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到梁文道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节日的本质实际上已经逐渐变为消费。尤其是“双11”,从起初光棍节的概念,演变成今天人们的疯狂购物。作为“90后”,我看着这个“节”从诞生,到慢慢发生变化。至于它究竟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觉得起码短期内不会消亡。
我还记得当“双11”还叫光棍节时,购物还未成风潮。那时候各大平台除了蜂拥写下和单身有关的各种信息之外,有的平台也会在这天给单身人士一些福利。所谓福利,多数指的是价格也算不上讨人喜欢的折扣。虽说价格没降低多少,但至少在形式上,象征性的表示了对单身狗们的怜爱。
既然有这个机会,单身人士们又何苦要放弃。找不到疼爱自己的人,难道还不懂得自我疼爱吗。反正挣钱不易,能便宜点儿是点儿,何必在省钱这件事上讲面子,到头来还不是苦往肚里咽。于是光棍节这天似乎有了新的含义,对单身朋友们而言,你们甜蜜你们的,我们购买我们的。那些本该由对方买的,甚至对方不给买的,自己反而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拥有。
情侣所收获到的爱情,就这样在光棍节这天,以消费的方式,将单身一词所包含的孤独感消解。有时候物质给人的快感和满足感,其实强于精神。尤其是在多数人结集而成的行为的影响下,一些情侣也纷纷加入到这天的购物中。他们深知秀恩爱又不必分日期,只要感情好,天天情人节。所以不如在光棍节放下作秀的包袱,做点儿实实在在的事。
久而久之,属于单身人士的专有福利,似乎也不那么明显了。既如此,关于单身的隐喻部分也就随之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性购物的狂欢。
近两年,“双11”被人诟病之处越来越多。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I、作为“光棍节”的取代物,“双11”的启蒙意义已经不再光鲜亮丽。它这道菜尽管还没凉透,却也是味道大不如前。但凡某个内容具备意义,它的价值自然会随之升高。反之,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实则是关注度的后退。
II、为了争取到大量顾客,一部分商家不再秉持诚信的信条。他们通过提前抬高物价的方式,给购买者一种“双11”这天疯狂打折的假象。另有些商家提供的物品,在质量上大打折扣,或者在商品卖出的数量上造假,以致于那些吃过亏上过当的顾客,已经识破了商家的轨迹,早早退出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抢夺战。
III、选购商品的步骤越来越繁琐,花样越来越多,这些看似增加趣味的购物过程,实则让顾客心生烦躁。而之所以步骤变得繁琐,还是为了将利益的减损降到最低。一些顾客因为麻烦的步骤,干脆直接点击下单,结果被商家诓了一把。各路商家通过翻新的购买方式,企图吸引顾客前来,从而拉动“双11”的顾客参与度,让自己获利更多。
IV、部分顾客在这天完全失去了理智,他们只看见“低廉”的价值,却不曾考虑商品的实际质量,或者自己是否果真需要。因此很大程度上买回来的东西,并没有机会用。随着“双11”热潮的冷却,他们看着自己的高消费和满屋不知道怎么用的东西,势必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悔意中。这场“抢购大作战”致使部分人的消费理念出现了偏差,引发的后果是既失去了钱,也没感到愉快。
V、“双11”过后可要忙坏了快递小哥,大量下单的货物,一时之间让小哥们想喘口气都难。尽管如此,也仍然有顾客反映,下单了若干天的商品,仍然到不了货。一些人因此将怒火发泄给快递员,不给他们好脸色,以致于纠纷不断。要我说,大家也体谅体谅快递员们,他们也想按时给各位送到。
也许问题不只有这几点,但是仅这几点,就足以让“双11”流失掉部分客源。这些问题涉及到的对象有多方,应该说每个人都有理应负担的责任。要知道无论何时,良性的运行方式才能保障事物长久发展。
由于弊端的存在,部分人认为“双11”早晚会消亡。至于这个时间要等到何时,似乎又没有答案。想当初美国的“黑色星期五”也曾被预料要结束,但是至今结束了吗?可见,一个大型的集体类活动,若想让它消亡,当真不容易。
一些支持“双11”的人表示:尽管购物平台上有些造假的成分,但是多数大品牌还算真诚。并且在“疯抢”的过程中,的确能享受到快感。想来“双11”已经不仅仅是花钱这么简单,它变成了一种期待和规划。人们需要提早想想自己都需要什么,列一张清单来逐一完成。
除此之外,每年的“双11”晚会也让气氛变得格外温馨。忙碌的人们好像在这天,给了自己一个放松的理由。买买喜欢的东西,看看电视节目,约上三五好友逛逛街。其实生活本可以很简单,人的满足感也不过如此。
且不论明年如何,至少就我今年的观察来看,人们对“双11”的总体热情一如往昔。也许有人会说所谓的“双11”几秒钟购买人数为多少之类的数据不够真实,但是数据归数据,身边朋友的反应却是有迹可循。你的朋友家人已经放弃消费了吗?想来并没有。
假如“双11”真的不适合存在,那么它自然会和很多已经冷却的事物一样,慢慢成为历史。但至少目前,我没有看出这种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