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欣源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
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
宝宝树专家答答问数已过两万
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丛书作者
《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
编辑 | 于雷
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编辑
长期致力于益智、教育领域
米汤(四)
听说,大米、婴儿米粉中含砷?真的假的?
还让不让宝宝愉快地吃米糊了……
欣源导读
这篇文章,现实意义不大的。因为,我们还是得吃大米……
砷和铅、汞一样,属于 无阈值毒物,一点好处都没有,最好一点儿也不要有。咱们无法全然回避,这些东西对健康的影响信息又不那么透明,也把控不了,那就睁只眼闭只眼吃呗。
反正我们的环境一直是有这些东西的,只是近年来随着人类的活动,比如环境污染,汽油,农药等等,影响比过去大了很多(不过,不要因为这些内容仇世哦,我们国家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便利有目共睹。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带来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全人类一起努力)。
延伸阅读:欣源说 | 脱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反例之一:马兜铃酸等无阈值毒物
我个人认为,好奇看这些内容,可能会获得几方面收获和思考:
1. 有关富集特性:
水稻有富集特性,硒能富集,砷也能富集。很多植物有这样的特性,尤其是一些中药材。
那么,富硒水稻,可有标准?少砷水稻呢?如果土壤含矿物质丰富,这些或好或赖的矿物质,会不会成堆出现?我们该如何把控土壤质量呢?
袁隆平爷爷能从基因层面改变植物的富集特性,弄出去镉水稻,还能让水稻在盐碱地生长。想想很有意思,也太牛了。感谢袁爷爷的倾心付出。我想,未来从技术上,这些愿望应该能实现。
延伸阅读:欣源说 | 重金属专题:避开朱砂、雄黄,能远离重金属吗?浅谈动植物的富集特性
2. 有关含砷农药:
既往,有一阵含砷农药很流行。这土壤净化得多少年?有很多信息,有可能是不对称的。在这儿先不展开了。
延伸阅读:欣源说 | 重金属专题:农药和土壤污染,也常带来重金属!
3. 有关洗米:
洗米去砷,有一定作用。水得费得比较多。洗洗更健康。
4. 有关矿物质标准:
各种标准是人为定的。主要考虑健康因素,也得考量当地风俗习惯,人们接受程度,商业因素。
其实,在营养学界,健康标准有时候变动挺大,仍然有不少内容,尚未研究清楚,包括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常识性的内容。比如红白肉类和蔬菜、脂质种类、糖、盐、锌、碘……指南推荐和定标,隔几年变化都挺大的。锌最夸张,5年内标准对半砍哦。
另一方面,商业因素的大手调控,有时候蛮重要的。此处也不展开了。
在这儿,只是想跟大家说说,营养学的内容,咱们不能盲目对标指南,甚至看到新闻里说啥,就吃啥或不吃啥。尤其不好迷信营养剂和补药。也得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我的观点的确奇葩,我觉得真的没必要吃营养剂。调整饮食均衡最重要。各种营养素是协同吸收的,转运的酶都差不多,可以说这个矿物质多了,那个就少了,有的还要结伴吸收,当然是从品种多样,营养丰富的食物中一起摄取最好。
见过一个妈妈,她孩子辗转于各个培训班,没空吃饭,孩子胃口也不大好。妈妈就买各种营养剂给孩子当晚饭吃……嗷,不知说啥好。
另外,最好在家做饭吃,糖、盐、碘种种,荤素搭配,清洗程度,都好控制。
至于米和面,这些精细碳水,真的好吃,但并不属于人和动物的日常食物,带来的肥胖和代谢、炎症、口腔等等问题,真的多。限制点精细碳水,饮食多样,营养均衡,风险平摊, 砷什么的也就不必过分操心了。
有关矿物质的书,很快要写完了。公号里放了部分内容,大家可以看看哦:
点击文章上方蓝字,关注“冯欣源自然养育之家”,后台回复“贫血”、“补钙”、“补碘”等,可以看哦。也可以看看相关的“减肥”、“性早熟”等内容。如您还对别的内容感兴趣,关键词目录在后台左下方。
如果没找到您想看的内容,可以留言找我要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比心心
前期回顾:
图源:Pexcels,CC0协议
大米、婴儿米粉中含砷,是真的吗?
