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新作《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怎样才算读懂一本书?

2019-10-28   吃文学

今年在《单读19》里,我读到一篇名为《伊春》的小说。连同这篇小说内容一起沉淀在我的记忆里的,还有它的作者赵松。这之后,我开始接触赵松的作品,从《抚顺故事集》到《积木书》,再到我特别想推荐的这本《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

关于赵松是谁的问题,介绍的文章很多,我实在写不出更新颖的角度。但是退而求其次,我可以写写对书里内容的感触,也算是从另一个角度,探入作者的内心。

01、无数个新入口

《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是一本精致的书评,我之所以用“精致”来形容,因为当我合起书时,脑海中突然浮现一个词:人间国宝。这个用来形容日本顶尖匠人的词,用来形容赵松写书评的功力,我不认为是自己在虚夸。

我很赞同作者在本书自序中写道:“写书评,很能考量一个写作者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一个好作者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书时会说不出独到的真知灼见,而只能说些大路货?这是无法想象的。只要听一个作者如何谈论他喜欢的书,就可以断定他写的书是否值得阅读。一个好作者一定是个好读者,一定是个发现者。”

写书评也是有套路的,这点毋庸置疑。假如你曾经动过写的念头,想来也搜到过不少教你如何写书评的方法。而在我看来,真正优质的书评,就像一条你明知道会绕远,可仍然会选择的路。它让你找到新的发现,沉浸其中,之后又不断地回忆。

你会为这发现感到欣喜,原来一本书的确可以生成无数本。你可能也会陷入迷雾,觉得作者像剥洋葱一样剥开一个你先前并无好感的作家,结果剥到最后,它反而飘散出苹果的芬芳。以本书某一篇为例,分享我在阅读时洋葱变苹果的经过。

对于作家纳博科夫,我说不上喜欢与否。但是他的《防守》,我一度无感。带着这个情绪,我在读《致命的“防守”》一文时,起初和我惯常的态度一样,即便是在读赵松详实的故事解刨,除了他干脆利索的文笔令我不忍弃读外,我照旧觉得这故事很是无趣。

直到文中出现这句话:“纳博科夫喜欢在小说里安排一个导火索加雷管式的人物,就像影子一样若隐若现,但最终会起到引爆炸药的作用。”老实说我当时没有一下子想到谁来扮演《防守》里的这一引爆者,于是我继续读下去,随之而来的答案是瓦伦提诺夫。

接下去是赵松为证明这点的分析,字数不多,但恰到好处。其实即便不看分析,他的所谓“导火索加雷管”的形容,已经足够形象。这个形容像是破解纳博科夫小说的一个密码,不能说是开启其全部小说之谜的万能钥匙,但至少它提供了一个入口,且是干净、准确的入口。

若干个新入口,是这本书给我的深刻印象。赵松在介绍他喜爱的作家或作品时,你绝对不会读到那些毫无温度的纯粹书评式的分析,譬如将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等小标题逐一摆好,它们类似一个个空盘子,而后由大厨准确无误的,直接倒入相对应的菜品,再逐个端上桌。

这种写法不能说错,但显得古板又乏味。假如作者的文笔,又像是在写论文一般,当真让人读不下去。而我在读赵松的书评过程中,他的写法自由无拘,穿插在引文中的个体表达,与引文无缝对接。假如去掉引号,我敢保证你甚至意识不到哪些是引用。

02、漫长的句号

彼得·汉德克获诺奖那晚,我第一时间想起赵松在这本书里写的《黑暗与焦虑中的漫游者》。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从他的书评里,我第一次知道还有这么一位极富个性的作家。

在这篇文章里,赵松主要分析了汉德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一书。如果按照我前面说的寻找入口来看,他在文中写道:“彼得·汉德克的作品从本质上说是为所有时代的‘少数人’而存在。换句话说,它们是挑读者的。”通过汉德克获奖后可知,多数人对他的确是陌生的。那么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赵松接着写道:“阅读汉德克的作品要面临的主要‘障碍’,就是你无法抱着读故事的心理或一般看小说的感觉去进入它们的世界......因为它们让你面对的,不只是关乎新观念或文体革新的范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正在发生的关乎解体与无序的世界。”这便是我所指的新入口,它既能为读者二次理解作家和作品提供另一条路径,同时也给对其感到陌生的读者,一个新线索。

这里我举汉德克的例子,并不只是想证明入口的果真存在,也有赵松在每篇文章结尾处,写下的那些或含哲理,或带抒情,总之是让人掩卷有所思的文辞。我还以汉德克这篇为例,文章最后作者写道:“对于任何人来说,要想实现‘存在’都是异常艰难的,就算有足够的勇气将自己抛入未知深渊,可能也只不过是碰巧抓住了虚无境地里的那个近乎永恒的焦虑。”

再比如在写杜拉斯的文章《什么样的生活是物质的》结尾:“很可能,人们就是在这样的似乎盲目的状态里,才会反复体验着那些欲望所带来的痛与乐。”

又或者是在《猎杀过狮子的父亲》这篇:“其实,还有很多事,他都没有写,可能再也不会写了,因为它们始终都在那里。也只有在此时,你才会感觉到,他的心里隐藏了多么深的伤感。”

这些在文末如回廊一样,曲曲折折抵达读者心底的句子,像一个漫长的句号。在现实时间里已经读完的内容,将继续交予回忆的时间。赵松用他百变的笔调,为读者推开一扇扇走入故事之门,他看似并未跟随,却让每位阅读者,行走在由他铺就的路上。这里的每块地砖皆与他有关,可我们看不见他的身影,只能够感觉到他的气质,那股气恰是由文字凝聚而成。它干净、饱满,不断变化,且细腻、睿智。

