清楚孩子到底感染蛔虫了没有,最好在医务人员安排下查一查虫卵。蛔虫产卵量大,第一张涂片检出率就挺客观,75~80%左右,查三张涂片检出率可达95%。沉淀法和盐水浮聚法,还会进一步提高检出率。不过,如果刚感染蛔虫不久,虫子还没驻扎在肠道,是查不出来虫卵的;如果只感染了雄性蛔虫,也就没虫卵了。我们需要结合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有不少医务人员会建议试验性驱虫治疗,也有妈妈自己会给孩子买打虫药吃吃看,看能不能打出虫子来。的确,咱们小时候,那“宝塔糖”用得真是非常多,学校都把这药真当糖来发。如今,“宝塔糖”已经从历史舞台退出了,现在用得多的是肠虫清(阿苯达唑),真有虫也不会从屁股打出来了,而是在肚里消化掉,除非虫子特别多,但这种情况如今很罕见了。除了能打蛔虫,对其他很多寄生虫也管用,宠物、家畜也用得很多。
这药用于蛔虫的剂量较少,副作用比较小,吃吃倒也无妨。不过,副作用小,不代表没有,咱们还是不主张滥用,尽量先诊断清楚,权衡利弊再考虑用。
裂头蚴(多来源于蝌蚪、青蛙、蛇等)
裂头蚴一般不会导致腹胀、腹部膨隆。但有些家长会关心,因为前一段时间有个家长喂孩子吃活蝌蚪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让妈妈对裂头蚴这种新鲜名词熟悉起来。回想起来,自己孩子头几天玩了脏水,拿树棍挑了蝌蚪,不知道脏水有没有接触他的皮肤,粘膜,印象里孩子说脏水溅到眼睛里,还拿脏手揉了眼睛!妈妈便越想越害怕了。那咱们就简单提一提。
延伸阅读:喂孩子吃活蝌蚪:无知最可怕!
总的来说,在脏水中,裂头绦虫的原尾蚴,不如血吸虫的尾蚴致病性强,血吸虫尾蚴是能通过皮肤厚厚的角质层的!而人要被裂头绦虫的原尾蚴感染,主要还是得通过粘膜和伤口。这么看来,溅几滴脏水到皮肤上并没什么危害,刚好滴到眼睛里,或拿嘴巴舔的量也很少,大多也没什么影响。直接吃受染的蝌蚪、青蛙,或吃了这些青蛙的蛇、鸟等,是最危险的。如果热透了也好一点,不过很多地方有生吃,或涮吃(烫两下就ok了,很难彻底杀灭寄生虫)的习俗……还有地区把蝌蚪、青蛙肉捣碎或切片,拿来敷伤口、敷眼睛。
传说中,蝌蚪和青蛙有“清火”的作用,消疹子,治腮腺炎,还能强身健体,所以这些偏方就莫名其妙地流传下来了。因为皮疹、炎症、“上火”等问题,在小孩身上更多见,因此大人把蝌蚪给小孩吃的情形挺多,不少人小时候都有类似的经历:心爱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去村口清澈的小溪捞了一碗蝌蚪,哄着自个儿喝下去了……(不说了,我一个人去吐一会儿……)
图源:《新燕子李三》电视剧
当然,生水是不能喝的,如果非要吃青蛙、蛇等(想想,不少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宗教,认为青蛙、蛇、鳝之类属于灵物,吃不得,会不会也跟寄生虫有关呢?),菜刀和砧板,最好能分开使用,至少生食、熟食要分开,吃的食物得热透。
有妈妈会问,“咱家喜欢吃牛蛙,还喜欢吃凉拌蛇皮。有时候也会下馆子吃牛蛙火锅,或叫外卖。听说这些动物都是人工养殖的,也有寄生虫吗?”总的来说,人工养殖的动物要比野生的放心不少,不过,也不能保证100%不存在寄生虫感染的。一定要吃的话,还是注意热透,就别凉拌了,处理这些肉的刀、砧板、碗盘、滤盆等,最好能在清洗后高温消毒。如果手上有伤口,不大建议处理这些动物的肉。
图源:网络,侵删
至于下馆子或叫外卖,还是尽量少吧……咱们不知道商家进货来源靠不靠谱,有些商家真的是去野味市场随便买的。另外,处理这些食物的人员,往往缺乏知识,也没这么多耐心和责任心注意生熟区分,用品消毒。想想,旁边那小蝶凉菜,就是拿刚剁了牛蛙的刀和砧板处理的;拿大锅炒蛙肉,为了保持肉质鲜美,未必热透了,铲一瓢装饭盒里就给你送去了;火锅店,一盘生蛙肉摆你跟前,你拿着自个儿筷子挑起蛙肉涮两下吃了,这盘子又被收走装其他菜品……嗷,那叫一个心塞……(不说了,容我再去吐一会儿……欣源自个儿很不喜欢吃这些东东,也讨厌这些店弥漫的古怪腥味儿,别说去吃了,平常遇到这些店都要绕道走的。但不反对大家想要满足口欲的心愿,掌握这些安全卫生原则还是很有必要的。)
前方系列高能预警图……
图源:网络,侵删
咱也很想知道,感染了这种寄生虫,有啥表现,咱好判断判断。跟上述血吸虫、肠道寄生虫不大一样,它们一般在皮下游走的情形更多,容易侵害皮肤粘膜、眼睛、口腔、四肢、外阴等,较少损伤内脏,不过脑、肺、腹腔、泌尿系受累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典型结节,一般治疗无效,曾经特殊的饮食或接触历史,是我们分析考量这类问题的关键点,结节囊包活检就能石锤了。
图源:网络,侵删
不过,这些寄生虫导致腹胀、腹部膨隆的机率还是很低的啦!
下期介绍不少朋友关心的巨结肠哦!不见不散:)
作者 | 冯欣源 版权所有
编辑 | 于雷
来源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系列书
《夏娃的困惑》系列书
转载&合作 | 请联络微信wtmmdxb-fxy
动图 | soogif官网
头像 | 唐小鸭,雁枫桦,擎石设计
版权为本公众号所有,翻版必究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论+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实践+解答疑问
第三本:母乳辟谣+特殊宝宝
第四本:哺乳妈妈生病和用药
第五本:母婴安睡
第六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上)
第七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下)
第八本:育儿谣言-滥喂食水篇
第九本:婴幼儿怪现象-屎尿屁嗝胀气篇
第十本: 不一样的快乐音乐早教
纸质书、电子书
都已经上架开售哦!
非常感谢大家支持!
部分内容可在公众号查阅
关键词目录在后台左下方
系列丛书已经写好数百万字
主要内容:
母乳喂养及母婴睡眠
婴幼儿护理(屎尿屁嗝、婴儿怪现象、家庭护理操作)
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滥喂食水篇、矿物质篇)
辅食营养(辅食添加误区、简单易上手案例)
早教(婴幼儿发育,反自闭症过度诊治)
轻松带二胎等诸多内容
涵盖: 养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请期待!
不仅如此
欣源仍会像勤劳的小蚂蚁
不断学习、实践
数年如一日为您制作
专业、精致、全面、实用的育儿内容
争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岁哦~^_^
鸣谢
梦朦(momo)绘制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实在太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