近年来,有关大米含砷的报道层出不穷,很多消息都是从国外流入国内的。2012年11月,美国《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杂志一篇《大米中的砷》,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不小的轰动(先刊登在网站上,次年1月见刊)。这篇文章不仅提供了美国各地区生产的大米和从各国进口的大米的砷含量数据,以及数个品牌婴儿米粉和常见大米制品的砷含量数据供参考,还提供了几点看上去非常实际的建议:根据大米中的砷含量,一周不要食用超过7个点(seven points,约420g,每天不要超过60g);孩子吃一次米糕就会接近一周的砷上限;米汤砷量很高,5岁以前孩子不能喝,宝宝一天不能吃超过1份(one serving)婴儿米粉,而应该吃谷类;糙米(brown rice)更不安全;要洗米,烹饪大米时加入大量的水,然后去掉多余的水可以消除大量的砷。
《消费者报告》是一份月刊式杂志,不接受广告和赞助,独立对产品和食品进行检测,由于没有利益冲突,其结果还是相当可信的。但是,《消费者报告》针对的是美国市场,而且并不代表官方立场。当年对于大米中砷的含量,美国FDA还没有制定标准,《消费者报告》也希望通过这项检验报告促进FDA制定相关的标准。因此,这份报告只是一间独立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并不代表美国官方和科学界的态度。
图源:Pexcels,CC0协议
不过这些消息足以让以大米为主食的亚洲人惴惴不安。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米粉因其好吸收,过敏率极低,通常作为婴幼儿的主粮食用。大人吃点儿也就算了,怎么能坑了自家的孩子?有人以《你的孩子在吃砒霜么?》来介绍这个问题,更让许多人陷入恐慌。这米究竟还能不能愉快地吃?
1)砷是何方神圣?
我国百姓对砷耳熟能详,最初印象基本来源于《水浒传》中潘金莲用砒霜毒死武大郎的故事(不过《水浒》中又交代了,武大郎并非死于砒霜中毒,而是让潘金莲用枕头闷死的。这就道出了砷中毒需要很大的剂量)。传说中我国清代光绪帝和法国拿破仑,也没能逃脱它的魔掌。砒霜就是砷与氧元素结合成的无机物。
无机砷对处于生命前1000天的婴儿(孕期及0~2岁)有很大的健康风险。主要风险是导致儿童学习能力下降,远期风险是致癌!孕妇和婴儿,尤其要对其避而远之。
图源:soogif
事实上,砷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有“无机砷”、“有机砷”两种存在形式,统称为总砷。 海带和紫菜等海产品就富集了大量的有机砷,科学家尚未发现它对人体有害。一般而言, 说砷的毒性关注的是无机砷,其对人体长期健康影响深远。科学研究发现, 大量摄入砷会置人于死地,长期、小剂量摄入则会引发皮肤癌、肺癌等疾病。国际癌症研究所已将砷列入一类致癌物中。不过这些慢性病、癌症的相关研究报道,试验结果基本上来自 试验动物,需要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对于人类,还是应尽量避免砷的摄入, 它没有安全上限,越低越好。
无机砷之所以会使人中毒,是因为其 化学结构有许多空的化学键。这些化学键会与人体的其它蛋白质等有机物结合,从而破坏人体的基本构造。有机砷的化学键已经被有机物占满,进入人体内不会再和体内的蛋白质结合,可以随新陈代谢排出体外,毒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图源:soogif
其实,砷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地壳内的化学元素,通过火山喷发和含砷岩石的侵蚀释放出来。石头、土壤、水和空气中都含有微量的砷,正因如此,砷在谷物、水果、蔬菜、鱼类及海产品等食物中普遍存在。人们主要从食物和饮用水中摄入无机砷。
如今, 矿物开采和冶炼产生的污染物,以及过去或现在使用的含砷农药,成为土壤和水重要的砷污染源。
同其他作物相比, 水稻更易于从土壤和水中吸收、积累砷(有些植物喜欢富集一些特定的金属元素,比如紫叶花苕喜欢富集铅和锌,而水稻比较容易富集砷)。大米中的无机砷含量是玉米和小麦的10倍,是黄瓜和西红柿的30倍,是大豆的 100倍(数据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监督局官网)。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大米摄入总量特别多,砷的富集风险,绝对不能忽视了,特别是对小宝宝。
