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风头最大的电影,非《哪吒》莫属。
前几日在公开的冲奥名单里,《哪吒》更是成为了中国申请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选送影片。
官方盖章的“国货之光”。
这两年,优秀的国产动画陆陆续续诞生了不少。
人才辈出,藏龙卧虎。
去年,就有一个普通学生的毕业作品,曾经一鸣惊人,入围过“动画界奥斯卡”法国昂西动漫电影节。
只是比较“低调”而不为大众所知——
《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
作者刘毛宁,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学生,年仅25岁。
这部动画短片,是他的童年自传。
故事简单,画风朴实,却让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别看它现在有这么好的成绩,其实当初差点连毕设都没赶上。
一开始,刘毛宁想以自己的父亲和二叔为原型,做一个关于青铜匠人的故事,表现时代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他尝试了好几种美术风格。
先是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大比例构图。
这样的画面虽然震撼,但却不利于表达一些细腻的情绪。
故事的主题越来越大,越来越散,让刘毛宁差点忘了自己的初衷。
“我知道我可以把它做出来,但做出来之后我肯定自己会不满意。”
他不是只当作业,而是用创作的心态在做这部作品。
刘毛宁决定换个故事,把精力放在表现乡村和童年上。
于是,他又尝试了另一种画风。
有点像小学生涂鸦画,似乎过于简约了。
很快又被自己推翻。
第三版,线条和色彩都中和了一下,构图也算中规中矩。
但刘毛宁依然不满意。
换了故事,又改了好几种风格。
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当了一回甲方。
眼看还有两个月就要答辩了,刘毛宁才终于找到方向。
这时候,他已经不管能不能做完了,只想专心把它做好。
于是,才有了现在这部《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
影片开头,是大片金黄色的麦田。
群鸟飞过的声音,一下子把人的记忆带回了童年的乡下。
小男孩拖着吸铁石在路上走,步伐显得沉重而孤独。
旁白缓缓道来:
“那时候的时间很慢长,好像怎么过也过不完。”
用的不是“漫”,而是“慢”。
童年的时光,就是这样慢慢悠悠,似乎永远望不到尽头。
生活的圈子不大,接触到的人也很少,能回忆起来的,更是寥寥无几。
作者用了照片和动画交叉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童年。
父亲年轻时,是服装设计师。
在北京的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工作,意气风发。
最骄傲的,就是在天安门和毛主席的照片合过影。
母亲是个没有什么文化的普通农村妇女。
做的槐花煎饼特别好吃。
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抓得严,母亲吃了不少苦。
为了躲避计生委的检查,快要临盆的母亲带着大姐躲到玉米地里。
二姐就这样在玉米地里出生了。
虽然影片中只是一笔带过,但不难想象,这过程有多辛苦。
“后来大姐说,她只记得那天,树上的柿子还是青的,但油菜花已经开了。在玉米地的不远处有一棵向日葵,向日葵上结满了葵花籽。”
向日葵象征的是“多子多福”。
但在计划生育的背景下,姐弟三个却给家里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曾经春风得意的父亲,只能通过抽烟来排解烦恼。
母亲又躲到了老家伏象山, 在那里生下了“我”。
乡下的生活贫瘠而单调。
父母要外出劳作,能陪“我”的只有奶奶。
“从我记事起,奶奶就很老了。”
这张照片应该是很早以前的了,作者画出来的奶奶,看起来还要更加沧桑一些。
“那个时候,我不愿意跟她在一块。”
小时候不懂事,总是向往新鲜、好玩的事物。
跟老人一起待久了,难免会无聊沉闷,甚至会莫名地感到嫌弃。
奶奶不明白这一点,老觉得自己身上有虱子,孩子才不愿意接近她。
“直到最后被送进火炉的时候,也没有找到那虱子。”
祖孙俩不曾亲近,这是奶奶的遗憾,也成了作者的心结。
奶奶过世了,“我却时常想起她”。
上学之后,“我”终于有了第一个玩伴——小明。
“他家是镇上最大的废品收购站,里面能淘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对于探索心强的小男孩来说,这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我”对小明既羡慕又崇拜。
有了朋友,生活就多了许多乐趣。
可以一起在草丛里捉昆虫。
一起躺在西瓜地里吃瓜。
一起爬到树上看夕阳。
还一起在小卖部门口玩“洞洞奖”。
“洞洞奖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在戳开之前,你永远都不知道小格子里是什么样的玩具。”
不管是什么玩具,对于童年的我们来说,都是惊喜。
“我”和小明抽到了一个蓝色的塑料小鱼。
它在阳光下闪着一点一点的光。
小明说:“那真像宇宙里的星辰”。
他还带“我”去了他的秘密基地——
一辆废旧的卡车。
在小明心里,这就是属于他的“太空飞船”。
他向“我”分享关于太空飞船的收藏,还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飞向太空。
大人也许会嗤之以鼻,觉得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童年的“我”和小明,却相信它一定会成真。
直到有一天,夜里下了很大的雨。
第二天,小明被大人们从水沟里捞了上来。
死亡是一件很残酷的事。
但懵懂的小孩当时还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
因此,作者也选择了不那么直接的方式来表达。
用自己和小明一起观察过的“蚱蜢”,尸体被其他昆虫搬走的画面来隐喻。
淹水后的小明,身体变得格外肿胀。
“我”的第一反应,是以为他变胖了。
直到他像蚱蜢一样被人抬走,“我”才隐约意识到,小明彻底地消失了。
“我”去了小明的秘密基地,发现卡车被改造成了太空飞船的模样。
里面贴满了裁下来的宇航员照片,还有一个头盔,“我”把它拿下来戴在头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从这里开始,影片就进入了一种介于回忆与幻想之间的状态。
明明是夏天,外面却飘起了鹅毛大雪。
这是小明死亡带来的不真实感。
它意味着夏天戛然而止,也代表着童年彻底结束。
西瓜、小卖部、塑料小鱼。
所有跟小明共同的回忆,都瞬间失去了色彩。
“我”把随身带着的那块吸铁石贴在了“太空飞船”上,看着它慢慢升空。
“小明的飞船就这样带着我那时候的一切,离开了。”
短片没有一句台词,全程只有作者的旁白。
他像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把自己童年的记忆娓娓道来。
“小明”是真实存在的玩伴,但其实并没有溺死。
现实中,他平安地长大,并且已经结了婚。
但小时候的事,包括“飞向太空”的梦想,他都早已不记得了。
在影片中“死亡”的,是童年的小明。
最后的“太空飞船”,也是由作者记忆中的几样事物拼凑而成。
虽然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但对童年的感觉却相通。
小时候做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没有目的、没有意识的。
等我们长大之后回忆起来,才赋予了它们意义。
小男孩每天拖着的吸铁石,代表的就是一种“散漫的、悠闲的、无意识的状态。”
当这种状态结束时,童年也就结束了。
像是一场梦一样。
而作者给了这场梦一个完美的结局。
影片的最后,“我”和小明坐在他的宇宙飞船上。
“我问他去哪,他说去那条塑料小鱼的肚子里。
因为那里,有他向往的整个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