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欣源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
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
宝宝树专家答答问数已过两万
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丛书作者
《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
编辑 | 于雷
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编辑
长期致力于益智、教育领域
秩序敏感期vs重复刻板行为(一)
不断扔东西、推倒积木,来回拉抽屉,是重复刻板行为吗?
空间敏感期了解下!
欣源碎碎念
好久没发大宝宝内容啦!今个儿宠宠老粉,发点儿2、3岁“怪”小孩的专题。
前几天有个妈妈问玩门、拉抽屉、来回跑之类,是不是“刻板行为”,我当时答应她,就发点儿存货吧(这系列好几万字,每个具体现象都有解读,哈!大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要文章。)
如果您是新妈妈,对孩子吃奶、睡眠、尿便等事情感到很焦急,可以回复关键词,或在后台左下方翻一翻“关键词目录”,看看有没有您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给我留言,希望能解您的燃眉之急。
也可以关注我的 抖音和 视频号哦,内容更短浅,很实用,有问题也可以问我,我还可能会为你安排拍小视频。周三早上、周六晚上在 宝宝树有直播,也可以找我提问哦,我会仔细回答您。其他妈妈的问题也可以听听哦,相信您会很有收获。
孩子不是真的怪,而是他很多行为,咱看不懂而已。
我们无奈当了职场妈妈,更难近距离的观察孩子,心意也有些距离。如果替代照料者不给力,因养育方法不恰当,也容易让孩子出现语言、社交、运动等方面暂时性的落后。所以,职场妈妈总怀疑孩子有大脑问题的几率更高些。
读书期间,统计了些跟自闭症有关的数据。发现一个让人不安的现象,真正有大脑问题,且影响生活的孩子,真的是很少很少的;机构的ABA行为训练,绝大部分是很不靠谱的。
大量的孩子,在以爱的名义下,被 过度诊治。国内外都很多,国内近年来更是井喷式增长。
还有些乱七八糟说法解释这现象,比如啥“胃肠菌群失调”、“慢性过敏”、“妈妈孕期经历了XXX”、“环境污染”、“营养素缺乏”、“先天遗传代谢疾病”等等等等。的确,这些都可能造成精神症状。
但都是没有研究清楚的东西——拜托! 用一个没研究清楚的东西,去解释另一个没研究清楚的东西,诊断标准还极其模糊,几年一大变。您说,数据咋统计,可信啵?别跟我谈数据,绝大部分数据是没眼看的。
妈妈上网搜跟大脑有关的问题,比如“自闭”、“多动”、“感统失调”、“脑瘫”……基本都是垃圾信息。
首先,国际范围内,诊断和治疗都是模糊的。还跟当地文化习俗有关(在西方人眼里,害羞又崇尚匠人精神的日本人都该是被圣母拯救的社交障碍吧……)。这些内容 几年一变更,在本国也遭受了大量的质疑和批评。咱们可以仔细了解下DSM、ICD等诊断标准变化历史,以及不同见地的文献,能窥见一斑。
也就是说, 从根源上就是模棱两可的。
涉及到落地实操问题。大量的机构,诊治流程是极其不正规的。此处省略一万字。
这部分内容,我写了不少,不过涉及到商家利益,每次发,都会被商家和被悲伤洗脑的爸爸妈妈们,喷到怀疑人生……
我这人和善又胆小,实在做不到针锋相对。 看到那些爸爸妈妈如此忧伤,尤其是让真正罹患自闭症宝宝的父母产生误会,我也实在说不下去了。
我只是对自闭症感兴趣,也对过度诊治这事表示很忧虑,但不属于我的核心内容。每每也便作罢了。