不管是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还是有机种植方式,砷都会被植物吸收。 我国粮药局尚未发现任何资料显示有机大米与无机大米中的砷含量有区别。
砷主要聚集在大米的外壳(米糠),白米就是磨掉外壳的米;一般而言, 精米中砷含量最低,糙米中比较高,而米糠中的砷含量能够超过精米10倍以上。
用大米煮汤后,大部分砷进入了水中,导致这部分水(米汤)中的“砷浓度”提高(而实际上大部分的营养成分依然在米粒儿中)。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2013年发表的一项大型米砷调查报告,其中提到米汤含量在3.3μg/份, 属于安全范围,米汤可以喝,不过这垃圾多营养少的东西,不喝也罢。
由于砷在地球上广泛存在,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免。我们所能做的,是将其含量尽量控制在一个标准范围内,尽量减少它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是说,“安全的大米”不是“绝对不含砷”的大米,而只能是“砷含量低于某个安全限”的大米。
图源:soogif
2)其实,大米中含砷的问题,科学家早就关注到了。
1983年,孟加拉国出现了一起奇怪的病例。病人的上胸部、手掌、脚掌皮肤损伤并且疼痛,手臂、腿部皮肤出现色素沉淀。后来,经过医生的诊断,确认这是典型的长期饮用砷污染的地下水而引起的砷中毒症状。在接下来的数年里,8500多砷中毒案例出现在孟加拉国。世界卫生组织把这一系列事件称为“人类历史上危害最严重的、规模最大的中毒事件”。时至今日,这一喜马拉雅南麓的小国,还深受砷污染之苦。经过层层抽丝剥茧,科学家发现,除了饮用水污染,水稻在这起中毒事件中也起到了帮凶的作用。经检测,该国稻米砷含量最高达1.8mg/kg,而在砷污染区,水稻籽粒中砷含量最高可达7.5mg/kg。2008年在《环境污染》杂志上, 朱永官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来自大米的无机砷曝露: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之后另一篇题为《水稻中的砷——对东南亚新灾难的理解》的文章提到,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大约有2亿人受到砷污染的饮用水和食品的影响。随后,“砷稻米”、“砷米粉”的文章,时常见诸报端,不断地充塞着人们的眼球,引发公众讨论:“早餐麦片含1.7微克砷”,“婴儿若每日进食2次米糊,砷吸入量超母乳50 倍”……
美国人很关心大米中的砷,而且《消费者报告》检出美国各地大米砷含量的确有差别,是因为过去美国南部种棉花时疯狂使用含砷农药,导致土壤中砷含量增加,产自加州的大米就没有这个问题。如今,美国人对农药使用的限制越发严格了,人们甚至没有洗米以期去除其表面残留农药的习惯,不过过去已经被污染的土壤,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修复。2011年、2013年,美国媒体都有关于婴儿米粉含砷的报道,弄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
我国砷污染状况,也不容乐观。在国际上我们的砷污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我国居民面临的主要砷暴露途径之一是饮用水,尤其是没有铺设自来水管网的农村地区。这些农村地区普遍会打井取水,而一些矿场或者化工厂违法排污会导致地下水污染,人喝了受污染的地下水,就会造成砷中毒。201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显示,我国差不多整个河套平原地区都处于水砷污染的高风险地区。根据文章提供的预测模型数据,生活在地下水砷超标的高风险地区的中国人有1958万人之多。同样,在中国,水稻也是一个主要的砷暴露途径之一。水稻灌溉过程中需要大量灌溉水,而且水稻本身也很容易富集砷。
图源:soogif
3)大米砷含量限量标准是什么?婴儿米粉还能安全地给宝宝食用吗?
