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大环境下欢庆的氛围已经缓缓升腾,国产第一艘航母山服役后的激动、新鲜的心情还没有缓过来,对于我国国产航发而言,恰似迎来了两项机遇。
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大国制造”和“智造”的关键衡量要素,它的整个体系几乎触及各处分类,对于技术难度要求之高、工艺水准之强、资金投入之大、人才队伍之广等,可以称得上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
但是,正视航发这个问题之后,我们会发现,中国航发技术在世界的军事格局中,并未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看,美国、俄罗斯、法德(欧洲航发主要代表),日本以及看似没落的乌克兰,几乎霸占着世界航发实力排行榜。
通过军事利益格局割据会发现,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将欧美从某种程度栓在一起,期间的一些技术存在着可控范围内的“分享”,日本则是在上个世纪依托于成为美国的“制造工厂”,进而除了完善基础工业设施建设外,还培养了一大批航空技术人才。
从上述分析的例证来看,我国航发发展的优势途径只剩下两点:不计任何成本的独立研发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区别于传统航发)和巧借“外力”技术缩短研发周期。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然明白大喵所说的,国产航发迎来了两项机遇的缘由了。
据环球网12月中旬报道称,乌克兰马达西奇航发公司已经被中国企业收购超过半数的股份,并且中国企业还承诺将在两年内投资2.5亿美元,支持乌克兰马达西奇航发公司的研发制造。
需要了解的是,马达西奇是乌克兰唯一一家航空发动机工厂,在这里大喵稍微补充一点的是,乌克兰的航发实力是依靠当年“继承”苏联的大部分工业资产获得的。但是,由于资金一直是“勒紧的狗链子”,让乌克兰经济不堪重负,从而导致这家公司濒临倒闭;可是,乌克兰出色的航发工程师一直都在,所以马达西奇公司一直被称为世界航发“动力沙皇”,其吸引力可见一斑。
关于这一步中乌合作,其未来发展趋势已经是显而易见的,资金对于技术的相互补足,各取所需,互利共赢。这样一来,我国航发借助“外力”助力国产航发,其结果必然后缩短研发周期,这就是第一项机遇。
大喵此前写文总结道,衡量常规航发的实力的三大要素是:其一、航发的推力是否足够大;其二、在消耗同等燃料的基础上,所作的功是否足够多;其三、航发的使用寿命是否足够长。那么,用归因理论来探究的话,那就是衡量材料的高耐用度以及生产工艺的精度。
曾有军事爱好者疑问称,我国的航天火箭发动机技术如此之强,难度就不能将其技术迁移运用大航发上面吗?实际上,还真不能。火箭发动机技术对比航空发动机技术,着实“矮了一截”。因为,航空发动机除了对动力极高要求外,还对“使用频次、时长”等因素,都有着考量。也就是说,如何将优势进行互补,资金和技术整合,工艺和材料科学结合,理论和实验操作融合才是重点。
梳理一下我国航发的发展节点不难发现,太行WS-10系列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借鉴俄罗斯AL-31F系列研发改进;泰山WS-13中推涡扇发动机、峨眉WS-15大推力小涵道比矢量涡扇发动机、WS-20大推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等,都是我国下极大成本进行独立自主进行研发。
这也恰恰应证了,在常规航发的研制道路上,美俄是走在我国前列的。那么,要想实现“超越”,必须在新领域新技术方面,获得领先地位。而这,恰恰就是大喵要说的第二项机遇。
近些年来,超燃冲压发动机这个类目逐渐开始在军事圈里频频出现,其特点也让观察人士评论称,其是第六代战机以及高超音速发动机的绝佳选择。需要指出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与传统发动机有着相当区别,因其不需要携带氧化剂,可在高速飞行中获氧,发动机自身的重量降低,进而产生更大推力,航速也将因此提升。
论其特点,目前液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是各国研发的一个重点,据悉在理论试验中飞行速度可高达25马赫,由此可见其非比寻常。而我国从高超音速推进风洞建成,到世界上首台航空煤油超燃冲压发动机诞生,再到凌云二号临近空间平台超燃发动机的研发,这一步步光辉的脚印证明,中国在超燃冲压发动机领域已经是走在全球前列。特别是,我国王振国院士针对宽范围发动机研发,提出的全新独创的多凹腔方案,让我国在超燃发动机研发方面,定力和信心又坚定了,已经箭在弦上了。
大喵想说的是,在当下国际的背景下,我国完全有资金、人才队伍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只要把握住时代的发展机遇,中国航发变大变强,与美俄比肩甚至超越,这都是可以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