不过嘛,我觉得,是有意义的事。
咱既不想“错杀一千”,也不想“放走一个”对不?“不想放走一个”的事情,有不少人在做了。可是“不想错杀一千”的事,还没什么人做,也没什么人敢做。
999 vs 1,多有意义。因此,那胆小如鼠的我,就战战兢兢地“抖”胆,当这样一个人吧。
我对于问题喜欢刨根究底,一旦形成信念,往往会很坚持。
先发些内容,帮您先了解自己的孩子,再对比一下那70、80年代,根本 没有经过大规模人口普查的陈旧量表 ,尤其是“ABC”量表,我相信你会有新的感悟。
你在网上搜到的内容,大部分都脱胎于这个“ABC”量表,还有不少同期量表换汤不换药。 ABC量表很坑娃,都写进咱课本里的,我找个截图给你啊。
这是咱课本之一,就叫《孤独症谱系障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写的是3岁内诊断不可靠,也有不同文献报道4、5岁内诊断都不可靠。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用最新的量表?原因很简单——不方便!最新的相对最正规的几个量表,对人员专业程度要求很高,而且是客观评价,一套做下来大概要2个钟头以上。试问,现在几个机构能做到。
另外,这些量表,基本没用适用于2、3岁以下孩子的,这个年龄段孩子属于智力高速发育期,不少行为需要重新解读。如果你看到“早诊断、早治疗”的量表,基本都是坑人的。
这几年,问的妈妈超级多。所以,欣源会陆续发一些,解读小宝宝怪行为的文章哦, 帮您了解他,自然不用焦虑了,也不容易被网上的垃圾信息带偏。
除此之外, 更好地理解了宝宝,管教也就不在话下了。如果您对自闭症话题不感兴趣,也是很实用,很有意义的。
我用到了些蒙特梭利、皮亚杰的理论。这两个人很老,也不少心理学家会喷,但,如今唯数据论,让心理学反而常常陷入伪科学怪圈。
话说,如今有多少人有他们的 灵感、实用、渊博和热爱呢?
有关2、3岁怪小孩解读(反对自闭症过度诊治)的内容,写了40万字新书,差不多快写完了。但这肯定没法公开发表的,我就陆续发一点公号或知乎里哦(还是以小宝宝的养育护理内容为主哦)。电子书得过段时间做。希望感兴趣的妈妈关注哦。
(喷子就别来了吧,您有说话的权利,我也有哒。尽管真理越辩越明,但实在没空答复哦,sorry嘎。如果真的是确诊自闭症的家庭,我也会为您感到难过,也真心希望您家宝宝会越来越好。但我写的对象是正常的宝宝,不是您家宝宝哦。希望不要产生误会。)
以下内容来源于《夏娃的困惑》系列书,宝宝心理和行为解读篇(反对自闭症过度诊治)。如果您对宝宝语言感兴趣(不少妈妈是由于孩子语言发育比较晚,怀疑孩子自闭的),公号后台回复“语言”or“说话”,有系列文章可以看哦。历史文章也可以搜索到。
延伸阅读:
这个英国王思聪,他的两笔遗产,造就了29位诺奖得主
(这人妥妥地符合诊断标准,小时候估计也差不多。搁现在都是送去治的主。事实上,不少科学家、码农、匠人,都这样。咱们可以多一些思考。)
(二)重复单调游戏或学习(上述动作发育中介绍过的内容不再赘述)
1. 空间、时间、几何(静态或动态)
我们观察到,孩子到了1岁左右,对于各种空间变化、几何形态显现出兴趣来。这种爱好,到2岁多表现得更有特点。除此之外,2岁左右的孩子还会关注到钟表,一开始只是被钟表的形态、运动、声音所吸引,对于时间的抽象概念仍然非常懵懂,但貌似对时间的流逝有了一点点具象的感觉。
然而,在大人看来,这些行为十分古怪。有时候会因带来麻烦,或研究思考问题导致行为拖拉,而遭到呵斥;有时候大人直觉这些行为属于病态,上网一查,几乎全中,就会非常害怕。
当然,这些现象也是非常正常的啦!我们增加了解,顾虑自然就解除了,用不着打骂,更用不着就医折腾。咱们先来看看,孩子那些跟空间、几何、时间有关的古怪嗜好,究竟有哪些。
(1)空间敏感期
1)扔东西(之前写过哦)
延伸阅读: 欣源说 | “小捣蛋”乱扔东西,要不要阻止?