大米,作为与水质和土壤密切相关的作物,同时又兼具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粮,也常作为全世界宝宝的辅食,它迫切地需要一个国际的安全砷标准。近年来,也不断地有大米及婴幼儿食品中含砷的新闻见诸各国报端,引起民众恐慌及忧虑。百姓们也翘首以盼,希望有具体的规范数据,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食物是否安全,也便于各机构对产品的检查监督。
2014年7月17日,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年度大会上,国际食品安全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首次通过了大米中砷的限量标准:0.2mg/kg/d。这一标准的起草由中国牵头的工作组完成,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第一次走向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除了我国,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制定大米中的砷含量标准。
中国在控制米砷上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鉴于大米对我国国民的重要性,我国早在1994年就开始对大米中的各项污染物制定了限量标准,当时的仪器还无法将无机砷和有机砷分开测量,标准只能定为总砷不超过0.7mg/kg。中国由此成为最早制定米砷限量标准的国家。2005年颁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首次明确了无机砷的限量标准为0.15mg/kg。2011年4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标准有所放宽,对于添加藻类的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无机砷含量不得高于0.3mg/kg;其他产品则不得高于每千克0.2mg/kg。2013年,我国制定《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标准,根据联合国规定的精确度四舍五入后,统一规定大米中无机砷含量为0.2mg/kg。2014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会议通过了由中国牵头修订的大米无机砷限量国际标准,限量值定为0.2mg/kg。
标准中的无机砷限量并不是耐受量,这是因为 致癌物是没有耐受量的,当然越低越好。0.2mg/kg这一国际标准综合了流行病学评估、正常人平均每天摄入大米的量,以及各个国家大米含砷量的差异而得出的数据,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各国均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在当前的标准下,全球稻米不合格率占1%,而致癌风险为十万分之一(当然,这个标准,考虑了稻米合格率的问题。如果砷限量标准过于严格,稻米合格率过低,将直接导致粮食供应不足,我们还是得综合评估风险效益比)。
制定了这一国际标准,不合格大米将被销毁,据此商家可能会改善土壤和水质,将有助于改善环境砷污染。
图源:soogif
其实,有关幼儿的标准,各个国家仍然没有统一的意见。
目前国际主流意见,0.2mg/kg/d,这个标准也将幼儿考虑在内。不过美国FDA认为,对于孕妇和婴儿,砷暴露控制应该更严格!FDA没有提出婴儿接触无机砷的限定值,也就是说,没考虑根据婴儿体重测算每天需要吃多少大米。 它提出,只要摄入浓度超过了100ppb(0.1mg砷/1kg大米),就算是有风险的!ORZ……比我国的标准,足足严格了一倍啊!
FDA对大米、糙米及其制品监测了多年。按照这个标准,婴儿米粉样品中,只有47%是合格的,剩下53%都超标了,平均含有103ppb的砷。与此同时,FDA采样的400多种婴儿常吃的非大米制品,其无机砷都合格。所以, FDA建议宝宝少吃大米,采取多样化饮食——换着吃,从而降低风险。
然而, 按照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这些米粉样品都合格了。
这样一来,对婴幼儿砷摄入,世界各国的“雷区”边界大不相同。于是,咱们经常对一些报道找不着北,也深深地缺乏安全感。
我们目前还是姑且按世界主流意见来,采用WHO、CAC的标准吧。
图源:soogif
近年来,一些偷换概念的报道充塞我们眼球。近期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检测5种知名品牌婴儿米粉,每餐包含的砷含量在1.7~7.3μg之间,报道称发现“含致癌重金属”。1.7μg跟上述200μg/kg的国际标准,真是相去甚远!一时间网上炸开了锅:“国内外标准差别百倍,这也太大了吧?难道天朝人民活该贱命,就得单独设立比歪果仁宽泛得多的标准吗?”
