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5月30日,地点上海。
由江南造船厂建造的5000吨级、大型深远海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号”正式交付。该船是国内首艘、世界第四艘获得水下辐射噪声最高等级——静音证书的科考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获得这一证书的海洋综合科考船。值得关注的是,东方红3号科考船的大脑——科考网路信息系统,则研发、生产于青岛西海岸新区。
时间8月2日,地点青岛西海岸新区。
“活力海洋·未来城市”2019S-Future City世界海洋城市·青岛论坛顺利落下帷幕。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国家商务部原副部长、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周可仁,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城乡院总规划师高毅存,财经评论家、财经作家叶檀,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牛斌,英国BDP建筑设计总监迈克·金以及HIC翰创规划设计师徐伟等众多专家学者、领袖精英,在本次活动中聚首共话蓝色经济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也为湾区城市的未来提供着“科考性”前沿思路。
1
经略海洋之滨海城市的高级形态湾区城市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佳伟曾指出,全球每一个历史阶段发展最好的区域都在湾区。如一战至二战期间的纽约湾区,二战之后的旧金山湾区,再如上世纪60-90年代,亚洲制造业崛起下的东京湾区等等。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表明,世界60%的大城市坐落在湾区,湾区占世界经济总量的75%。
从粤港澳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目前国际一流湾区来看,他们都具备着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等特点。再把目光聚焦到构成湾区城市群的城市颗粒来看,湾区经济已成为滨海城市的高级形态。而一些具备升级的创新产业动能、高效的海陆交通动线、优质的人口资本流动以及绝佳的政策支持的滨海城市,更是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前沿的“湾区城市”,这些城市也更具备带动大区域纵深发展的能力。
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明确青岛将建设成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更好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南深圳、北青岛两座城市被同时提及。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城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深圳被本次高级别会议所提及毫无疑义,但被同时点名的青岛,则与其多年经济增长势头以及未来发展潜力不无关系。
论经济发展水平,青岛是仅次于北京和天津的第三大北方城市,2016年其GDP就已破万亿,2018年达到12001.5亿。再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概念来看,其带动大区域纵深发展作用也是无可替代。而就目前“三湾三城”的青岛来看,其西海岸新区就已具备了湾区城市的四大发展动能。与此同时,该湾区新城的海洋经济、创新产业更是一大看点。
2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青岛西海岸湾区新城
如果要问青岛老居民对于老黄岛和老胶南(西海岸新区)认知的话,得到的答案可能是“较远”。但正如史铁生所言,历史在发生时未被发现,在发现时已被重组。
2018年西海岸新区的GDP总额为3517 亿,占到青岛全市接近30%的比重。同时,作为201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新区,西海岸2018年的经济增速位列国家级新区第三。
对于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除东方红3号科考船中的实践应用之外,国内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等重点深海载人航水器工程的科考信息系统及核心控制软件,皆源自于青岛西海岸新区。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工装备基地和深远海开发战略的保障基地,其年造船能力已超过450万载重吨,为智慧船舶、海洋环境仿真等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源和有力服务支撑。
同时,西海岸新区更是云集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船重工等一大批领军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新区海洋经济总量也从2014年的491亿,飙升至2018年的1182亿元,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到了19%,并占据整个新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不仅如此,新区深、远海保障能力更是发展迅猛,目前已建成可以停靠世界最大船舶的董家口码头,拥有世界一流的船舶、海工建造基地,整个青岛西海岸新区已经成为中国深远海战略的重要支点。
