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通江大道——裕溪河水诉春秋

2020-02-12     最忆是巢州

作者:杨庆木


裕溪河是巢湖重要的出水通道,也是合肥市实施“通江达海”大交通战略的黄金航道。裕溪河现起自巢湖闸之湖口(建设巢湖闸前则源于巢城西坝口),在银屏镇钓鱼台旁的锥子山(即东龟山)麓出巢湖市境;经含山县东关后,河水一路向东在裕溪口注入长江。裕溪河流经巢湖市区域内的河道有30多华里长,这一段河道被沿岸人民爱称为“大天河”,她的两岸河网地区是巢城东郊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



时光飞逝,川流不息的裕溪河水诉说着巢湖东湖区历代以来围垦造田及其后两岸圩区开发治理的沧桑变迁,映衬了裕溪河畔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记录了两岸人民争取翻身解放的血与火斗争历程,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艰难曲折的前进脚步,展示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欣欣向荣的建设发展新面貌。



(一)


古时巢湖湖面广阔,其出水口位于现巢湖市银屏镇钓鱼台的东龟山与含山东关及无为的三县市交界处。今巢湖闸湖口以下至含山东关之间裕溪河两岸的广大圩区,当时还是浩渺的巢湖东湖区;东汉末年,这里曾是魏吴相争时水师对阵的古战场。只是随着人类活动和泥沙淤积,这里先是变成沼泽荒滩,其后由历代不断围滩垦殖和屯村造田,原先湖区就逐渐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圩口。至北宋时期,现巢城东郊的广大河网地区已是水乡人生生不息的家园,裕溪河随之成为巢湖东端的入江河道。


从前,巢湖市境内裕溪河两岸圩口众多:北岸有浒城圩、落城圩、沈家圩及相邻含山的都胜圩和张公圩等,南岸有官圩、三胜圩、张小圩、高小圩、魏家圩和黄周圩等。那时的圩口较小、圩堤单薄,每逢夏季汛期遇较大洪水,则会发生决堤破圩。特大洪水破圩后,两岸一片汪洋泽国,人民饱受洪灾水患、苦不堪言。于是,联圩并岸成为人们防御洪水灾害的重要措施。1958年冬季,北岸的亚父公社组织社员冬修,将落城圩与沈家圩相联成落沈大联圩;1962年后,南岸的岱山、秀芙和钓鱼三个公社也发动群众建成了岱山联圩和黄周联圩。


巢湖市境内的裕溪河两岸广大圩区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家禽、水产品重要产地。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圩区的安全渡汛极其重视,每年都要组织冬修圩堤;而当汛期来临,县里就在亚父乡落城圩下份村设立裕溪河防汛指挥所,调运防汛器材、组织防汛力量,直接指挥两岸的防汛工作,以确保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值得提出的是:1971年冬季,由原巢湖地区组织对巢湖市境内的裕溪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疏河改堤的整治,是历年河道整治中工程量最大、效果最为明显的一项工程。这次整治跨时两年,投入劳力达5万多人,共完成土石方计1010万立方米;当时在抱书桥到钓鱼台约30华里长的河道两旁摆开水利兴修战场,工程项目包括七里段退建、怀书庙退建、下份村切堤、刘墩切摊、南埂切摊、中份村龙圹填充和黄周圩李家湾切堤退建及从刘家湾穿圩开挖新河等。工程完工后,达到河道增宽、堤埂加固、水路缩短、泄洪量增大等要求。这项工程在裕溪河治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进入新时期后,巢湖市巢城区领导按新的防洪标准,组织力量花三年时间对落沈大联圩进行“强筋壮骨”的修整,使之能抵御12.5米高程的洪水;而南岸两个联圩的堤防也经过连年冬修得到加固。这样,在1991年和1998年两次夏季较大洪水时,裕溪河两岸圩区均平安渡汛,农业生产也获得丰收。前几年,巢湖市对裕溪河两岸的新一轮治理又陆续展开,这次总投资达1.3亿元的诸多治理工程为:堤防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堤顶防汛道路工程及穿堤建筑物(涵闸和排灌站)等。工程实施后,裕溪河道防洪标准提档升级为:沿岸岱山联圩、黄周联圩达20年一遇,落沈联圩可达50年一遇。