请注意,在这两则数据中,1.7μg说的是“每餐”,而200μg说的是“每千克米粉”,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你可以去超市仔细看看不同种类米粉的商品标签,不同品牌的推荐食用量非常相似,都是每餐25g左右。而即使是成人,一顿也吃不了1000g米粉,还是兑水以前的重量。
图源:soogif
倘若通过现行国际检测标准,成人食用的大米以及婴儿米粉是安全的。
既往,世界范围内虽没制定大米砷含量标准,不过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一个限制无机砷摄入量的临时标准。当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JECFA)颁布:每周(7天)最多不超过每千克体重15μg,这就相当于每天每千克体重 2.14μg。也就是说,人体可以承受的砷含量与人的体重相关,体重每增加1千克,每天可以承受的无机砷的摄入量就增加2.14μg。欧盟没有制定单独的标准,所以大部分欧洲国家也都采用WHO的标准(其实JECFA早在1966年就开始关心这个问题,标准几经修改,1988年暂定标准一直沿用。其实2010年又把无机砷诱发人类致癌发病率增加0.5%的基准剂量可信下限订为每日每公斤体重3.0μg。不过基准计量可信下限不能被视为一个安全参考值,低于这个下限仍有可能存在健康风险)。
一个60kg的人,每天摄入量不超过0.12mg。人们一天很难吃到超过800g大米,这个标准还是比较合理的。一个10kg左右的婴儿,每天可以摄入砷的安全上限是20μg左右。根据CAC大米砷限量标准。0.2mg/kg,这个10kg左右的婴儿,可以吃100g米粉而不会过量摄入砷。显然,正常婴儿是不会吃到这个量的。
图源:soogif
我国限制大米砷含量的标准,比既往WHO限制砷摄入标准更为严格。
我们假设有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按照各品牌推荐的用量食用米粉。看看分别在WHO标准和中国标准之下,婴儿每天允许摄入的无机砷最高会在什么范围内。根据2009年我国卫生部妇社司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定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六个月婴儿的平均体重是:男婴8.22kg,女婴7.62kg。这里我们按较轻的7.62kg计算。关于婴儿米粉的食用量, 对于六个月大小的婴儿,每天推荐1-2餐(相当于25-50g,取最大量50g)。按照现行CAC和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无机砷含量最大为每千克0.2mg来计算,婴儿每天摄入的米粉中含砷量最大不得超过10μg。而按照WHO标准,婴儿每天允许摄入的无机砷量不得超过16.3μg。两者相比,CAC通过的中国标准更为严格。
如果是一岁左右的婴儿呢?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平均体重为:男婴9.66kg,女婴9.04kg。米粉推荐食用量为每天2-3餐。按WHO标准计算,婴儿每天可承受的砷含量为19.3μg;按中国标准计算,婴儿从米粉中摄入的砷含量最大为15μg。还是中国的标准严格。
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说的“安全标准”,是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值”,实际产品,特别是一些添加了不同口味其他食物的产品,含砷量远不会达到这么高。
事实上,婴儿食品中的砷含量限定值是否需要修改,目前仍然是学术上饱含争议的问题。也许未来这一标准会发生调整,但按照现行的我国及世界标准,婴儿米粉是安全的。
图源:soogif
根据能找到的中国大米的检测报道,砷超标的并不多。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对谷物及其谷物碾磨加工品、糙米及大米、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添加藻类的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等食品中的无机砷限量均做了明确要求,只要相关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认为对人体健康危害微乎其微。2014年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共抽检了7438批次粮食及其制品,其中包括3525批次大米及其制品,均未发现砷超标的产品。
国外的检测情况如何呢?《消费者报告》当年发文章的时候,我国还是0.15mg/kg的标准。按照报告所提供的数值,从印度、泰国等地进口的和加州产的大米砷含量较低,都符合中国的标准;美国其他地方的大米中多数含量也满足中国标准,只有少数超标了。不过我们并不能从美国的检测结果来推测中国大米含砷情况。
图源:Pexcels,CC0协议
至于一些网络文章,拿大米制品的砷含量跟母乳相比,指出米粉中的砷比母乳中多50~200倍,这属于误读。这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我们关心的是米粉中的砷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而不是单纯比较两种食物中砷含量差别来“一较高下”。
如何解读2012年美国《消费者报告》提出的内容?
