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宝妈群里,有人推送了一本德国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里面大概讲述的是:
一只小企鹅,它被妈妈的吼叫吓得“四分五裂”:
脑袋、肚子、翅膀、脚、尾巴,散落在世界各处,
它的内心里充满了恐惧与不安,想要逃离妈妈。
于是它跑啊跑,跑到了撒哈拉沙漠……
在做了父母后,你是否变得易怒了呢?面对一个让我们束手无策的淘气包,你是否有一种“孩子该打就要打、该骂就要骂、不吼不叫不痛快”的冲动?
但是,吼叫后自己痛快了,可是就像绘本的结尾:小企鹅在妈妈的帮助下,把丢掉的部分找回来并缝好了。但是伤害了孩子,就算再把伤口修补好,毕竟还会留下伤痕的!
为什么不提倡父母通过吼叫达到教育的目的?
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精神病学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对“父母言语攻击对孩子的伤害”研究了十余年,结果表明
:
经常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的人,脑结构会受到损伤
。
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会折射出父母原本的样子。
我在一篇写原生家庭的文章下看到两个留言很受触动:
@思木南:我的原生家庭是那种吵闹不堪的家庭,所以造就了我现在这种性格,虽然我内向安静,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每次孩子犯一点错,我就会大发雷霆,虽然自己知道这样不对,但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悠呦呢:
我家楼下到底住了什么样的一家人?现在小孩爸爸开始训他,总能听见为了作业训他,还带着脏字!可悲的一家人,教育不是靠吼叫唬住他!他家孩子已经会怼他了,而且也带着脏话。
其实,我的原生家庭也是充满了吼叫。父母易怒,我和弟弟稍微做错了事,一顿毒打或者臭骂劈头盖脸而来。有时什么也没做,莫名其妙就挨骂了在这种环境下,我也变得很易怒,而且情绪一旦上来,还会摔东西。
我每次都想克服自己不能发火,可惜都以失败而告终。有一次和父母吵架,我说:
“我以后绝对不会像你们这样,随便对孩子吼叫、发脾气的!”
我妈说:
“谁都是这么想的,我之前被你姥姥姥爷骂的时候,就这样想,现在不也是做不到。一代一代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总是不服气,迟早要吃亏。”
《儿童发育杂志》
曾
发表过一项研究结果,父母冲着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焦虑、压力
、
抑郁的程度
和
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加。
发小金枝的父母对她非常严厉,但是又缺乏耐心。只要金枝考的不好,或者做的事情不合父母的心意,父母的批评声、吵骂声就会劈头盖脸而来。记忆最深的一次就是,小学时我去她家写作业,她不知道月亮从哪边升起,但是因为怕说错了会挨骂,一直不敢回答。阿姨没有了耐心,又是吼她,又是打她后脑勺:
“太阳从哪边升起的,月亮就是从哪升起的?”
“说啊!哑巴了?”
“笨死你了”
“……”
后来阿姨彻底失控了,把金枝的书撕成两半,还把她的书包扔出去了……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金枝,总是要小心翼翼的。她总是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和很高的定位,比如成绩一定要第一、上了大学后就经济独立了,因为这样,父母很开心。
而且,多年的相处,我很明显感觉到,她很特别容易崩溃,一道题做不出来就会拽头发、扔笔;我也总是在她的手上看到各种微小的伤口。
可见,吼叫造成的许多危害是不可逆的,而且吼叫往往只是短期内有效果,却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记不起在哪看到的评论:
关于小时候家庭最多的记忆就是父母亲的争吵和打架,虽然近十年来父母很少再争吵,但26岁的我渴望有一个自己温暖的家庭,但同时又害怕有自己的家庭。
尝试“ABCDE”五步走,做零吼叫父母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的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书中写道:吼叫往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只是通过威胁或者恐吓阻止某些行为,只是表达了你的负面情绪。
其实,大多时候,吼叫只是情绪的宣泄方式之一。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要忍住不住吼叫了,不妨试试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提出的“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
1.自问(Ask)
问自己“为什么要发脾气?”
“这件事值不值得用发脾气来解决?”
“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方式解决呢?”
在这些自问的过程中,你的情绪也会慢慢平静下来。
2.呼吸(Breath)
生气时,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会释放化学信号(某些神经递质),然后这些信号通过神经系统刺激内分泌系统分泌某些种激素,比如肾上腺素。
每次我和孩子说话声音稍微大一点,他就会提醒我:
“妈妈,深呼吸。”
3.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
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努力平静自己,当然不要过于压制自己的情绪,否则会得到“火山爆发”的结果。
Tips:也可以自己独处一会儿,或者刷刷手机,看一下搞笑的视频来转移注意力。
4.确定孩子的需求(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明白孩子需要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表现出“叛逆”的行为,以及自己的方法是否真的适合教育孩子、孩子未来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等。
我们一门心思要给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这点家长要清楚,知道孩子的需求,是教育的先决条件。
5.同理心(Empathize)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象和感受被吼叫的心理。相信每个家长小时候也都有被误解、被吼叫经历,那时候的我们,多么的孤单和无助……
所以,吼叫孩子之前,尝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他的感受,去理解她的行为。
父母情绪稳定,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大量的调查表明,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更具幸福感以及安全感。
情绪化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比较敏感和“玻璃心”,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不足,喜欢逃避现实。更可怕的是,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会无意识的模仿自己的父母,用父母曾经对待他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育儿博主的视频:一位妈妈问她,孩子老是不听话怎么办?她回答说,吼一顿就好了,没有什么比吼叫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了。可是话锋一转,她又说,吼叫虽然管用,但也会让孩子有“
吼叫依赖症
”,即你不吼,我就不动、不做、不上进。
心理学上,有概念叫“南风效应”,是法国作家拉·封丹提出来的。说的是南风和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穿的衣服“脱掉”,结果北风凛冽让行人裹紧了大衣,而南风则徐徐吹动,人们觉得有些热了,纷纷脱掉了大衣。北风刺骨的寒冷,却没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上,我们在处理亲子关系时,也如同“南风效应”,相比大声的吼叫,放低音量、好好沟通,甚至给惶恐不安的孩子一个拥抱,或许就会阻止一场家庭纷争,孩子也因此越来越出色。要知道,
感人心者,可先乎情。
妈妈来叨叨:
有理不在声高,就像
苏霍姆林斯基说
的那样,
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
你会对孩子发脾气吗?试试上面的五步骤吧!或许,你会看到另外一个你和一个更好的孩子!
一位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俩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带给您一点帮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斯坦福教授:家长表扬孩子的方式,影响其思维高度,夸也是门学问
随意鼓掌会削弱宝宝的“内在动机”,用对掌声,这几点很关键
李玫瑾教授:养男孩“三舍得”,家长放开手,他才能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