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胃、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反流、肿瘤时,就会使胃的排空延缓,食物不断对胃壁产生压力;
同时,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使胃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因而就会出现上腹部的饱胀、压迫感,这就是胃胀气。
胀气,不只是憋得难受
事实上,肚子胀气不仅会引起腹痛、打嗝、频繁放屁、甚至还会使人坐卧两难,感到不安。
胀气会使内脏活力受损,当气滞留在体内时,就容易让身体各个部位产生酸痛与疲劳感。
如果长久不重视腹胀,胃肠功能可能会下降,并且引起消化系统疾病。
揪出6个胀气“元凶”
1.大量吞入气体
在大量饮水或喝饮料时,很容易吞入空气。因精神因素或某些胃肠道疾病会在唾液增加的同时,随唾液吞入较多气体。
2.消化不良
体质较差,会表现为胃动力不足,常因进食某些刺激性大的食物或者较难消化的食物而导致肚子胀气;另外,肠道菌群失衡,许多废气就会很容易在肠道内积聚,也会导致腹部胀气的现象。
3.肠道排空障碍
肠梗阻或肠壁张力减弱时,肠道内可积聚过量气体和液体。有些胃肠道肿瘤或腹腔手术并发症会引起肠梗阻,需要及时就医。
4.吃容易产气的食物
西兰花、卷心菜和甘蓝
西兰花、卷心菜和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所含的复合糖(能被肠道菌发酵利用),在发酵之前都处于未消化状态,容易产生气体,导致胀气。
乳制品
吃过奶酪或喝完牛奶感觉肚子胀气,可能是乳糖不耐受所致。乳糖不耐受患者最好选择低乳糖的替代品。
豆类
扁豆、大豆和豌豆等豆类食物富含蛋白质,但也含有人体无法吸收的糖和纤维,容易导致胀气。豆类最好与容易消化的米饭和藜麦等全谷食物搭配食用。
过咸食物
高钠饮食会引发水肿,导致胀气。汤料、面包等大多数加工食品含盐较多,少吃为佳。大量喝水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盐分。
5.胃酸过多
胃中过多的胃酸和胰液中和后会产生二氧化碳,而造成胀气、打隔。
6.胃肠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肠梗阻、习惯性便秘等会导致胀气。
做到5点,远离胀气
调整饮食结构
应避免的食物:胀气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统无法吸收某类碳水化合物,豆类容易引起胀气,甘蓝菜、绿花椰菜、洋葱、白花椰菜、全麦面粉、白萝卜、香蕉等也容易产生胀气。
胃胀气大部分是饮食所引起的,首先必须改变饮食习惯,吃东西时,细嚼慢咽,而且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建议少食多餐。
喝米汤
米汤及大麦粥对胀气、排气及胃灼热等有效。用5份的水加一份的米(谷子或大麦),煮沸10分钟。盖上锅盖再慢炖50分钟。过滤,冷却后,一天喝数次。对于胃胀气需要找出自己无法消化的食物,进而避开这些食物。
克服不良情绪
焦躁、忧虑、悲伤、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使消化功能减弱,或刺激胃部制造过多胃酸,其结果是胃气增多,腹胀加剧。
药物
必要时增加消化道动力药物。增加复方消化酶,健胃消食片或健胃消食口服液。
适当运动
餐后百步走,适当增加胃肠蠕动。
手上有个“防胀气”开关
除了吃药缓解胀气以外,不妨试试一个简单的穴位按摩法,坚持一周以上,就可以见到明显效果。
四缝,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它不是单一的某个穴位,而是四个穴位的合称,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关节相交处的横纹中点。
四缝原本被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治疗消化不良效果也非常好。
按摩时,采用坐或卧式,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压穴位,以自觉稍痛为度。每日进行2—3次,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