当年,除了我国,国际上还没有制定大米砷含量限定标准。这篇文章一出,美国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事实上,类似的报道美国隔几年都要来上一出,目的是敦促相关机构比如FDA等,对一些尚未覆盖到的产品制定规范,或弥补监管漏洞,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二年FDA就乖乖地检测各项产品和常见大米制品食物中的含砷量,第三年国际标准就出来了,不能不说有这类文章的推动作用(之前同样的事情,对苹果汁也干过,效果很好,FDA很快也制定了标准)。当然也有一定博眼球的嫌疑。只是,那篇文章很权威,言之凿凿,还给出非常明确的检测数据和个人家庭处理建议,影响力较之前之后的文章都大,尤其对我国舆论冲击特别大,可以说,在我国网络上第一次将大米含砷这件事推向风口浪尖,迄今为止,国内许多文章有关大米含砷的结论和相关建议以及图片,仍然援引自那篇文章。
如果按照随后FDA给出的各项米制品食物砷含量数据,以及现有的大米砷含量规定,这篇文章的很多数据和建议都“out”了。不过倒也不离谱。比如报告建议婴儿一周不要吃超过7个点的米制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婴儿7天食用不要超过420g,每天不要超过60g。我们刚才计算过了,10kg左右的婴儿,一天可以吃100g米粉而不会过量摄入砷。我们可以对比参照下,消费者报告给出的数据严格些,看上去也并不恐怖。报告还认为米汤中砷含量很高,5岁以前的孩子不建议喝,不过并没有给出米汤中无机砷含量数据。次年FDA发表了一项大型米砷调查报告,其中提到米汤含量在3.3μg/份,属于安全范围,如果相信FDA就可以喝(FDA这次检查了1300个项目,而当年《消费者报告》检测的项目仅为200个)。
2013年FDA的报告还显示,美国大米产品无机砷含量在0.1~7.2μg/份,基本都符合WHO标准和2014年的CAC国际标准。餐量随米制品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一份餐量的非印度香米的大米相当于一杯煮熟的米,而一份餐量的米条可能仅含有1/4杯大米。也就是说,即使每天吃几份米制品,距离“安全摄入上限”(60kg的人是120μg ,75kg的人是150μg)也还有很大距离。
图源:soogif
4)不过,我们过分关注大米中的砷,可能意义并不大。
美国环境署(EPA)认为婴幼儿摄入砷的主要途径不是食物,而是水和土壤。很多地下水等“天然水”中含有相当高浓度的砷,某些地区的土壤中也含有比较多的砷(比如刚才提到过的美国南部曾在数十年前大量使用含砷农药)。即使是在合格的饮用水中,也可能会有相当含量的无机砷。美国的饮用水中,砷的安全上限是每升10μg。如果用这样的水来冲婴儿奶粉,按照每天几百毫升的通常用量,所摄入的砷也有几微克,是很值得注意的一部分了(再次证明,母乳最好,最放心)。
图源:soogif
5)如何尽量减少生活中砷摄入?
