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松南乡大黄管理区村民廖顺桂夫妻同办“绿色企业”,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1986年冬,以打鱼为生的廖顺桂,被农村耕山种果的热潮所激励,他收起鱼网,与妻子来到离村近1公里的昂天湖山坡上,种上了100多株沙田柚果树,并放养了1口鱼塘,还在果树边盖起几间瓦房,一家4口搬到那里,在荒坡上兴办起属于他们的“绿色企业”。
为柚子代言
路,总是坎坷不平的。在那创业的日子里,廖顺桂与妻子一起,不论是寒风凛凛,还是赤日炎炎,夫妇俩总是起早贪黑地干。1988年沙田柚第一个挂果年头,却使廖顺桂感到心灰意冷:100多株沙田柚才结了106个柚果,而且又劣又小。妻子曾志仲心里感到阵阵疼痛。她知道丈夫心中更为苦恼,她便用妻子的温柔,安慰丈夫,并设法安排好两个小孩的学习和生活,以减轻丈夫的思想负担。她还开导丈夫总结教训,请教有技术的人。在妻子的体贴帮助下,廖顺桂逐步去掉事业上暂时失败带来的烦恼,振作精神,到附近去拜师学艺,钻研柚树管理技术。之后,他又加入了沙田柚管理技术协会,逐步掌握了沙田柚环扎、疏花、疏果、人工授粉等管理技术。
金柚获丰收
果树生长需要大量肥料,廖顺桂缺少资金,怎么办?夫妻俩二话没说,挑起粪筐,硬是从鱼塘里用肩挑起了几千担塘泥作基肥,在疏花授粉时期,他们起早贪黑的干。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廖顺桂夫妻办的果园,100多株沙田柚结果7000多只,收入 1.4万多元,再加上香蕉、三华李、鱼塘等,全家收入超过2万元,成了当地耕山种果致富的典型和90年代首批跨入万元户的农民。
沤制花生麸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