2)磊高和推倒
孩子到了1岁多,还特别喜欢玩儿磊高和推倒积木的游戏。它们都属于空间变化认知性质的游戏。
一些孩子喜欢磊高,一些孩子喜欢推倒,而孩子往往只喜欢其中一种。
宜家经典叠叠乐
图源:网络,侵删
显然磊高需要的技能和认知水平更高,相比之下,推倒要容易很多。不过据我们观察,虽然磊高更复杂,但貌似喜欢磊高的孩子要多于推倒的孩子。这可能跟个性、爱好有关——磊高时小手要稳,也需要对物品的大小顺序、是否能稳固平衡等有些粗浅的认知才能尝试,小家伙需要一番思考努力才能做到,反而挺爽。另外,磊高是从无到有建设,从无序到有序建立秩序,而人对于建设和齐整,有着天然的向往。费了1200个心血辛辛苦苦搭起来的小宝塔,当然不舍得“哗啦啦”一口气推到啦(其中很多孩子常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天生挺敏锐。看爸爸搭好的城堡,也舍不得推)!
孩子从小搭积木,很可能是小建筑师的雏形哦!
图源:网络,侵删
其实咱们大人也爱玩,比孩子玩儿的高端点,性质一样。
鳞次栉比的高楼,这是大人玩儿的,最高端的磊高游戏了,跟孩子性质一样的哦。
而另一些小怪兽对于搞破坏有着天然的癖好。爸爸刚搭好的城堡,小家伙不声不响爬过来,只听哗啦一声巨响,人家一下子给推到了。好爽!爸爸抓狂的表情好逗!于是,爸爸在毯子那一头,又飞快地搭了一个城堡!他手忙脚乱搭城堡的样子好搞笑!哼哧哼哧爬过去,哗啦!又给推倒啦!咯咯咯咯咯咯笑!爸爸又转移阵地手忙脚乱搭城堡。咱又哈哈哈笑着爬过去……
建立,突然损毁,这种伴随响声的急剧的形态和空间变化,的确让一些孩子着迷。部分孩子一直留存着对爆破的兴趣,喜欢枪支、炮弹、炸弹,大了以后也迷恋相关的书籍(当然,这也可能跟阿斯伯格特质有关,拥有特殊而深入的兴趣,对人和物的感受不敏感。会在相关章节仔细介绍)。不过,有些孩子虽然喜欢推倒,但着眼点不一样——他喜欢跟人互动,觉得跟爸爸这样玩很有趣,小小的自己,还有一点点掌控大人的感觉,一时半会儿挺得瑟。
而且,孩子对于磊高和推到的小癖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些小孩比较小的时候,可能更容易掌握瞬间推倒的神技能,一时间也对小小的自己能掌控大人的表情和行为而感到好玩,并对人和物的感受不敏感。因此更喜欢推倒。等他大一些,身体里的能力蠢蠢欲动,会搭建了,辛辛苦苦思索和创建“作品”的过程让他感觉舒爽,也会珍惜自己的“作品”,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人和物感同身受,就舍不得推倒了。
当然,孩子之间存在先天个性和爱好上的差异:不破不立 à不破爱立 à爱破爱立 à爱破不立,这条延续性行为线上各个点的孩子都有。换成现实的例子:不爱搭建手工作品的,特别爱搭建手工作品的,到只喜欢搞炸弹的小“诺贝尔”,各种类型的小孩都有。这条行为延续线上并没有哪个孩子属于不正常,不聪明,他们只是不一样而已。
只不过,在1岁多这个阶段,我们观察到多数孩子对空间变化显现出明显的兴趣,其中一项重要表现就是特别爱玩搭建或破坏的游戏。这两个行为看上去截然相反,但性质其实是非常类似的。
据此,蒙特梭利女士设计了各种形状大小,给孩子顺序排列的教具。孩子真是能搭得不亦乐乎。
蒙氏教具:粉红塔
图源:网络,侵删
