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的蒲城县,除了大名鼎鼎的桥陵之外,还埋葬了大唐的另一位帝王的陵寝——唐泰陵,而这位帝王,在中国的影响力甚为光大,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为,这个帝王还有一个民间通俗的称谓—唐明皇。
唐十八陵分布—泰陵位于最东
这位帝王就是大唐历史上的著名的帝王—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唐朝寿命最长的皇帝,同时也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玄宗
李隆基少年时期可以说是生于忧患,从小生活在祖母武则天的阴影下,而后在大唐乱世之中,先后诛杀了韦氏集团和太平公主集团,从而登上皇位。其从政初期,勤于政事,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王朝也是封建历史上的大盛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宠信奸臣和杨贵妃,重用安禄山,导致了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的衰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单从唐玄宗这传奇的一生来说,就足够让他大名远播,而真正被大家广为熟知的却是他的那段爱情,尤其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让这段爱情成为经典。杨贵妃本是唐玄宗儿媳,后被纳入宫中,倍加宠爱,是所以“三千宠爱在一身”;而后安史之乱,马嵬兵变,唐玄宗迫于无奈,将杨贵妃赐死,而之后“此恨绵绵无绝期”。随着《长恨歌》的千回百转,这段爱情故事也被大家铭记,慨叹。
杨贵妃
就是这样一位帝王,他的陵寝就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是为唐泰陵。唐泰陵采用了唐朝陵墓的传统规制,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
开元十七年,李隆基谒桥陵至金粟山,见此山有龙盘凤息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也即现在的泰陵是唐玄宗生前就已确定,也有说法是孝道为重的唐玄宗为了死后也可以侍奉自己的父亲睿宗李旦。
也许,没有安史之乱,这座传奇的皇帝的陵寝也可以像他父亲那样恢弘,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唐王朝早已筋疲力尽,国家财力再不能同往日,加上唐玄宗晚年退位太上皇,位于冷宫,备受冷落,而大唐臣民自然而然想到就是这位帝王将大唐推向了战乱,这些都为这位传奇帝王陵寝的悲情埋下了伏笔。
唐泰陵与金粟山
这位帝王悲情的陵寝主要在于:其一,唐玄宗去世时,经历战乱,国家国立急转直下,因此,帝王陵寝的规格都得到了大幅降低,这都体现在陵墓的石刻上,其石刻个体变小,深情姿态也不再是倨傲天下,而是深情庄重;其二,是这位帝王不能和自己爱了一生的女人合葬,与其合葬的恰恰是元献皇后杨氏。相信,唐玄宗晚年已经无法自主选择自己合葬的女人,这都充满了悲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两个人却要相隔百里,这也给这座陵墓增加了无限的悲情,相对于祖父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唐玄宗的陵墓却是如此的悲情。
现在的唐泰陵相比桥陵而言,显得破败不堪,这里丝毫看不出曾经埋葬过这样一位帝王,从桥陵自驾不久就可以到达泰陵,景区就坐落在村落中,一切很平静,相对于保护规整的桥陵而言,这里还保留着原生态的样子,本想买票进入,缺没有找到售票之处,这个陵区只有寥寥几人,景区的石像相比去桥陵而言,做工粗糙,个头矮小,再也看不到盛唐的气魄;而石人神情凝重,再也不复大唐盛世的气概,这里就是千古传奇帝王唐玄宗的陵寝,一座充满悲情的帝王陵寝。
神道与石像
泰陵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