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疫情如火,你也应当做好准备,迎接更温暖的楼市春天

2020-02-05   毅家之言

17时03分,立春如期而至。东风送暖,大地解冻,万物复苏。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代表着希望与新生。

“春已归来……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900年前辛弃疾的一首词作,书写出了当前的景况。武汉突发疫情,30个省市颁布突发公共事件一级响应措施,牵动了亿万人的心。当前,感染人数虽然还在上升,但相比2003年非典,我们有了更强大的应对机制和更全面的预防科普,相信疫情得到控制只是个时间问题。

受到疫情影响,各地售楼处相继关停,新房、二手房销售基本停摆,楼盘降价开始在部分三四线城市率先出现……这一幕,与2003年何其相似?

1

彼时,房展会还是北京购房者看房选房的主要途径。4天的展会下来,10余万购房客户蜂涌而至,数千套房源意向成交,开发商和展会承办方都赚得盆满钵满。而在2003年,原定于“五一”期间举办的春季房展会,不得不因非典的爆发而宣布取消。

降价,是非典期间北京楼市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2003年,拥有1万余家企业的国贸CBD已经是北京城市的名片,更是楼市掘金的“富矿”。CBD周边在售楼盘的价格往往是北京平均房价的2倍,比如定价8000元/平方米珠江帝景,以及尚未正式开盘,但内部认购价格已经高达7200元/平方米的富力城。然而,在非典时期顶风入市的苹果社区,开盘价格却以每平米6000元,相当于周边房价8折的优惠价格开盘,彰显形势的严峻。

但是,楼市的转折点很快到来。

2003年8月,随着中央“18号文”的发布,明确将房地产定位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楼市迅速转暖。

“温州炒房团”挟千亿资金席卷全国,四处包机看房,面对核心城市的优质资产,往往整单元、整栋拿下。

当年12月,北京国际饭店二层的拍卖厅,孙宏斌执掌的天津顺驰,以高出起拍价4.75亿元、溢价率110%的大手笔,竞得北京大兴黄村的一宗住宅用地,造就了中国记录在册的第一个地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0.3%。再看北京,2003年,北京商品房的平均成交价格虽然小跌0.6%,但2004年便大涨6.7%。

可以显见,疫情只会在短周期内影响经济和房地产行业的正常运转,而有形之手的强大力量,则会造就楼市难能可贵的投资窗口期

2

那么问题来了,2020年的北京楼市,在经历短暂的“休克疗法”后,能否迎来更温暖的春天?我想,以下四点将是决定楼市走向的关键性变量。

其一,置业需求是否存在?

其二,政策走向能否宽松?

其三,北京的价值潜力如何?

其四,开发商将会如何自救?

今天,咱们先来说说第一点,置业需求是否存在,相信大家的结论一定和我一样:需求只会迟到,但不会消失。

3

计划结婚的婚房、孩子就学的学区房、孕育二孩的住房改善、就近照顾年迈双亲的养老房,这些生活中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刚性置业需求,难道会被一个小小的病毒打消?

这是感性的一面,从理性的数据面上,同样能够印证这一点。

2019年末,北京2153.6万常住人口中,年龄15至59岁的青壮年人口数量达到1555.6万人,占比72.3%,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高达86.6%,意味着潜在住房消费需求的庞大基数。

2019年,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56元,是全国平均收入的2.2倍。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同比增速为9.4%,相比全国高出0.8个百分点,体现出北京强悍的消费实力,以及核心产业拉动下,居民工资收入增长的强大潜能。

既有置业需求,又不乏消费实力的北京,楼市可能“刹车”,但绝不会“熄火”。那么,原本计划在年初买房的购房者,虽然现在因为疫情隔离在家,但疫情缓解后,该生活还得生活,该买房仍要买房。那么,如果积累数月的置业需求集中释放,相信一定会成为助推北京楼市“量价齐升”的动力之一。

另外三个变量将会怎样?开发商、购房人又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文章太长了看的累,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