裕溪河在合肥地区“通江达海”的合裕航道中占咽喉地位。建国以来,国家对裕溪河道及航道建设也十分重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中期分别建设了巢湖闸和裕溪闸两大水利骨干枢纽工程,使之对全流域发挥了防汛、排涝、灌溉和航运方面的综合效益。前几年,安徽省政府及原地级巢湖市又投资对两处的水闸和船闸进行改建、扩建,使之防汛排涝能力大增,通航能力也成倍增加。现在,裕溪河中6000吨级大型船舶已能常年行驶,内河航道中的大型船队穿梭来往,合裕航线上的黄金水道正发挥着巨大的运输效益,对于促进合肥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巢湖市境内裕溪河两岸的山水,既孕育了中华古老的文明,也蕴含着深邃而厚重的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南岸银屏镇岱山脚下的银山村,考古发掘了约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化石和活动遗址,定名为“银山智人遗址”,后申报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北岸城郊的放王岗,则因商汤放桀与南巢、桀死后葬于此而得名;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掘多座汉代封土堆古墓时,出土有大量珍稀文物。这些文物现陈列在“放王岗汉墓博物馆”,以展示巢湖地域辉煌历史和古代文化精华。落城圩北面的旗、鼓二山系历史名山,不仅由于此山是西楚项王谋士、被尊称为亚夫范增的故里(旗山,也称亚父山),也因“旗鼓相当”这一著名成语传留后世而扬名。值得现在人们凭吊怀古的还有下游钓鱼台附近的东龟山(历史上称为濡须山)。三国时期,这里是湖口“东关”,魏吴曾在这一带长期交战,出现过鼓响号鸣、旌旗飞扬,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鏖战场景。如今,虽已烟消灰尽,但踏访关口、登山远眺,仍可体会到“雄关依旧在,濡须水长流。历史著底色,烟波成文章。”的壮美意境。


出巢城东山头,如乘小船沿裕溪河顺流而下,就会观赏到两岸景色秀丽的自然风光,展现在面前的犹如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画卷,令人流连忘返。且不说历史上留下“抱书桥与怀书庙”的典故文章让人难以忘怀,也不谈列为“古巢十景”之“岱岫晴云”、“芙蓉叠翠”与“浮丘钓台”至今仍吐露芬芳使人陶醉其中;就是寻常可见的沿河圩区里稻花飘香、渔歌阵阵、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的场景,也会使人有神往迷恋之感。如站在河边的圩堤上,早观笼罩在晨曦薄雾中锥子山上宝塔旁的东升旭日,晚眺西连巢湖波接云天的水鸟与彩霞,更会令人心旷神怡。身临其境,不由得你会大赞一声:美哉,裕溪河!



值得沿河圩乡人留恋的是,裕溪河畔在上个世纪所展现的特有水乡风光是那么清新和恬淡,会勾起人们对故土和乡情的忆念。


镜头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裕溪河里南来北往的大多是小木船。遇顺风时扯起帆蓬轻舟疾驶,船工在船尾掌舵哼起小调,看上去一派悠然自如神情,真令人羡慕;而在逆流、逆风时行船,则全凭人力在岸上背纤拉行,船工们弯腰如弓、用力向前一步一步艰难行走,又会使人感到心酸与怜悯。那时河水常流、草清水净、鱼多虾肥,渔民常在河里捕鱼捞虾:或一人独坐小腰子盆中张网下钓捕杂鱼,两手握把轻松划水,显得十分自在;或八九张鱼网盆集体行动,盆头小青年用劲划水,盆尾老渔翁巧手撒开渔网落下水中、溅起阵阵水花。收网捉鱼时鱼跳人乐,一片欢声笑语,渔家欢乐喜形于色。


镜头之二:在以后的六七十年代里,农村社、队运肥和运粮的水泥船在河中穿梭来往于乡村和县城之间,有时十几条船集体行驶,青年社员划船你追我赶真是生龙活虎、神采飞扬,而企盼丰收的歌声则伴随着划桨水声久久飘荡。更令人振奋的是每当端午、夏至节气时,沿河农民组织划龙船庆贺,从抱书桥到钓鱼台的长河中,有时竟有十几条龙船激烈角逐。河两岸圩堤上站满了观看群众,他们放鞭炮、迎宾船,喜笑颜开;而小孩子们则在圩堤上奔跑,跟着赛船助威吆喝,更是热闹非凡。


镜头之三:在七八十年代农村新发展时期,圩区农民掀起购买机帆船参与水上运输热潮。沿河村庄的运货大船串湖跑江做生意,还有十几条客船往返于巢城,河水中“船来船往”、航运一片繁忙。早上有大批农民携带农副产品从各地乘船进城,下午他们则带着买回的农资及生活用品返回家乡。河中机帆船隆隆马达声不绝于耳,东坝口码头上人们手提肩挑货物上下客船络绎不断、你呼我喊熙熙攘攘,洋溢着水乡农民新生活的热闹气氛。现在,由于两岸陆上交通的通畅,沿河农村那种繁忙的水路运输场景已很难再现了,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倒让人有些惆怅和怀念了。



(三)


