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彻底爆了!赞扬国漫之余,它仍有进步空间

2019-07-29     奇遇电影

接二连三的“技术原因”让今年这个暑期档显得有点寒冷,然而再冷,也有一部片子脱颖而出成为“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

上映才两天,突破4亿票房;目前豆瓣8.7。

这是一部主创你可能都叫不出名字的动画,不出所料创造了奇迹,有人戏说,这部电影还没上映,怎么身边所有人似乎都看了?

正是靠着上映前口耳相传的口碑,未映先红。

从2015年到现在,国产动画每年都会出一部话题之作,15年《大圣归来》、16年《大鱼海棠》、17年《大护法》,今年这部《哪吒》又燃起“国漫崛起”的期待。

选中哪吒作为题材是一个聪明的决定。

如今已成父母的70后、80后,童年回忆里一定有《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1979

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百废待兴。此时上美厂集合一大批精英集体制造的这部全手绘动画片,成为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导演王树枕、严定宪、徐景达; 美术设计张仃;配音梁正晖,邱岳峰,毕克,富润生,尚华。个个熠熠生辉,此等阵容难以复制。

《哪吒闹海》总美术设计张仃

还记得小时候在老电影院里看到哪吒自杀、剔骨还母,在莲花里缓缓重生的情节,多少人为之泪目。

四十年过去,《哪吒之魔童降世》如同一次交接,也是一次巨大的改编。

它在1979年经典版《哪吒闹海》的情节基础上,将这一神话传说进行了重新塑造,故事的改编成为了本电影最大的看点。

经典版的故事中,哪吒是三年怀胎所生的肉球,由太乙真人收为徒弟,赐其武器,让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神童”。

而这部新版电影将哪吒的属性先天设定为,申公豹有意破坏下阴差阳错的魔丸附体。哪吒一出生就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妖怪。

魔童如何在众人的偏见下逆袭,代替神童救民除害这一原法则,成为了故事改编的突破。

因而电影也将经典故事中,大部分人物设定做了从形象到性格的彻底调整,除去哪吒造型上以邪恶微笑的姿态登场外,太乙真人也是坐着猪仔、说着川普的憨胖形象;

40年,两个太乙真人,一个仙风道骨,一个御猪而行

东海龙宫成为了水底下的一片火海,龙太子敖丙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男二号,是同样背负着,宿命与龙族重任的,自我纠葛式侠气少年。

敖丙成了偶像男团

可见在众多人物的变化下,电影的另一重要看点是改编后,对主题的重新立意——哪吒的逆袭通过“双生宿命论”的结构,来完成自我拯救式英雄道路。

这一点结合动画制作本身的突破,也许才是触动观众的最大缘由。电影在宣传中也写到“本片是首部IMAX 3D国产动画电影”。它提供了一个信息:国漫的制作水平日渐成熟。

电影中有很多长镜头快节奏的打斗场面,工整的细节处理与对宏大场景的完整呈现,作为一部院线动画电影的基础,也是使观众的视听感得到震撼的必要条件;

魔童哪吒在变身时,通过描绘出三头六臂之下,那份水火不相容,火定吞水的气势,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式顽强对抗命运的影像表现,从而会燃起观众,尤其年轻群体的强烈认同。

这部改编版与故事的完整呈现是成功的,它的突破值得观众为“国漫”感到激动.

但它是否超越了1979年的电影动画《哪吒闹海》,成为所谓的“神作”呢?显然经典难以超越。

回望《哪吒闹海》会发现,故事基本是对原神话的忠实呈现,对于现当代观众来说,的确有着陈旧记忆一般的存在。

动画中所有人物都非常传统,哪吒的正义、太乙真人的慈祥、东海龙王及龙太子敖丙的狡诈邪恶、李靖的中庸,人物形象看起来非常固化。

张仃所设计的李靖人物形象,来源:宝藏动漫资料馆

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动画整体塑造上,将中国动画的制作与呈现拔高到了另一维度。