仔细清洗大米,煮饭和煮粥时多加一些水。
砷与水接触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能力浸出到水中。比如有研究发现,用清水充分清洗某些品种的长粒大米,可以去除约10%的砷,但也有的大米品种效率更低。在加热过程中,浸出的砷就更多,因此也有人建议热水淘米(推荐60゜热水)。2013年美国《消费者报告》中的建议使用水和米6:1的比例来烹饪米饭,煮完后倒掉多余的水。这样做会牺牲掉大米中的一些营养,但可以除去大米中至少30%的无机砷(水米=1:2.5很难去除砷)。这是一个“收益——风险”的权衡,美国FDA说“尚不知道用更多的水来烹煮大米是否具有总体健康利益”。不过欣源是这样看待的,既然我国绝大多数大米符合国际标准,将就吃也行,这样煮饭真的挺麻烦。损失营养倒是次要,因为经过熬煮,大部分维生素类营养成分已经破坏了,再丢一些也没太大影响,而这是我们最期待从大米中获得的营养。其他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少量的矿物质,我们完全也可以从其他食物中补充。
另外,我国的米一定要洗, 除了去除砷,主要为了去除部分农药污染。
注意,上面的实验, FDA的结论是:煮稀饭倒掉米汤,是个去除无机砷的好办法!但是,我们注意到国内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我们的家长特别喜欢让宝宝喝米汤(米油)!宝宝吃米的能耐有限,可是喝米汤的能耐不是盖的。前面提到,米汤几乎没什么营养,却拥有这些垃圾,这么看来,喝米汤更不像是聪明的做法。
什么谷类物质都吃一点,经常换着吃。
糙米不用视为洪水猛兽。糙米中有现代人饮食中很缺乏的膳食纤维,还有很多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丰富的抗氧化剂,还有一定量不饱和脂肪酸。因此糙米是很好的营养来源。不过因其较精米含有更多的砷,不建议大量食用。不含麸质的谷物如籽粒苋、荞麦、小米、粗玉米粉中所含的无机砷可以忽略不计,不含麸质的藜麦(又称印第安麦)与其他替代谷物相比,其无机砷含量也差不多。当然有的样本中的砷含量会多一些。总之,大米之外,生长中富集砷的谷物很少。
如今,我国大部分人的主食是白米饭,事实上,可以作主食的食物种类非常多,馒头、面条、饺子、全谷面包、窝窝头、高粱面、麦片……
不同种类的谷物换着吃,不仅能降低总砷摄入量,还有其他许多好处。不同谷物营养成分不同,均衡摄入更加健康;另外,大米粥和大米饭升血糖效应卓著,许多谷物和豆类跟大米混吃,可以有效降低升糖速率,对糖尿病患者更有裨益。
事实上,“丰富”是永远的主题,既可以弱化单种食物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可以通过食用多种品类来获取更全面的营养。
图源:soogif
作者 | 冯欣源 版权所有
编辑 | 于雷
来源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系列书
《夏娃的困惑》系列书
转载&合作 | 请联络微信wtmmdxb-fxy
插图 | unsplash,pixabay,500px官网
均为CC0协议(可商用)
动图 | soogif官网
头像 | 唐小鸭,雁枫桦,擎石设计
版权为本公众号所有,翻版必究
音乐 | 雪落下的声音 - 文武贝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论+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实践+解答疑问
第三本:母乳辟谣+特殊宝宝
第四本:哺乳妈妈生病和用药
第五本:母婴安睡
第六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上)
第七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下)
第八本:育儿谣言-滥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样的快乐音乐早教
第十本:婴幼儿怪现象-屎尿屁嗝胀气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轻松愉悦高效的减肥法
纸质书、电子书
都已经上架开售哦!
非常感谢大家支持!
部分内容可在公众号查阅
关键词目录在后台左下方
系列丛书已经写好数百万字
主要内容:
母乳喂养及母婴睡眠
婴幼儿护理(屎尿屁嗝、婴儿怪现象、家庭护理操作)
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滥喂食水篇、矿物质篇)
辅食营养(辅食添加误区、简单易上手案例)
早教(婴幼儿发育,反自闭症过度诊治)
轻松带二胎等诸多内容
涵盖: 养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请期待!
不仅如此
欣源仍会像勤劳的小蚂蚁
不断学习、实践
数年如一日为您制作
专业、精致、全面、实用的育儿内容
争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岁哦~^_^
鸣谢
梦朦(momo)绘制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实在太感动了
号外
宝宝树、抖音、快手、知乎、视频号
同时开通了哦!
视频好懂,杜绝注水,只放 干货
搜索“冯欣源”可关注^_^
宝宝树平台每周三早、每周六晚直播
可以提问,也可以学干货知识哦!
欣源文章,一直叫好不叫座
母婴用户需求短暂
欣源坚持八年不易
如果大家觉得有帮助
欢迎介绍给亲友
恳请大家帮这个忙
欣源这厢有礼了,么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MbD3HUBxV5JH8q_E2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