少数家长会对这些现象感到担忧(总体而言担忧这些表现父母比较少),担忧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我家宝宝不喜欢搭积木,他爸爸把积木搭起来,就要过去推倒。感觉他很喜欢搞破坏……有没有问题?”“我小孩就是不好好玩玩具,教他也不学……”“我家小孩就只会把东西一层层往上堆,手头有啥就堆啥,反反复复,这样正常吗……”
仔细翻看一些量表的自闭症诊断条目,原来“不会好好地玩玩具”,“喜欢破坏东西”的表现,都被认为是有问题的。怪不得妈妈们给吓坏了。还有些妈妈看过讲蒙氏教育的书(有些不是直接写蒙氏理念,但会介绍相关内容),知道1岁多小孩得会搭积木了,看到自家小怪咖不喜欢搭,只喜欢推倒搞破坏,就担忧起来。
拜托……玩具该怎么玩,才算是政治正确的标准说明书式玩法哩……
其实,各种好奇和创意,就是这么来的呢。不一定搭建才有好的创意,破坏也有。
图源:网络,侵删
3)推拉抽屉
等到孩子手部力量和控制能力再强一些,我们发现他会对大大小小的抽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些孩子特别喜欢玩抽拉各种抽屉的游戏。从一个火柴盒,到家中大大小小的抽屉,他都喜欢。
大人也玩盒子的,只是玩法高端很多。
小心翼翼抽……“哇!里面的东西慢慢地露出来啦!真神奇!”(当然,1岁前后宝宝也有“客体永久性”概念建立不大完善的原因。皮亚杰这个理论近年受到些质疑,反对者认为他提出1.5岁左右才能比较完善地建立这个概念,时间比较晚。不过我们的确观察到一些现象,遮挡的东西孩子未必会继续感兴趣寻找,打开抽屉缓缓露出内容物常让孩子感觉兴奋,1岁左右明显分离焦虑时期根本受不了主要养育者不在眼前……诸多表现还是值得思索的。)大力抽,快速抽!有些抽屉抽出后末端会被卡住,梆梆响。有些抽屉直接被掀了出来。“啊哈哈真好玩!”
经典蒙氏教具,有点变化的小抽屉,对于刚刚建立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小孩,真让他爱不释手。
另一方面,孩子还特别喜欢把抽屉里的内容物掏出来。有些孩子会掏出来,装回去,再掏出来,又装回去……玩得乐此不彼。不少妈妈特别抓狂,这边厢卖力叠衣服,整整齐齐放抽屉里,那边厢人家卖力地掏得乱七八糟,扔一地!人家还边掏边坏笑。要不要这么让人心塞嗷!于是妈妈在网上买各种抽屉锁,把家里抽屉贴了个遍。
乱入两张图,爱玩是天性,但也要注意倾倒风险!以及时刻别忘记做安全教育。
其实,宝宝这时期的这种探索行为,很重要啊!一个活动的半边儿盒子装在一个面朝前开口的盒子里,拼成一个完整的盒子。里面还能放东西。真神奇啊!
宝宝还发现抽屉四周可能有小机关!有些抽屉两侧有滑轨,宜家的橱柜抽屉,顶部有防夹手装置,有些抽屉,一抽开还能亮灯!回来发现,自家冰箱也有这个神技能,咋回事呢?好好玩!于是来来回回研究……
滑轨的原理?@#¥%&……
话说,几乎所有孩子都超爱宜家的,这些小心机设计真是让孩子着迷,别说儿童玩具和家具区了,哪怕是橱柜区和办公区,也能让孩子玩得乐不思蜀。
换个角度思考,这些创意小设计,是不是都是感兴趣的小怪咖设计出来的呢?
我觉得,机械,尤其是钟表一类,设计他们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阿斯伯格特质。
图源:网络,侵删
我想,小鲁班对于空间、机械的小小启蒙,就从这儿开始了。把抽屉锁上,不让人家探索,真是蛮可惜。
嗷,恍然大悟。可是,妈妈转眼又一脸愁容,“欣源,纵容小孩儿探索,妈妈收拾起来,实在太累了。”
孩子的探索精神,难道比整洁更次要吗?
