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就发明了坦克。这种带有履带的战争机器,通过性无比强悍,在各种轮式车辆望而兴叹的沟壑野地中,坦克都能如履平地开过,普通篱笆和砖墙根本无法阻挡。有了坦克,英国人还是不甘心,一心想让坦克具有跨海渡河的能力。在最初的尝试中,英国人为菱形的坦克加装了浮筒和浆片,犹如普通船只那样在水中划行。但是,英国人却没有解决菱形坦克的密封性问题,只见这坦克刚刚下水,就咕噜噜地冒着气泡,不一会儿便沉了底。英国人一看,这哪里行啊,要让几十吨重的钢铁疙瘩漂在水面上,不是扯淡吗?
于是,一种重量轻、体积小、拥有防水车体和钢制浮筒的维克斯M1931水陆两栖坦克诞生了。该坦克重3.1吨,行程150公里,可搭载两名乘员和一挺水冷重机枪。为了减轻重量,该车装甲厚度仅有9毫米。其它国家眼见英国搞出了两栖坦克,自然不甘落后,纷纷效仿,搞出了各自的两栖坦克。但是,这些坦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皮薄腹空,装不了多少东西,更坐不了几个人,而且还不抗揍,稍有枪炮子弹一蹭,就会命悬一线。
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良和发展,两栖战车的性能愈发强悍。二战结束后,前苏联研制了PT-76水陆坦克,全重13-14吨,为苏军提供了完善的两栖登陆作战装备。后来,在美国在研制AAAV系列两栖突击车的过程中,采用滑行车体减小在水中行驶的阻力,为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复杂的地形条件,水网发达,河川纵横。况且,中国是传统的大陆国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而附近的邻居又都不是省油的灯,万一他们胡来,而我们又缺乏有效的登陆手段,那岂不是要吃大亏?在这种被逼无奈的形势下,我国开始研制水陆两栖坦克。
1958年8月,我军装甲司令部和二机部六局共同下达了设计任务书,由哈军工装甲工程系和二机部60研究所进行技术论证,并由陕西615厂进行试制,代号“211水陆坦克”。经过一些列的攻关和试验,成功解决了水上航速低、水密性差等问题,并在1963年正式定型,成为后来的63式水陆坦克。
在试验中,63式坦克不仅能横渡长江,而且还能抵抗风浪的干扰,具有缓冲和减震的效果,拥有强悍的火力和灵活的路上机动性,实战射击精度良好。1966年2月至4月,63式坦克多次横渡琼州海峡,期间克服了晕船、观察困难、大风大浪等困难,初露锋芒。
此后,我国又推出了新型03P型水陆两栖坦克,全重22吨,采用全装甲焊接车体,并且融入了潜渡性能和超强的火力,在水中的表现丝毫不亚于陆地,转塔、动力和武器火控方面均表现出色。
后来,美俄均已不再研制和生产水陆两栖坦克,但是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因此还将继续改进水陆两栖坦克,在这一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美俄的前面,令国人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