这与当时的幕后制作组、制作体系分不开,实际上《哪吒闹海》时期正是国产动画最辉煌的时刻,制作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成立,秉持着“中国动画学派”的概念制作动画,随后开启了当时国产动画的黄金岁月,在七八十年代推出了大量极富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

所以《哪吒闹海》最大特征正是“对中国审美的高度呈现”。

《哪吒闹海》法国版海报

相比同时代迪斯尼动画的美式华丽、手冢治虫派的日式精致,中国二维动画别具一格的也许是每一帧画面的色彩搭配、人物造型及空间建筑都充满了中式韵味;

而画面中人物的神情,之于迪士尼动画极具生动的面部特征;日本早年动画就能达到对人物空灵的描摹;

《哪吒闹海》中对哪吒悲愤表情的处理,也突出了中国式 “写意又写实”,让观众能真切感受到,从中流露出的强有力内在情绪。

在美学概念与动画想象的结合下,《哪吒闹海》极具悲壮美,甚至在当年那幅选送戛纳电影节的海报中,就能见证一种“不屈”之坚贞气势的强烈感染力,这份二维动画表达出来的浪漫,正因内在含蓄又浓厚的东方抒情才成为了经典。

如果再说到《哪吒闹海》台词,也是极具考究,如李靖初见太乙真人时恭敬说道:“填了一个不成形的小人。”

背后彰显出李靖当时刻心情复杂的含义,既有喜得子的欣喜,又有对三年才生出来的胎儿的疑惑,还有面对高人时的谦虚谨慎。

它让李靖这个人物意味深长且带着中国人的典型,观众不会觉得陌生,反而会在神话故事中看到熟悉的面貌。

而就这一点来说其实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短板。

人物的设计和台词的结合是突显角色性格的关键,电影中人物的台词不少是以笑料式“网络段子”构成,看似符合时代语境,但同时又是片面的。

例如面对父母与太乙真人的劝说,哪吒做出无奈的表情,念着大段大段的网络体对白,难以让人感受到哪吒真实的情绪,这种问题或多或少让台词与动画人物存在分离,台词在推动情节发展时,人物内心活动被滞后,作为动画故事的特色部分很容易造成角色的单薄。

而说到单薄性,故事的推进围绕主角展开,其他角色的塑造一定程度上也被弱化,例如哪吒的父母,他们对于哪吒的爱是复杂的,这一点来看,2001年港版的《封神榜》中对哪吒与父母关系的处理很深入人性,在大量铺设中,李靖的大丈夫形象与殷十娘的护子心切,给观众带来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而在新版中,在哪吒与陈塘关所有人的矛盾深化中,父母却总是在缺席之后进行补充说明,一定程度上显得角色过于功能化;太乙真人的“醉翁之意”更是如此。

所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新推出的院线国产动画有成功的突破,但也让人看到了它商业属性下难以规避的一些问题。

回看近几年国产动画进入大众视野的历程,会发现观众们看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期待,也是因为国漫确实是在不断成长的。

从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经推出受到众人瞩目,在叫好又叫座中,成功改写了众人对国漫的认知后,国漫就开启了逆袭的趋势。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也是通过对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的改编引来第一阵热议,其画质上对3D制作的进步也打破了以往国漫的粗糙,奠定了更大的口碑,但动画故事本身并非创新,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一定程度上动画也扣上了炫技与卖情怀的帽子。

2016年推出《大鱼海棠》虽然也是热议,但因“画面看似精致,内容实在牵强”受到诟病,且动画风格上趋于日漫做派还引起了“抄袭”之嫌,表面是在营造中国古典意蕴之风,但无论台词还是人物形象、神情动作,对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制作的经典,更像是现代技术之下各方借鉴的幻想产物,内里其实缺乏古典气质之美,叙事上的做作之态也是电影生硬的原因。

