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误杀》曾经发布一幅儿童手绘风的电影海报,颇让人惊艳。
一个大人一手拿着铲子,一手牵着一个小女孩,旁边还有一棵树,树下有一个洞和一个躺着的小男孩。影片的看点、包含的元素,尽在其中。
在极尽繁复表达,恨不能把所有卖点元素都堆砌上电影海报的今天,这幅海报别树一帜,也反映出片方对这部电影自信满满。
半年后,这部电影终于提档至12月13日,提前加入贺岁档的厮杀。目前预售已开,点映也已经开始了。
它是许多人的“年度期待”,不仅因为它的班底:挑战正剧的肖央、阔别大银幕两年的陈冲、从《我不是药神》而广为人知的谭卓同台飙戏;
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幕后班底也丝毫不弱:根据豆瓣8.5高口碑神作本土化改编,由一手打造“唐探”系列IP的陈思诚监制。导演柯汶利是近年最值得期待的新导演。
这都让这部《误杀》成为贺岁片中最有看头的一部。
导演柯汶利与监制陈思诚
影片改编自2015年的印度高分之作《误杀瞒天记》,背景巧妙地设置在东南亚一个边陲小镇,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鱼龙混杂,相当于一个法外之地。
原作是2015年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豆瓣有4万人打出8.5高分,是犯罪片高分之作
肖央饰演的李维杰,原本过着平静的四口之家生活。
突然一天,女儿遭遇了蛮横的警察局长儿子下药性侵,并拍摄艳照视频找上门威胁,女儿在反抗过程中将其误杀。
看过原版的观众便知道,《误杀》极简的海报实际上,形象概括了故事,李维杰为了掩盖女儿误杀的事实,上演了一出让人拍案叫绝的“瞒天过海计”。
让人惊喜的是,柯汶利导演的《误杀》,不止停留在原版拍案叫绝的剧情反转上,紧张刺激呈现“瞒天过海”犯罪过程的同时,更加严肃地探讨了人性,落脚于“赎罪”的父女情上,运镜风格与导演短片《自由人》一以贯之。
《自由人》曾入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10强,改编自18岁死刑犯汤英伸的故事,探讨了自由、死刑、道德与法律的正当性问题。
这部极具风格的犯罪短片,让柯汶利一下被Netflix相中,作为首部自制华语剧《罪梦者》的导演。
虽然后来柯汶利遗憾退出。但可见柯汶利的作者风格备受圈内认可。
柯汶利赋予了《误杀》明显不同于原版的人文厚重感,可以说,在今年的华语犯罪片里,《误杀》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误杀》最强的戏剧冲突,即“1000部电影”VS“1000个案子”。
影片一开场,短短几分钟内,导演以极简的叙事手法,介绍引出了看过1000部电影的影迷李维杰,与办过1000个案子的警察拉韫。
两个角色一前一后紧接着出场,迅速制造了一种冲突感。
李维杰经营着一家网络公司,没事就喜欢看电影。他对希区柯克这样的悬疑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
李维杰告诉老板,“你要是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你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压根没有任何离奇的事。”
陈冲所饰演的拉韫,是一个极具洞察力与想象力的警察局长,她善于通过细节去追凶。
她告诉下属,“你要是破过1000个以上的案子,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压根就没什么离奇的案子。”
“1000部电影”与“1000个案子”的较量,由此展开。
戏里,李维杰与拉韫周旋、智斗力博,像是两个精通犯罪心理学的高手博弈;戏外,肖央和陈冲飚演技,相辅相成。
当李维杰听闻案件进展消息时,神情的微妙变化,被坐在正对面、以看报纸掩饰的拉韫,目睹了一切。
此刻,还不认识的两人,仅仅一个眼神对视,两个高手就在空气中无形中交锋了一次,张力就出来了。
电影里,李维杰与拉韫的对峙,都是在这种内心戏的较量中,暗自进行。
陈冲拿捏拉韫的角色,极其有分寸感。
前期拉韫喜怒不露于色,虽然担心儿子的安危,但她表现出来的是,高度专注与专业的态度查案,后期终于在李维杰滴水不漏的“防御”中,脸上渐渐开始有了感性的情绪,直至最后崩溃。
这样的戏剧张力同样体现在陈冲与谭卓的对峙中。
谭卓所饰演的妻子阿玉,在拉韫怒吼似的逼问中,气场毫不逊色,眼中饱含泪水,咬牙切齿一字一字地说出“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时,她既宣泄了自己的愤怒,又努力压抑让自己不被暴露,让人看得不禁倒吸一口寒气。
电影里有许多“梗”,观众可以从李维杰的每一个作案细节里,找到“彩蛋”。
比如最关键的作案环节,如果说原版,采用的是“强化记忆洗脑大法”,对可能证人进行无形“洗脑”,来制造不在场证据。由此衍生出,2015年的网络流行梗“二号去听经,晚上住旅店,三号去餐厅,然后看电影”。
看《误杀》让人不期然联想起2013年的韩国电影《蒙太奇》。在此前的“胶片剪辑版”海报中,其实向观众预告了电影所使用的作案法则,真正致敬了电影的“蒙太奇”剪辑。
韩国电影《蒙太奇》
提到“蒙太奇”,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库里肖夫效应”(Kuleshov effect)。
1918年,苏联导演库里肖夫将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和一盆汤、一口安放死者的棺材、一个小女孩的镜头并列剪辑在一起。观众在观看后,得出了莫兹尤辛饥饿、悲伤及愉悦的结论。
其实都是同一个表情,但加上不同的场景,观众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将两个完全不同的画面剪辑到一起,而发生“化学效应”,产生新的意义,“蒙太奇”理论由此诞生,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兴起。
《误杀》如何利用蒙太奇作案,涉及剧透,这里不多说了,留给观众自己体会。
此外,李维杰小女儿警察局审问的戏,也有借鉴《狩猎》的意思。小孩即使说谎,也会坚持自己的口供。
拉韫在逼李维杰小女儿的戏份中,还参考了希区柯克经典惊悚片《惊魂记》光影设计,以拉韫高大的影子慢慢“侵蚀”小女儿弱小身体,形象地描绘小女儿内心的恐惧与无助。
《误杀》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更高级的设计,虽然落脚点回归到亲情,但不会让人有任何违和感和突兀感,前文为其做了很多铺垫和隐喻。肖央一句“我没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前面”,足以让人为之动容。
只要看懂了全片出现频次最多的一个动物——山羊,便能理解一切。
影片的英文名为“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有“乌合之众”之意,直译过来是没有牧人的羊,相当于片名就已经包含了“羊”。
替罪羊一词,来自于犹太教。山羊是一种献祭用的洁净的生物。犹太人经常会在赎罪日,专门挑两只山羊,一只拿来献祭,另一只让放生野外,这两只羊像是背负了族落的罪,被赎罪、被放逐。
相比原版,只是刻画出神入化的瞒天计,《误杀》还站在“受害者”一方,呈现了更多细微的表达。
要提醒一下,你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小细节,那可能就是解开最终谜底的关键。
《误杀》不止是一个为了讲述离奇故事、体验过瘾犯罪感的爽片,更是一个埋入了很多细节和彩蛋,值得反复琢磨、让人反思的犯罪片。
总之,《误杀》尊重了观众的智商,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国产犯罪片。
作者 Stacy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cinematik
欢迎关注奇遇电影,解锁更多影视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