裕溪河水流千古,尽观历朝烽与火。汉代以后,陆骑水军的征战硝烟逐渐消失,于是:围滩造田、湖口渐缩,筑堤成圩、繁衍生息,河道水流、舟楫行走。元末,巢县水军将领俞廷玉、俞道海父子在巢湖训练的水师劲旅就是沿裕溪河水路进发到裕溪口,并在长江大败元军;从而被朱元璋倚重,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将领和有功之臣。太平天国著名将领陈玉成与清军的“三河大战”及民国时期打北伐战争时,裕溪河也是作战双方军队漕运粮草的重要水路通道。因此,“长毛打仗”及“南北军交战”曾是历史留给两岸后世的古老话题。


在现代史上,裕溪河畔更是浓墨重彩绘制了革命斗争的壮丽画卷。1938年春夏之交,日军侵略中国后大举进犯皖中,合肥、巢县等地相继沦陷。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犯下了滔天罪行,巢湖大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年5月初的一天,日军小股部队沿落城圩侵扰时,在南埂遭遇川军杨森一部还击后伤亡数人。于是,日寇淫威大发,增兵进行报复:到杨小村借口搜查“马胡子”,竟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大开杀戒,当场用步枪击、军刀杀等手段一次杀死该村7名群众。鲜血染红了河水,苍天也为之动怒!为了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东进抗日的新四军决定在裕溪河边寻机打击敌人。5月11日夜,新四军四支队九团团政委高志荣带领精干的小分队秘密潜入南岸岱山三胜圩的蒋家河口;于5月12日早上,向从巢城沿河下乡扫荡的两艘日寇汽艇发动袭击,共毙敌20多人,缴获长短枪9支和一些其他军用物资,取得了重大胜利。蒋家河口战斗意义重大,揭开了新四军江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和决心,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也发电祝贺,表示嘉奖。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裕溪河畔的人民也积极参与打击日寇的各种斗争。当时,河南岸是巢南银屏山根据地的边缘地带,新四军派部队与地方游击队一道经常在此活动,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努力扩大抗日的影响。而河北岸是敌占区,为强化治安,日伪在淮南铁路的四桥、五桥和沿河落城圩南埂下份村都修筑了碉堡,利用下份村碉堡扼守南岸北口河与大王庙两处交通要道,阻断巢南根据地与北岸陶厂至福山一带和含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为了建立沟通这两个根据地之间的交通联系,巢县地下党组织派人到落城圩南埂一带活动。他们了解到日本鬼子在杨小村屠杀群众的血案,就通过联系与启发引导,发展了该村杨恒清(其父被害)、杨坤山、李德成、杨恒志(其母及二哥俩人被害)等人参加地下交通工作,并吸收他们为地下党员。其后,正式成立杨小村党支部。杨小村地下党支部成员多次在夜间避开下份村敌人碉堡的岗哨,在南岸大王庙与北岸清溪河口之间做好交通员的渡河接送工作,或直接传送来往情报,完成了地下党组织交给的交通联络任务,为抗日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裕溪河两岸人民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淮海战役后,我解放大军于1949年初就全部解放了皖中地区,并在长江北岸备战训练,准备发动彻底摧毁蒋家王朝的渡江战役。此时,裕溪河两岸人民筹集粮草物资,踊跃做好支前工作;很多水乡群众捐献木船、争当水手,积极投入到渡江战役的训练中。其中,最著名的有钓鱼乡黄周圩东张村的船民张孝华,他作为渡江支前突击中队长带着自家7吨木船,与儿子张友香一道参加渡江战斗。4月20日夜,他们父子俩和三野27军80师240团大部队一道从无为泥汊出发,向江南进发。他巧掌船舵,儿子拼命划桨,巧妙避开江中敌船,于夜22时25分安全地将全船26名指战员最先运送过江参加战斗,为渡江战役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前线部队首长授予“渡江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时,南京军区派人将他在渡江中运送部队的木船专程送到北京中央军事博物馆参展,并进行长期陈列。1964年9月,张孝华父子还荣幸地被选送进京参加国庆观礼。现在,安徽省合肥市的渡江战役纪念馆也对张孝华“渡江第一船”的光荣事迹作专门介绍和褒扬。



(四)


裕溪河两岸风景如画,万物生生不息,静静流淌的河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社会前进的脚步。


解放初期,社会还不太安宁,落城圩区各行政村经常组织民兵去淮南铁路进行护路护桥;遇到重大节日,民兵们身背带红绸子的大刀在四桥、五桥的碉堡边站岗放哨。1953年冬,“毛人水怪”恐怖谣言在巢县农村传播,闹得各地人心惶惶。为安定社会人心,圩区各地组织民兵每晚沿圩堤巡查,以保一方平安。


