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中国元素走向世界的人们

2019-11-06   吃文学

最近有个叫万云峰的小伙儿,引来不少网友的围观。据说早在今年七月,他已经身穿自己设计的环保型服饰,在巴黎圣母院前拍了时尚大片。

之后,徜徉在卢浮宫前的万云峰,一身东北大花布裙,头戴中国宝塔帽,一扭身,一回眸,竟然给法国当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熟悉万氏设计的朋友们想必都知道,这些服饰基本上本着一个原则:环保。除此之外,中国元素也是显而易见。

比如这套绿色超长斗篷,便是以汉服的样式作为原型。

选用被废弃的迷彩防晒网作为素材,头顶上是用枯枝做成的帽子,意在表达希望沙漠可以尽早恢复绿洲。

万云峰的设计显然是属于不走寻常路一派,你说它哗众取宠也好,创意十足也罢,都无妨。

反正Vogue很看好他,国际版Vogue上称他为“下一个影响世界时尚的中国神秘‘时尚巨星’!”

他从中国美学里提炼出能够“为我所用”的部分,通过亲手制作,而后亲自驾驭,给了世界另一种看待中国时尚的方式。

01、

知乎上有过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中国正在逐渐变强?

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当老外需要考虑中国元素的时候,譬如服装,譬如电影。

事实上中国元素以它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年来一直令外界心生好奇。

他们想从中国汲取新鲜元素的冲动,在媒体时代还没有狂热来袭之前,已成显而易见的事实。

甚至于历史上曾经闭关锁国的特殊时期,众多还想前来一饱眼福的外来者,不禁暗叹遗憾。

可见如果仅从这点来推断强弱,或许并不充分。

应该说世界时尚元素组合而成的大版图里,从古至今从未将中国元素置于图外。

我们在一边享受来自外界赞美的同时,也不曾忽略自己着手开始创作适合新时代的时尚。

自2005年开始,《时尚芭莎》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创意。

从摄影师、造型师到模特、设计师,即便十四年后的今天再看,仍旧可以作为时尚的标志。

2008年陈漫带来的《中国红》,在视觉体验上成为无数人至今留存心底的记忆。

近些年以蕾哈娜为代表的国际明星,也愿意将中国元素的呈现方式交由陈漫处理。

另有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设计师,像是兰玉,刘清扬,将中国元素,尤其是中国当代都市和传统文化中时尚的一面,运用于时装设计中。

这之后,随着人们审美的日渐国际化,仅是简单的中国风已然不够,在中国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国际元素,让它看起来更符合今日年轻人的潮流,借此扩大受众。

眼界的扩充,伴随的是中国元素的丰富性。

在传统艺术譬如京剧、丝织品、汉字的包裹下,时下火爆的餐馆、旅游打卡地,开始成为艺术养分的源泉。

市井风情里的中国滋味,反而更容易引发共情。

当下的中国时尚正在面临新的突破,假如回首过往,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好像我们的设计依旧没有从曾经的影子里走出来。

它只是在被不断复制,或是在不加思考的进行创新。以致于“不土不洋”之下,要么索然无味,要么惊悚怪异。

02、

如今,最容易展现中国时尚元素的,莫过于红毯。各路“毯星”为了凸显所谓的中国风,可说是用尽力气。

至于效果如何?这又是个“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式的问题。

在一众经过改良的中国传统服饰里,怎么能错过对旗袍的全新设计。

然而尽管可以代表中国的元素不在少数,可是我们展现给外界的,似乎“青花瓷”、龙凤黄”、“牡丹红”就是全部想象。

曾经日本元素之所以能够大量的流行世界,比如西方艺术界的大咖们,无比迷恋葛饰北斋笔下的浮世绘。

这其中的缘故既有东瀛之风被动吹向西方,同时也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包括山本耀司、草间弥生、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多位艺术家的集体发力息息相关。

他们各自代表日本文化里的不同风格,相当于用一种多元视角,来全面展现日本元素。

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色,属于旁人无法取代的存在。

无论设计出的最终成品发生过多少变化,你总能清楚的感受到属于这个设计师的底色没有变。

他在挖空心思想创意的同时,也很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特色是什么。

因此即便同一类的设计,也不会给人重复感。

或许我们的设计师也应该避免雷同,多去寻找中国元素中不流俗的表达。

或者即便选择那几种众所周知的元素,那么能否在表达方式上做出新的突破?

尽管国内自称为设计师的人很多,但是能让人们脱口说出名字的却很少。

至于有什么和中国风相关的代表作,似乎就更少了。

03、

假如回顾过往,有这么两位设计师的作品,我很想和你分享。

2010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东方祥云”的旗袍,成为以中国风为标志的时尚成功案例之一。

这件礼服随后被杜莎夫人蜡像馆收藏,且它的另一件“升级版”龙袍,则被英国国立博物馆收藏。

设计师许建树(劳伦斯·许)一举成名,此后未多位明星设计浓浓中国味的传统兼顾时尚的服饰。

2016年的巴黎时装周上,一组名为“圆明园”的高级成衣系列,禅意十足。

它的设计者名叫熊英。

这种缥缈轻柔的质感,典雅又含蓄,即便不是走秀,就只是平日穿着,也丝毫不会显得违和。

每件服饰所运用的中国传统工艺,缂丝、苏绣、盘金,仅是从衣料的质感来看,仿佛自带有中国味道。

这两位设计师笔下的设计,既不失美感,又有各自特点。

你不会觉得这些衣服现在穿起来很突兀,也就意味着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极少存在大规模的浪费。

倘若它们被设计出来,当然作为观赏物也无妨,但是在实用价值的助力下,传播力度和时尚流行度才能因此加强。

这里我以一档节目《女神新装》为例,据了解“罗拉快跑”这一黑白系列创下了2100万的拍卖纪录。

只有消费渠道得到扩展,才能让设计师们适当摆脱窘迫的生活,从而有大量时间投入创作。

观众愿意为《女神新装》上推荐的衣服买单,实则也是对设计者的认可。

认可的受众越多,某个品牌的形成效应也就越显著。久而久之,有利于一种时尚模式的奠定。

因此对当下的中国元素设计者们而言,贴地气又不俗气的作品,更容易成为爆款。

近来这类作品成功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国内首个进军潮流界的运动品牌李宁,火到曼哈顿的老干妈卫衣、将香港80年代的海报直接穿上身......

尽管远离了传统中国符号,吸引力反倒毫不逊色。

我们希望中国元素能以更多形式体现在国际上,那么在此之前,或许最该做的是加深对中国元素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