这两方面,完全是对立的,无法兼顾的吗?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带孩子,时间有限,我们没必要叠衣服啊!咱把抽屉分类好,哪个装T恤,哪个装内衣,哪个装袜子……就欧儿啦!咱们可以多买几个抽屉,进行分类。合上抽屉,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整不整洁。其实在抽屉里叠衣服,费力但并不讨好,底下一抽,上面都散了,白叠了……
哈这是我家,从来不叠衣服党……
特别不希望孩子掏的衣服,比如外套之类,那就挂起来。觉得有危险的东西,或自己比较重要的材料,那就锁起来吧。不想锁也问题不大,放自个儿房间里。孩子喜欢玩具,也未必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他把他房间里的玩具或文具抽屉掏满意了,也就不会想着掏别的抽屉了。如果他还是对爸爸妈妈的东西感兴趣,一般不会想着掏文件,看着很无聊。最该注意的是妈妈的化妆抽屉,还有放指甲剪、螺丝刀等各种工具的抽屉!妈妈可以根据自己心理接受程度,评估自己看护的能力和时间,考量要不要上锁,还是在密切监护下让他自由探索,或选择给他买替代这些东西的安全玩具。比如拧螺丝的拼装玩具就有非常多。
自己放松些,这些问题其实蛮好解决的,也没必要非要不停地收拾,跟自己过不去。如果妈妈还是受不了凌乱,那也有办法,咱们把实在不想让孩子探索的抽屉给锁上吧,专门留些个抽屉给他玩。比如装袜子,装帽子、手套、小围巾等的抽屉就是非常合适的。
我们还可以教孩子,掏出来,再装回去。当然对于2岁以内的小朋友,还是喜欢掏远远大于装,可能跟他小手的控制能力还不够有关系。但经过一些示范和帮助,他是能做到的,我们需要耐心些。
会掏,会装了。这时,妈妈的春天来啦!孩子掏了装,装了掏,玩得不亦乐乎。很快半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啦。妈妈悠哉游哉,想干点儿啥都可以哟!
这是我家小调皮。是不是乱到头皮发麻……哈!其实,他掏了又塞回去,来来回回能玩大半个钟头。最后玩好了要跑的时候,再软硬兼施忽悠他塞回去。
在他专心玩儿的时候,我就能写东西了,也蛮好的哦。
现在,咱知道咋做啦!等等……别高兴得太早。新问题又来了。相比装衣服的抽屉,孩子更喜欢厨房!厨房大大小小的器皿,实在是太好玩儿了。孩子往往非常喜欢煤气灶底下的大抽屉或消毒柜,不停地抽抽拉拉。还会把里面的碗、勺等,一遍遍拿出来,再塞回去……OMG!那可是瓷器啊!妈妈看着真是提心吊胆……一些照料者根本不让孩子进厨房,孩子到厨房门口便会吼孩子。可是一日三餐饭得做咋办?每天到做饭的时候,一边儿忙得焦头烂额,一边儿还得仔细看着小捣蛋,跟他不断地见招拆招杠精怒吼,简直身心俱疲。
还是我家小调皮……
咱们再换个角度想问题。您看啊,1岁多孩子正处于分离焦虑期,根本受不了妈妈离开自己视线。老天爷这样安排也是很有道理的,小动物在拥有独立行事能力之前,分离焦虑和胆小怕事的特点,会保障他与大动物紧密联系,保障他的生存。其实,这时候,孩子不在妈妈跟前,妈妈也是害怕的。如果跑隔壁厕所里,一头扎进水桶里,自己不知道,岂不是更恐怖?
那么,孩子在跟前玩儿,又看着他了,他又忙着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不是对双方都是最优的选择吗?
