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金球奖上,《寄生虫》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接过奖项时,奉俊昊一段话在外网上被疯传。
他说,“一旦您克服一英寸高的字幕障碍,您将见识到更多令人惊叹的电影。”
恭喜老奉,这回彻底让老外见识到亚洲电影的妙处了
奉俊昊这番话,是对美国观众喊话的,可以这么理解。
一是文化层面的,即呼吁美国电影市场,应当有接纳更多来自全世界不同文化的胸襟;二是他也道出了一个实情:美国影迷往往讨厌字幕。这很短视。
《洛杉矶时报》:奉俊昊喊出好莱坞的短视
奉俊昊来自于亚洲、韩国,众所周知,亚洲人更习惯于使用当地语言的字幕去“阅读电影”而没有障碍。
奉老师自己就是个疯狂的影碟爱好者,通过看碟,学习拍电影
在韩国,几乎所有发行的DVD和蓝光影碟都无一例外地配备韩文和英文两种字幕;而在日本,为外语电影添加日文字幕的做法相当盛行,日本字幕翻译员酬劳高、备受尊敬。
日本电影字幕翻译界也出了许多名家,比如这位来自新西兰、为日本观众翻译日文字幕的Don Brown
大体来说,日韩都意识到,这是一场争取文化输出、文化引入的战役,受益的是本国的影迷,同时也是向全世界介绍本国电影文化的好契机。
而在中国,在40年的电影引进史里,字幕文化可以说也是一直备受重视。
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之后,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如饥似渴,同时电影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电影院里天天爆满一票难求;
曾经在60、70年代专门给领导译制“内参片”的译制厂又再度复兴起来,不过这一次他们是给广大人民群众译制电影。
那时在电影院里上映的外语片并没有配任何字幕,全靠配音。先由译制片厂的翻译翻译好中文文稿——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字幕了;然后再分派角色,给电影配音。
最近翻译腔的梗又在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噢我亲爱的上帝”、“你这个愚蠢的土拨鼠”,就是那个特定年代的产物。
上译厂是一代人的共同回忆,乔榛(左)、李梓(中)和毕克,都是当时耳熟能详的名字
年轻的朋友对这种拿腔拿调的翻译腔倍感新奇,其实大家有所不知,之所以有这种译制腔,是因为当年考虑到普遍的民众文化水平有限,为了照顾大部分人都能看懂外语片,就选择通过这种配音的方式。
不过好在陈叙一为代表的上译人,很多人都是喝过洋墨水的,在字幕翻译台本上绝对下足了功夫。称他们为开天辟地第一代的“字幕组”毫不为过。
正是有了他们,国人才第一次能看到国外那么多优质的电影
这也是国人第一次通过“译制”的方式与世界文明接轨。
而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地通过字幕去接触外国电影,是在90年代后期了。
90年代后期,VCD在中国方兴未艾,画面、音质更好的LD(LaserDisc)也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现在大家都在线看了,还记得把碟片塞进碟机的那种神圣的感觉吗?
LD能自主选择音轨、花絮,更重要的是,从那时开始,“字幕组”的概念开始形成。
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LD机是可以连接字幕机的。
字幕机有一个重要的附加功能,就是读取CC码(Closed Caption),它还有一个名称叫Subtitles for hearing impaired person,顾名思义就是为聋哑人士而设的隐藏字幕。
这个功能后来被改造,可以添加英文以外的字幕文件,于是,“字幕组”就实际意义上地诞生了。
当时港台有专门生产供LD使用字幕机,台湾直到2007年最后一家字幕机生产公司“力巨”才结业。
90年代末在内地,也诞生了为数不多的翻译公司,他们组织人手专门翻译LD的中文字幕,俗称“字幕匣”。
左边就是LD用的“字幕匣”,到了DVD时代早期没有中文字幕的时候,也同样用外挂的字幕匣,右边就是DVD专用的
在DVD登场成为市场主流的时代,我还曾有幸见过这些“字幕匣”的源文件,当时广州的字幕公司,开始组织人手翻译字幕,然后用特殊设备写进字幕匣中。
据说全盛时期,字幕公司有上百人手,一人一台电视机配播放机,然后人手一部PC,播一下停一下,然后在电脑上打字。
那盛况我未曾见识过,想必就好像走进了一间大型网吧,啪啪啪打字之声不绝于耳。
民间“字幕翻译”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人们不但可以自行翻译字幕自给自足,也可以开始重组重构内容。
而彼时,离我们如今认知的“字幕组”的诞生也不远矣。
最早在2000年头,民间字幕组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
2002年7月,TLF(全称The Last Fantasy)诞生,他们算是最早的民间字幕组之一,他们翻译了大量的资源,成为中国互联网最早的分享者。
而几乎同时,随着DVD井喷式地出现,给DVD配字幕的字幕组也遍地开花。
当时,碟商们还比较有追求,愿意花得起价钱请专业人士进行翻译。
譬如“全美yuan版”D9,不少字幕其实是出自于广州一位从事电影文化传播的高手所翻译的,无论正片还是花絮字幕都相当规范,是专业级别,不像后期碟商为了节省成本,随便打发大一大二学外语的在校学生翻译,字幕自然不忍卒睹。
著名的“狼皮”,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版本
也是从“红龙”“金球”开始,碟商争奇斗艳,对字幕翻译的质量愈加重视。
我们现在都熟知的“神字幕”,最早就是由碟商的字幕组开始被“玩坏”的。
这些年,我们笑喷过的那些神字幕
“神字幕”的本质是“本土化”,最近我在看台湾一位电影字幕行家出的《我的职业是电影字幕翻译师》里提到,必要的本土化、口语化,也是被电影公司所允许和鼓励的。
陈家倩,台湾专职电影翻译,曾翻译《冰雪奇缘》《星际穿越》等片。这是中文世界第一本专谈电影字幕翻译的书
现如今,中国人都习惯通过中文字幕去观看一部电影,越来越多的字幕组炮制“熟肉”,这些字幕组的小天使,不啻于西天取经的三藏老和尚,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经过将近20年的进化,字幕组也越来越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品类也越来越多。
譬如奇遇电影字幕组,专门翻译的是那些冷门的佳作,从2005年成立至今已经翻译过超过300部电影字幕。
不过,即便是字幕组多如牛毛,每年还是会有很多新出的电影还没有“熟肉”,那怎么办呢,推荐大家把玩一下腾讯翻译君这个软件。
这是一款AI智能翻译软件,提供随时的翻译服务,全家桶包含腾讯翻译君APP、腾讯翻译君在线版、腾讯翻译君小程序等,总有一款合适你用。
我玩了一下腾讯翻译君小程序,效果相当不错,除了英文,它还有日语、韩语、法语、泰语等一共14种语言可以免费使用。
用它实时翻译了一下《婚姻故事》里寡姐和司机吵大架的那一段——
伍迪·艾伦的电影出了名的话痨,我试了一下《纽约的一个下雨天》,也能搞定——
独白特别多的《小丑》——
“机翻”效果还不错,啃生肉的时候,借它能提升理解。
当然,有英字的时候碰到生词,你还可以通过扫描、输入的方式随时查看翻译,相当方便。
有了这个随身的翻译君,等于有了一个贴身翻译小秘书,这样,以后就不必等熟肉了,你也是观影老司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