2017年的《大护法》一改近几年国漫追求的精致日系画风,以一种漫画自由式的萌系作派给观众新的视觉体验,其故事内容上的创新才是有所突破的地方。

《大护法》通过动画形式讲述了一个乌托邦色彩浓厚的世界,中二的台词与人物的蠢萌又极富隐喻,让很多观众看后继续寻思各种细节与结局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较之所谓“不成熟”的画风,故事能够引起更多人的解读也许才会有更多人对“动画”被限制为“低幼”的改观;

而对于2018年上映的《大世界》来说,观众对动画改观的趋势或许会更明显。《大世界》的画风之于前面提到的动画,写实又极富作者特色,是少见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成人动画”。

所谓成人动画,最重要的一点是,动画不止面向幼儿、未成年,而是以动画的形式讲述更有深度的故事,并因动画独有的特色,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类电影赋有的魅力与价值。

其实在导演刘建2010年的处女长篇动画《刺痛我》中就能发现他的作画特色早已形成。

正因写实,它让故事中的事件在完整呈现下发人深思,而动画特有的夸张也赋予了,黑色幽默的荒诞基底,这样的动画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另一方面,导演刘健基本是独立完成作画,浩大工程之下,动画整体的效果有技术上明显的短板。这部动画电影最终的口碑没能达到预想效果实属遗憾,不过至少它的出现也给国产动画提供了“成人式动画”该有的样子。

刘健的创作因某种坚持,也让他的动画在院线中成为一种冒险式探索。

我们会发现今年1月推出的动画《白蛇:缘起》依然是对经典IP的改编,最终这部电影的叫好却不叫座,也说明了观众们对动画电影已经有了一定的警惕心。如果说作画技术的提高是一大吸引点,那么对为人熟知的剧情,中规中矩甚至突兀式的呈现,注定会让观众审美疲劳。

所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现,通过对原背景的颠覆,对故事结构的提高,或许才能真正带给观众再一新的认知。

今年的哪吒无法超越经典,却依然会是国漫的另一个起点。

无论是技术的日趋成熟,还是画风上的追求,实际上都告诉了所有人一个道理:动画电影的突围最终还是胜在动画想象本身。

这份想象是秉持动画特色来阐释唯有二次元世界能达到的丰富,同时也因天马行空的表现和紧凑的逻辑让故事更触动人心,由此才能真正引起观众共鸣。

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彩蛋中,也有提及哪吒之后,还会有新的封神榜人物登场。也就是说,封神“宇宙”系列将会被持续推出。现在看来,还不好说这一系列是否会成就国产动画的又一高峰,但我们离真正的“成人动画浪潮”还远吗?

面对国产动画逐渐进步的希望之光,再看动画世界真正的领军者,会发现跨度还是相当之长。这就像是《哪吒闹海》与《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大的不同:前者是更加追求审美造诣的艺术创作,而后者则是偏向取得商业模式叙事进步的院线产物,目的性的强弱决定了整个电影制作不同的策略。

其实这也使国产动画走向了另一种思维的困境,这种商业模式的成功迎来热潮的同时,国内动画的创作之路是否会因迎合这一趋势而被一定的限制?但动画电影本应该像动画的本质一样,画风与创作路径的特色各异才是造就其繁荣的根本,我们需要哪吒这样更为成熟的商业作品,也需要更入流的大世界。

这让人想到了日本动画界头号人物庵野秀明在2014年的一个项目。他通过自己的公司GAINAX召集并培养新一代动画人,让他们每个团队都以一个概念为首创作出初步的动画短篇,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一个长篇合集《日本动画人博览会》。

在这部由35部短片构成的片子中,我们能看到各种画风的动画短片。有的是成熟的商业院线路子,有的虽然画风不太精致,但作者的创作思路已经非常有深度了;还有的片子更以炫目的高水平技术呈现,不仅实验先锋又非常吊人胃口。

而这些片子的集合,正意味着一个公司、一群人怀着共同的目的,在做一个全新改变的尝试,而正真值得人敬佩的的是,在严谨的创作态度下,它接受不同的声音。


作者 西西缪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cinematik

欢迎关注奇遇电影,解锁更多影视干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99xPmwB8g2yegNDoBS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