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黏稠在医学上叫高黏血症,在中老年人中多见。很多人往往把血液黏稠和高血脂混为一谈,其实不是一回事。
高血脂是指血脂水平偏高,血液黏稠是指血液黏稠度过高。
血液黏稠是一个血液流变学的概念,指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多了,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液流速变慢。
而高血脂是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造成的,只是血液黏稠的一个因素。
| 血稠可能导致的危害
血液循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的脏器通过血液的流动来获得血液中的营养成分,同时将人体各个器官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当血液黏度变大而导致血液的流动性变差、流速变慢时,人体的各个器官就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同时各个器官产生的废物无法排除,长期下来会引发各种症状。
同时血液黏度上升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容易相互碰撞,发生凝集,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
对一般的年轻人来说,体检出血稠无需太过紧张,因为人体有较强的调节能力,能自动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
但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就需要特别警惕血稠,因为血液黏度增高会导致心脑血管更易缺血缺氧并增高心脏病风险。
| 4个信号提醒你可能血稠了
1. 晨起时头晕
早晨起床头脑不清醒,可是到了晚上却感到很精神,这可能是血稠导致的。
2. 下蹲时胸闷
血稠的人蹲着干活时会感到胸闷气短,这是因为人下蹲时,回流到心脏的血液会减少,如果血液过于黏稠,就会使肺、脑等重要脏器缺血,导致呼吸困难、憋气。
3. 午饭后犯困
不像普通的午饭后犯困,血稠的人群犯困如果不休息一会就会浑身不适,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这是由于血稠导致的大脑供血不足。
4. 劳动后唇紫
有些人劳动后会出现嘴唇发紫、气短的症状,这类人很有可能血液粘稠,另外可能伴有一些心血管和肺脏的病变,应及时就医排查。
| 5招让血液不再黏稠
1. 戒烟戒酒
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
2. 补足水分
喝水可以帮助血液变稀,但是需要掌握喝水时机,一般来说,清晨起床、三餐前1小时、晚间就寝前喝大约200毫升的温开水最有效。
3. 多吃素食
主要是为了调和吃肉食或甜食的副作用,这两类食物会让体内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间接助攻血液黏稠,而吃点素别的不说,能让你的胃少塞下一点荤菜和甜食。
4. 多加运动
运动可以加速血液流动,改善身体新陈代谢。
5. 学会减压
中青年血稠往往与情绪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睡眠质量差有关。建议放松心情、疏解压力、规律作息、保证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