站在每篇文章的门口,门上的字似在含蓄的讲述着门里的风景。《没有被打败的人》、《单行道几号》、《欲望与书的迷宫》......我还记得起初翻到目录,看了每篇的篇名以后,不禁陷入了猜测。我想起偶尔在微信上遇到的小测试,风格不同的几扇门,你会选择哪扇,然后分享到朋友圈查看选项对应的测试结果。

好在这一次不用分享,我可以寻着自己的喜好,直接跳到想看的篇章。这时候我心里已经有了某个预设,直等着答案即将揭晓,阅读的过程也随之多了几分快感。

03、内容与形式上双重走心

一本书的书名往往令人浮想联翩,这一点本书也不例外,《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什么意思?书里有一篇同名小说,《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评马克斯·弗里施的<彬,北京之行>》。在弗里施的小说里,彬是一个与“我”“若即若离且时隐时现的精神式人物”,它象征着人类脆弱的存在感。而“北京之行”,则意味着为了获得存在感,而选择的一场逃离之旅,旅途的目的地是北京。

事实上,“我”在中途就已经意识到,无论如何都无法抵达“北京”,这场旅程就像梦境一样虚幻。而人类的存在本身,就如同故事里的“我”,像一只脆弱又渺小的蚂蚁,在梦境与现实的交错里游离,仿佛只是转眼便老去。“我们不知道谁夺走了我们的时间。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的奴隶。”又是一个让人深思的结尾。

结合赵松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作为线索,或许对于书名的缘故,我们亦能更近一步把握。“人太渺小了,来日无多,像我这样每天勤于工作,更是时间稀缺,但做的一切仍是微不足道,书就像石头,而我夜里睡在它们旁边,它们比我长久,我只是努力漫游爬行在其表面的蚂蚁。”

由此可知,除了和弗里施类似的在时间面前人类的渺小,以及面对时间流逝,人所产生的无力感和不可控感之外,赵松将自己比作蚂蚁,将浩瀚的书海比作石头,可叹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人类只能接受书海无涯的现实。循此想来,每一本书在这茫茫书海中,意味着什么?假如它注定将被深埋入海底,那么对写作者而言,写作的意义又是什么?

同样是这篇文章,赵松写道:“弗里施深谙梦的机制和秘密,知道如何以此衍生出貌似梦的写作艺术,以那种随即触发的方式构建全新的叙事空间,突破时间的禁锢......。”“构建全新的叙事空间”的表达, 我想到赵松的小说《积木书》。在写作方式上,他向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作家,他从未否认过对那些被冠以“法国新小说”之称的作家们的喜爱。

尤其是罗伯·格里耶,在本书里也有一篇《法国“新小说”之心》,写的正是格里耶。早年在读到其《橡皮》等一些小说时,便令赵松大为震惊。那种全新的叙事空间,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令他着迷。

现在我们回到《积木书》,这本书里的每个篇章所构成的叙事空间,就像是秋日里一片片飘下的落叶,随便拾起哪一片都可以。它们相互无关,但是收集在一起,又分明是秋的证明。我不一定从头读到尾,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便可感受夹杂其中的看似无关却有关。

在接受采访时,赵松曾说:“我在写《积木书》的时候,更多在考虑,我们生活一个貌似每天在不断生成、建构、生长的世界,但其实它在本质上是有某种脆弱性的。因为人的记忆、情感,可能像积木一样,随时会倒塌,随时被打散,什么都不是。”这种无望,充满矛盾和荒谬的状态,和弗里施在《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里写的,“心灵与一架铲雪机相似,它推着一大堆没有满足的生活朝前走,这一堆东西不断增长,越滚越大,越推越费劲,推得心灵疲惫了、老了,其结果是一生已经过去......”有着类似的思绪。

因此我想这篇小说无论从内容,亦或形式,都有着几分“赵松式”的表达,作者选择它作为书名,的确很相宜。于内容与形式上双重走心,这正是我喜欢读赵松作品的原因。在读这本书评时,它当然不存在小说的影子,但是它给我的感受,仍然让我想起陶渊明。陶诗看似简洁朴素,却并非轻易写成,这背后想必与日复一日的练笔分不开。所谓的浑然天成,实则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记得他曾经谈起早年和朋友们一起写作,随着时间流逝,至今仍在写的几乎没有了,而他继续写着。

他一直在尝试各种形式的小说,我又记起他的《伊春》。尽管第一遍没读懂,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字里行间来判断,这势必是一位文笔老练的作家。原因很简单,文章的辞藻虽不华丽,读来却不俗,有股挥之不去的只有在解谜时,才会产生的阅读氛围。

这篇小说是他的一种写作尝试,这本书评亦是,“从这个标准上说,收集在这本书里的书评,都还只能算是我在面对那些我喜欢的书时所做的一些最基本的尝试”,他在自序中写道。什么标准呢?我们继续看他是如何写的:“好的书评会让你感觉到一个人对一本书的热爱甚至迷恋,它不是一种无法克制的倾述,而是一种凝视,是一种倾听。它不是让你狭隘地沉湎纠缠于细枝末节的肤浅趣味,而是让你能恍然明白结构与生成的秘密,去试着触及作者的心思与灵魂的所在,并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沉默的存在与意义,还有那些难以言说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文字内在的微妙节奏和韵律。”

在我看来,赵松的这段话,已经可以作为写书评的准则。在他的书评里,我能够体味到他的凝视与倾听。许是那份热爱和迷恋,让一些文字从他心底自然流露,显得真挚且真实。正因如此,我觉得赵松是在真正读一个作家或读一本书,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读懂它们。

书海辽阔,与其潦草地读一百本,不如耐心地读一本。而后试着写下你的书评,假如你认为书评一词太过高级,也可以说是些随想。想来只有当你写下些什么,才是真的让一本书融化于你的灵魂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