孩子其实不像咱们想得那么笨,一定都会把盘子摔坏。事实上,我们密切看护,仔细观察他们,发现他们比我们想象得细心得多。各种陶瓷盘子、玻璃器皿被掏出来,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旁,再又仔仔细细放回去。如果哪天真的弄碎了一个盘子,他们其实会长教训,很久都不会再搞破坏。当然,我们需要让他们提前知道妈妈的规则和自己的行为后果,如果连续弄坏两个盘子,那就得立刻请出厨房,好长时间都不给玩儿了。碎瓷碎玻璃锋利割手,哪天真弄碎了,我们仔细示范给他看,拿碎磁割菜,“百闻不如一见”,绝对比大人语言提醒一百次都管用!反而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机会。
想想,如果我们粗暴地禁止孩子进入厨房。不仅让他少了探索机会,少了练习控制自己力量不破坏东西的机会,他还非常不理解这个规则制定的意义。如果孩子顺从了,对自己蠢蠢欲动的探索欲望本能压制,行为畏首畏尾,这样好吗?如果孩子非常叛逆,大哭大闹,非玩不可,妈妈消失的瞬间立刻冲进厨房满足一下好奇心,是不是比在自己看护下玩耍,更不安全?客观上,妈妈也丧失了建立规则和让孩子亲身感受行为后果的很好的机会。
如果妈妈实在不能接受让孩子玩磁盘子,那就让他玩不锈钢盘子或塑料盘子吧,这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有些亚克力塑料已经做得非常棒了,很像磁盘子。另外,除了盘子,各种锅具也是很好的选择,孩子特别喜欢带盖子的锅具,还喜欢拿各种勺子假装往里掏。我当时给孩子弄了个废弃的电饭煲当玩具……不断地掏出内胆又放回去,按那个会跳的按钮(手部小肌肉敏感期),放脚架或蒸篓,再梆地一声,盖上盖子。之后还找来他的各种玩具,塞内胆里假装煮……一时坐地上,变着花样儿玩儿个没完,不亦乐乎。哈,半小时瞬间过去了,妈妈反而安安心心地把饭做完啦!(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餐椅,婴儿背架打发小一些的宝宝。孩子坐餐椅上可以玩各种东西,坐背架上可以看妈妈烧菜。如果一个方式孩子呆腻了,那就换着来。当然这些跟空间敏感期无关,在这儿不再赘述。)
同理,咱们给他买做菜的玩具也是可以的。不过,孩子貌似对妈妈手里流转的那些玩意更好奇!还是喜欢真家伙。真的跟玩具也没多大差别,我还是喜欢给孩子玩儿“真格”的,菜,乐器等等,都是真家伙。去某鱼APP买,常比玩具还便宜。哈!
长远看, 孩子发展需求,远远大于一时间的整洁需求哦!妈妈想到这一点,就不会对一时凌乱感觉无比心塞了。另一方面,咱们做事的时候,孩子专心玩耍、模仿、思索、调整行为、变花样……末了还能帮咱们收拾回去。别以为孩子会不想塞哦(但最好不要指责命令他们,情感上抗拒,小童工就调用不起来啦!), 他们处于空间敏感期,塞也是很好玩的游戏!2岁多孩子还有秩序敏感期行为,还喜欢给盘子、鞋子等按大小形状来排序,来来回回折腾,很好玩的。就算自己收拾些袜子、鞋子、盘子之类也不是那么费劲的事儿。反而省出来大半个小时,自己做了家务,还顺便给孩子做了“早教”。
就怕妈妈认为这些咱们看来顶小顶小的无聊事情,不是早教哦……不同的内在空间是几何的基础;分类、排序,是2岁多孩子很好的智力启蒙。搬盘子,收拾,还很考验小手协调性,做家务的规划能力。顺便还能全方位认识冰箱抽屉里的,或妈妈切出来的菜,进一步感兴趣的话,还喜欢把各种菜放水槽里洗。最好玩的莫过于滤网了,菜漂水面上,把滤网从盆里掏出来,菜被单独留在滤网里,水从密密麻麻的小洞中一点点流出来,简直不能更带感!从完整的菜变成丝或片儿,流体水的空间变化,多好的数学启蒙啊!如果孩子大一点儿,能理解妈妈说的话,妈妈还能在一旁介绍各种简单的数学、科学原理,还可以提醒孩子注意到更多好玩的事情。
玩滤网洗菜的照片没拍哦,遗憾。玩菜的照片可以感受下:P
哈!网上说,做家务的孩子会更聪明,还有些实验数据佐证这一点。真不是盖的!当然,想让孩子在学问上更进一步,家长的确得费点心思,把学问融进家务中,让孩子感受,学以致用。比如用切菜介绍体积守恒,切菜的各种形状带着浓浓的几何气息,拿面条摆平行线,下锅的时候是放射线,筷子一搅,那是螺旋线。干面条有多粗,煮好后有多粗?从滤网中漏出的水流为什么有形态上的变化?下水道口,水流总朝一个方向旋转……这样也让孩子很感兴趣。
孩子早教做了,家务也做了,妈妈的时间也空出来了。干嘛要费时费力费钱,去外面做那么昂贵的早教,或玩专门的早教玩具呢?另外,再好的玩具,也是脱离现实的,意义仅在于妈妈给的独一无二的爱。带感,还是真家伙好啊!玩具,没办法切出漂亮的几何形状,也没办法观察滤网出的水流和下水道口的涡流。玩具乐器,形状花哨,但也不出响声,播放器出来的电子音乐也真是不好听。
各有各的乐趣。其实孩子更喜欢观察和模仿父母在干啥,也喜欢玩父母手中的真家伙。
