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一场小规模的战役,但是这场战役却被记载在惜字如金的《三国志》中,而且在《三国演义》中得到更为传奇化的描写,使得这场战役广为流传,那么真实的博望之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三国志》的记载相对演义小说更为权威,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其分别记载在《三国志·魏志·李典传》、《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原文如下: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1、战役的指挥者
关于曹方的指挥者应该没有太大的争议,主将为夏侯惇,副将为于禁和李典;而对于刘备方的指挥者,经过演义小说的宣传后,大部分人都误认为是诸葛亮,而其实的指挥者是刘备。
夏侯惇的影视形象
在《三国志》中,已经明确记载了是刘备参与指挥了这场战役,而且通过“烧屯”、“诱敌”、“设伏”充分显现了刘备过人的战役指挥水平。而且这场战役史学界普遍认为发生在建安7年,即公元202年,此时曹操还尚未统一北方,因此,这场战役属于小规模的战役,并没有进一步发展;而诸葛亮出山发生在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即赤壁之战前夕,因此,诸葛亮也不可能参与指挥这场战役,因此,博望之战的智慧值是刘备无疑。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
2、刘备北伐还是曹操南侵
在这点上,《三国演义》由于时间错误,明确指出是曹操南侵,刘备迎战。在《三国志》的《先主传》中,没有明确写出,但是其记载的是“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可以看出,是刘表令刘备出兵抗拒曹军,似乎也是曹操南侵。而在《李典传》中,明确点明是:刘表使刘备北侵。那么到底哪种更有说服力呢?
刘备的影视形象
从当前的战争局势来看,刘备北伐的可能性更大。首先,曹操此时还没统一北方,尤其是盘踞河北的袁氏家族实力强大,此时贸然南侵,必然会引起北方不稳,从后续战争来看,曹操平定北方后,才南侵,说明其此时的战略中心在北而不在南。而此时刘备新投靠刘表,正是认识到曹操的这一弊端,才提兵北上,因此,刘备主动北伐的可能性要更大。
博望之战的战略图
其次,博望距离许都和新野的距离相当,曹操南侵的战争也不可能在此处爆发,因此,此处距离新野距离相当远,对于防守方的刘备不利。因此,博望之战应该是刘备的积极进攻,而非演义小说中记载的被动防御。
3、大获全胜为何退兵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博望之战,以刘备的大获全胜而结束,而根据后续发展,博望之战并未进一步发展,反而是胜利方退兵,匆匆结束。
如果刘备北伐,那必然准备充分,而且博望之战,是伏击战,刘备损失极小,而初战告捷,更应当继续推进,达到战略目的,为何刘备作为胜利方会退兵呢?
刘表的影视形象
在《先主传》明确记载了“表疑其心,阴御之”。可见,刘备此次北伐并未得到刘表的全力支持。刘表占据荆州集团,粮草充足,兵多将广,完全可以趁曹操河北作战时,偷袭许都,扩大战果,但是刘表摇摆不定,可能在前期同意刘备北上,后续又发生摇摆,担心刘备做大,故而不支持刘备北伐,得不到刘表的支持,或许是刘备退兵的重要原因。
荆州在全国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