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一本让你2020年少走弯路的必备书

2020-01-02   吃文学

最近看到有网友在参与“一个字形容你的2019年”活动时,选择了“难”。你的2019觉得难吗?在我看来觉得难是正常的,而感到“难”,只是第一步,解决“难”,才更为重要。

为了帮助你,同时也帮助我自己更有效的解决生活难题,我看了一本富含智慧之书,并打算推荐给你。



01、这本书分为五个方面,全方位为你解惑


这本书的书名你大概不陌生——《墨菲定律》,简单来说就是,你越怕出问题,问题就越可能发生。这种经历想必每个人都有过,比如上课时你越不希望老师叫你回答问题,结果反而叫的就是你。再或者你越怕家长识破你的谎言,最后他越要拆穿你。此类现象可以统称为:墨菲定律。

当你翻到本书的目录,会看到很多个定律、法则或效应。你千万不要以为作者只是想告诉读者,这世间有多少定律、法则和效应。因为我们仅仅知道它们的存在,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知道以后,应该如何应对。

我还拿墨菲定律举例,既然很多事情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那么我们需要怎么避免呢?读完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作者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想要事事妥帖就一定要从细微处入手。”也就是说,为了防止老师把心虚的你叫起来回答问题,你需要提前认真仔细地预习和复习,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没有漏洞的你,自然会信心百倍。

在心理学领域,墨菲定律属于“认知类”的心理学常识。同一类别的常识,本书里还有框架效应、路西法效应和蝴蝶效应。可能多数人对蝴蝶效应有所了解,但对另两个效应会觉得陌生。而这也正是本书的吸引人之处,它能够填补读者在心理学基本知识上的空白,让你既增长了知识,也对心理学产生好感。

《墨菲定律》从五个方面的心理学常识展开介绍,除了刚才的“认知类”,还有“心理学人格实验类”、“思维精进类”、“潜意识类”和“社会知觉类”。每一类又分几篇文章,着重解决生活中某类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平时你虽然遇见过,却不知道该作何解释。直到读完本书,你才恍然大悟,原来没有无解的困惑,因果之间难断绝。



02、五个方面具体讲了什么?


我从这五个方面里,分别选择一篇文章,以此增加你对它的认知。


I、认知类


上面我提到“认知类”的墨菲定律,我再选另一篇“框架效应”,你可以对照看看自己是否有过类似体会。

“框架效应”指的是:表达方式不同,结果可能天差地别。作者举例说明,聪明的管理者往往擅于表达。比如同样是发工资一事,A老板说:“今年公司业绩不好,本来发1万的奖金,只有8000元了。”B老板说:“今年公司业绩不好,本来奖金只有5000,现在我努力争取到8000元。”同样一件事,两个表达相比,显然B老板的说法更受用。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就是一个框架结构。那么如何避免表达不当的问题呢?宗旨是尽量减少对方的痛苦。如今很多人常说更喜欢耿直之人,而在我看来,耿直有时候只是个人说痛快了,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到听者的心情。耿直也要适度,过度的直肠子难免惹人厌,或被批评情商不够。


II、潜意识类


说完“认知类”,说说“潜意识类”。潜意识类里,我想以“斯德哥尔摩效应”为例,我觉得这个效应刚好可以解释,女性受到家暴,为什么不反抗的问题。对斯德哥尔摩效应的解释是:它是一种通常发生在受害者身上的病态情结,他们因为跟加害者长期相处,对那些害人者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依赖,被他们偶然在暴虐中施加的小恩小惠所感动,时间久了以后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不可思议的“虐恋关系”。

至于打破这种习惯性的办法有没有?在宇芽事件出现后,女性们被多次告诫,一次家暴等于无数次,渣男永远是渣男,所以千万不要同情心泛滥,也不要怀抱美好的希望,觉得对方能渣子回头。家暴的事只要有一次,就要勇敢站出来揭露对方的罪行,最大程度的保护自身免受二次伤害。


III、心理学人格实验类


在“心理学人格实验类”这部分,我觉得“德西效应”对于父母育儿有警示作用。什么是德西效应?它提醒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精神与物质奖励两者之差。