财经评论家、财经作家叶檀本次活动中表示:“中国的城市规划不是房地产主导的,不是人口主导的,而是产业主导的,所以我们看这一个区域看它的产业链,再看在这个产业里是什么人”。
如果说海洋孕育了西海岸经济的创新产业,乃至国际性城市青岛全新的增长极,那么由融创参与开发建设的海洋CBD——青岛海洋活力区,则孕育着一座湾区城市未来的全新模样。
3
从海洋活力区的高标界面看湾区城市未来
青岛海洋活力区,据守西海岸新区核心位置,占地面积4.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660万平方米,由西海岸新区联手融创中国开发建设。青岛海洋活力区是独具海洋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型活力区,更是西海岸新区国际化的CBD界面及经济聚集地。
如果说创新产业,为湾区新城-青岛西海岸新区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能的话,海洋产业则为这座新城的CBD—青岛海洋活力区提供了坚实的底色。
对此,国家商务部原副部长、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周可仁表示:“青岛海洋活力区以海洋平台为主题,按照产城融合、智慧科技的发展模式,重点培育海洋科技、海洋信息、海洋商贸、海洋金融、海洋资源等总部服务型新型经济产业,将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动力心脏、智慧大脑,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作为湾区城市的未来范本,青岛海洋活力区首先体现在规划层级上。与传统海滨城市不同,海洋活力区充分发挥后发型城市优势,参照纽约曼哈顿、珠江新城等国内外多个城市CBD成功案例,整体原则尊崇“以人为核心、以产为动力、以城为平台”,内部规划“一轴两核一带”。
其中,“一轴”为东西向商业主轴。“两核”则是以“海洋时尚+海洋服务”为产业导向,并将整个区域划分为总部基地、创智集群、人文教育、活力新城四大产业。而“一带”,则是南北向文娱绿带与东西向风河景观廊形成的T型海洋景观公园。整体规划设计充分展现出由人到产,再到城的前瞻性思路。
同时,活力区内部拟建的高端配套服务,更是涵盖了商务酒店、国际商购Mall、未来展示中心、海洋博览中心、时尚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健康医疗中心等,这些配套无不体现活力区世界眼光及国际标准。
青岛海洋活力区作为湾区城市的未来范本,其第二大特点体现在交通动线的规划之上。整个活力区外部交通拥有东郊国际机场、青岛西站、西岸新区自有码头以及三条轨道,五维大维度构筑起海、路、空立体的交通体系。活力区内部则通过活力街坊+高密路网构建起复合组团街道,让每个街坊都呈现出多元业态的混合街区。
值得关注的是,整个活力区立体的连廊系统更是串联了超过10栋核心区塔楼,打造出类香港中环般的地下、地上联动的步行动线。不仅如此,连廊还可以实现人与人不经地面的直接衔接与联系。同时,边界地库以及全联通的地下停车系统,也造就了活力区地上车辆行驶较少、步行舒适尺度大的特点。
最后,是在智慧城市的运营系统。青岛海洋活力区内部包括了智慧交通管控、智慧能源中心的一站式调节、智慧民生数字生活系统以及智慧产业系统。整个活力区还拥有非常成熟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模式,更将绿色生态城市的各种节能环保技术纳入到未来活动区的开发与建设中。
再从青岛整座城市全维尺度看,青岛是一个典型的环湾带状城市,它的所有的主中心都是围绕胶州湾展开,这意味着城市的发展纵深短,但延展面却很长。从城市空间格局的拉动角度来讲,需要在更远的区域有一些新的核心功能区拉动城市空间框架进一步延展和发展。
对此,参与整个活力区构建的HIC翰创规划设计师徐伟表示:“不管是纽约的经验,曼哈顿到布鲁克林、皇后区,包括伦敦也是从中区往东区发展。一个城市想往一个区域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引擎,要有相应的动作在某一个空白的区域出现,这样才能实现城市新引擎区域的聚集性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海洋活力区的打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把青岛的城市结构从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滨海城市变成一个湾区城市,让它变成一个环湾的多中心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实现青岛大都市区向南的延展,跟胶南,跟周边区域的联动。”
海洋,承载着自大航海时代开始的商贸与财富梦想,也承载过诗人与作家梦幻的远方。而当世界的湾得遇奋发的城,这片蔚蓝色的波涛,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派活力景象。这份活力关乎于时代,同样关乎于未来。而在这份活力的背后,似乎留给我们思考空间又不仅于此,至少对于由量变到质变的中国城镇化进程而言,意味着很多很多。
如果内陆型新城的未来要看雄安新区的话,那么,基于探索中国沿海城市核心CBD新模式的——青岛活力区,则为更多湾区型新城的未来提供了诸多超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