咱们回到自闭症的问题上。在自闭症专家们眼里,这些行为很奇怪,处处都是毛病!ABC量表说:“特别喜欢摆弄、着迷于单调的东西或游戏、活动等”,“不会玩玩具”;重复刻板行为检查表说“重复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收集,贮藏行为”,总体的描述听起来特别可怕:“刻板”!“强迫”!“单调”!……
他们更不会认为这些事儿还有早教意义了。
倘若妈妈看到孩子一遍遍拉抽屉,自己刚叠好的衣服要一遍遍搞破坏,掏东西又摆回去,摆的时候还要按顺序来,第一反应的确像“强迫症”,“脑袋有问题”啊!从各个渠道了解了这些“自闭知识”,估计该崩溃了。
图源:网络,侵删
我想,现在你会有些感受:同样一件事, 大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给孩子的评价和处理方式大不同!蒙特梭利眼里,这些都是利于发展的探索行为,孩子都是小天才,保护他的探索欲望他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自闭症专家眼里,这些行为都是该挑的刺儿,孩子都是小病号!有病就得早治疗,不治的话这辈子就该没救了……
该怎么评判,该怎么做?我想这会儿您心里该有数儿啦!
下期跟大家介绍玩门, 在特定空间塞和藏,喜欢藏东西(贮藏、收集),还喜欢藏自己:橱柜,床底下,门后面,柜子后面,窗帘后面,盒子里。
咱们了解孩子,就不用慌啦!而且能够轻松搞定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记得关注我哦!0~6岁,从宝宝的养育到教育问题,从妈妈的身体到心理调整问题,我都可以与您分享哦,知识靠谱又实用!欢迎介绍亲友。比心心
作者 | 冯欣源 版权所有
编辑 | 于雷
来源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系列书
《夏娃的困惑》系列书
转载&合作 | 请联络微信wtmmdxb-fxy
插图 | unsplash,pixabay,500px官网
均为CC0协议(可商用)
动图 | soogif官网
头像 | 唐小鸭,雁枫桦,擎石设计
版权为本公众号所有,翻版必究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论+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实践+解答疑问
第三本:母乳辟谣+特殊宝宝
第四本:哺乳妈妈生病和用药
第五本:母婴安睡
第六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上)
第七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下)
第八本:育儿谣言-滥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样的快乐音乐早教
第十本:婴幼儿怪现象-屎尿屁嗝胀气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轻松愉悦高效的减肥法
纸质书、电子书
都已经上架开售哦!
非常感谢大家支持!
部分内容可在公众号查阅
关键词目录在后台左下方
系列丛书已经写好数百万字
主要内容:
母乳喂养及母婴睡眠
婴幼儿护理(屎尿屁嗝、婴儿怪现象、家庭护理操作)
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滥喂食水篇、矿物质篇)
辅食营养(辅食添加误区、简单易上手案例)
早教(婴幼儿发育,反自闭症过度诊治)
轻松带二胎等诸多内容
涵盖: 养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请期待!
不仅如此
欣源仍会像勤劳的小蚂蚁
不断学习、实践
数年如一日为您制作
专业、精致、全面、实用的育儿内容
争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岁哦~^_^
鸣谢
梦朦(momo)绘制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实在太感动了
号外
宝宝树、抖音、快手、知乎、视频号
同时开通了哦!
视频好懂,杜绝注水,只放 干货
搜索“冯欣源”可关注^_^
宝宝树平台每周三早、每周六晚直播
可以提问,也可以学干货知识哦!
欣源文章,一直叫好不叫座
母婴用户需求短暂
欣源坚持八年不易
如果大家觉得有帮助
欢迎介绍给亲友
恳请大家帮这个忙
欣源这厢有礼了,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