1956年开展农业合作化,沿河各地群众怀着喜悦的心情,动脑筋为他们自己的农业社起个好社名。当时,城郊有官圩、岗岭,河北岸亚父乡有书桥、七里、亚光、勇进、前进和旗麓等;河南岸的岱山、黄周等乡有三胜、双喜、沿河、先锋、箕山、长丰、爱国、民主和钓鱼等农业社。这些百花齐放的好社名,体现了当地农民企盼过上好日子的愿望。


在六十年代那个火红的日子里,电力下乡给农民新生活送去希望,亚父公社率先进行农业电气化试点,电犁电耙等新农具使用,为农村增添了光和彩。更使人感到欢乐的是,沿河两岸农村文艺体育活动非常活跃地开展起来,丰富了社员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很多村庄在晒场上因陋就简地建起了篮球场,各村青年篮球队员背起篮球在两岸互访,开展友谊赛,为圩乡增添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群众性文艺活动也开展得非常火热:犁田耙地时庐剧小调勾人情怀,栽秧田里阵阵秧歌声清脆悦耳。春节期间民间灯会歌舞巡回各村,水乡独有的河蚌灯、鲤鱼灯、跑旱船、踩高跷等逗人乐趣;公社每年一度的文艺汇演更是异彩纷呈,为农民选手登台表演提供了舞台。岁月虽已流逝,但很多场景还深深印刻在人们脑海中,使人忆之有味、念之情深。


到了七十年代时,圩区的多种经营开始兴起,在千方百计争取粮食高产丰收同时,集体副业有了大发展,家禽养殖形成规模,养鱼、栽菱藕、荸荠等水产业有所扩大,特别是对过去只是烧锅料的稻草进行深加工,农户摇草绳、编草袋形成产业。农民收入增加了,过去村庄的土墙草屋不见了,沿河两岸全部都变成红砖墙、青瓦房,圩区已是旧貌换新颜。


其后,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圩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大了。沿河两岸农村里,有的农户开展粮食加工、家禽加工,有些农户购机帆船跑水路运输、远销大宗砂石料,有些农户组织建筑队,有的农户到外打工、承包种田养鱼等。在国家的支持下,电话线架到了农村,圩区修起了公路,各式车辆跑起来,大大方便了圩区的陆路交通。而且,圩堤上盖起了楼房,两三层的小洋楼栉次鳞比,特别耀眼。过去,农民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社会主义新生活,在圩区也变为现实。进入新世纪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圩区兴起,两岸圩区正呈现出新的气象。



(五)


在实施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型战略中,裕溪河两岸更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正描绘着新的发展蓝图。根据城市规划,巢湖市先把城东浒城圩扩进市区,再将安城圩原居巢工业园向东推进到整个落城圩;并经省政府批准,在此建设居巢经济开发区。经过最近几年的筑巢引凤与投资开发,城东裕溪河北岸的居巢经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巢湖新港在抱书桥下七里段建成后已在吞吐货物,成为合裕航道中最大的内河港口;拥有粮食、油脂和饲料各30万吨加工能力的中粮集团产业园已初步建成投产;以后,又有省内内外多家公司签约、各投资多个大型项目入驻园区;并且,开发区所在地落沈联圩的城防工程和南岸银屏镇圩区大堤也作为裕溪河治理的重大项目正在建设中。


现在,按城市规划,亚父路己向南延伸、跨裕溪河再建一座大桥,使城区新增一条跨河道路、形成外环路后与城南联成一体。此外,巢湖至庐江的新S316一级公路改道从长江东路旗山东麓进入落沈圩后,在亚父街道中份村跨裕溪河又建一座大型公路桥到银屏镇沿河村后向南进入银屏工业园,使得巢湖市区外环的南北交通更为便捷。更使裕溪河添彩的是,京福高速铁路和北沿江高速公路都从巢湖市过境,在银屏镇钓鱼台附近横卧在裕溪河上,真是无比壮观。现在,巢湖闸水利枢纽与千古濡须口旁两条钢铁巨龙将成为裕溪河在巢湖市境内首尾相应的两道亮丽风景线。



在裕溪河北岸大发展的同时,河南岸银屏镇白牡山下与跃进圩之间,海昌水泥公司已建成投产,并在此形成大型水泥生产基地。该公司还由厂区经魏家圩建成一条水泥运输管道,并在河边建成一座大型货物运输码头。眼前可以看到,雄伟的生产厂房高高耸立在扁担山下、夜晚一片灯火辉煌,数千米长的巨型运输管道从山旁蜿蜒伸向河边,河岸码头上近十台大型龙门吊不停地升降装卸货物,不时有十几条大型运输驳船集结在码头上。现在,裕溪河畔正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工业生产运输景象,这正是巢湖市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生动写照。


巢湖市大发展使裕溪河两岸出现了大变化与新面貌,真可谓:裕溪河水诉春秋,历经旧颜览新篇!


最忆是巢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74APHAB3uTiws8KCZm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