这个定义读起来似乎不那么容易理解,不如我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小时候大约都经历过,在考试之前,父母会说如果这次考得好,就会有奖励的事。于是奖励和考试往往同时出现或消失,为了得到向往的奖励,我们发誓要努力学习。

一旦这个向往实现了,父母和孩子当然都是满心欢喜。然而接下来假如父母停止许诺,自然也就不会再看到曾经沉浸在书本里的孩子。除非继续开启奖励,否则孩子迟早会放弃努力。因为早些时候促使他们努力的原由,并不是他们真心想学习,而是被奖励所刺激。

这也就是德西效应告诫父母的,不要给孩子太过丰盛的物质奖励,这只会消除他们内心深处,真正愿意上进的决心。为了目的而进行的努力,迟早会在目的实现后跟着消失。所以如果想用条件来刺激孩子学习,总归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应该想想如何让他们真的对学习产生热情。


IV、思维精进类


第四方面,“思维精进类”,我想和你分享“飞轮效应”,这个效应可以提醒拖延症患者,遇事不要拖,越是必须做,但是自己又不喜欢做的事,越是要提前做。

作者以自己的朋友为例,他这位朋友在提交毕业论文时,有四篇论文没写,其中最不喜欢的那篇,一直拖着不写。结果不成想,不想写的那篇被要求的字数是最多的,以致于这位朋友只能熬通宵,最后写得一塌糊涂。

既然迟早都要完成,那么理应赶早不赶晚。尤其是要花费时间最多的,毋庸置疑应该排在最前面做。只有前面的难关突破了,后面做起事情来才能更顺手。就像推动一个巨大的飞轮,起初推动它较为艰难,等到它逐渐动起来,推的人所用的气力也就减少了。


V、社会知觉类


最后的“社会知觉类”,我想给你推荐“首因效应”。因为这个效应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所谓“首因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第一印象,往往决定成败。这个效应促使人们学着将最好的状态,展示在众人面前。随之而来的也有弊端,比如,第一印象有时是不准确的,特别是如果你以貌取人,很可能误解对方;比如,每个人都是在变化的,第一印象不一定是永久,我们应该接受对方的改变;再比如,有些人正是利用第一印象这个习惯性思维,在第一次见面时,装腔作势。等到彼此熟悉后,即刻原形毕露。

可见首因效应需要我们,从利与弊两方面分别看待。在考察某个人时,多花费些时间,不要仓促下结论。也不要用外表衡量人的善恶,还是应从言行处细看。

这就是本书的五大方面,“认知类”、“心理学人格实验类”、“思维精进类”、“潜意识类”和“社会知觉类”。相信通过你详细的阅读,你会受益无穷。



03、阅读是第一步,实践是第二步


读书这件事之所以被一些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就在于他们认为,读书如果不能指导生活,不能让读者实践到生活中,并有所受益,又有什么读的必要?这种想法也并非毫无道理,尤其是以《墨菲定律》为代表的书籍,它们意在帮你解惑。

因此它帮你解了惑,是为了让你避免再犯错。比如受到家暴的女性,倘若有机会读到“斯德哥尔摩效应”,便会知道自己之所以还对对方存有幻想,其实是习惯或依赖使然。那么她要做的是打破习惯和依赖,要学会自救。既然知道这个效应的存在,也读到作者给予的建议,如果下次出现类似的事件,当事人的选择毫无改变,不得不说这篇文章的意义基本为零。

同样的,既然你已经了解到“飞轮效应”,自然应该清楚拖延症有多恐怖,它很可能最后让你完全置身在疲惫里。就因为你的拖延,使得原本应留有充足时间解决的难题,很可能实际的结果是时间不够,难题依然是难题。这就意味着,“飞轮效应”在你的头脑里只是纸上的字,你没能活学活用,让它帮助你解决现实的困境。



所以我认为读完《墨菲定律》,你需要最先思考的是,如果你恰好有书中提到的问题,你可以按照相应的办法,试着去解决。假如没有的话,当然最好。但这也不表示未来不会遇见,万一遇见了,你能及时想到本书的内容吗?如果它刚好在适当的时刻,帮助到你,它才不失为一本好书,而这也正是作者写作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