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泪痕地”今朝聚宝盆

2019-08-03     梅州石扇金柚

在梅县山区,被人们称为“泪痕地”的大片大片人造小平原,如今已成为鱼畜两旺,瓜果飘香的聚宝盆了。

人们还记得,70年代,兴师动众,爆破人挖,几度春秋,开出了1500 亩人造小平原。人们曾寄希望于这里的土地能为农民献宝,以求改善生活环境。然而,希望落空,仅后塘经营500亩人造小平原的百名职工,几年时间就欠下20万元的债务。为此,当时人们戏称这些人造小平原称为“泪痕地”。这三个“泪痕地”分别位于雁洋镇瓜坪顶,扶大乡后塘和石扇镇文章祠。

党的改革春风,给梅县山里人民带来了活力。雁洋镇年近花甲的老农叶喜腾,看中了瓜坪项这片土地,率先承包了百亩小平原,种柑橘、种柚子,种香蕉,养鸡、养鱼又养猪,开始了他利用山地,综合开发的绿色事业。从1987年到现在他已在这块泪痕地上,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成片的柚园

1985年,原来管理后塘人造平原的扶大农坛,投资8万元,买来打井机,铺设管道,在改善生产条件以后,采取招标方式,吸收10户有资金、有技术的种养能手,与17位职工一起,分别承包经营,他们将500亩土地,全部种上沙田柚、柑橙和各种杂果。大部分果树挂果当年,有 5个承包户成了万元户,而且还还清了20万元的债务。承包100亩土地的梁海生,利用50亩土地种果,50亩挖塘养鱼,通过种果养鱼成功跨入万元户。

石扇镇文章祠,原有340亩人造小平原。1985年,当地农民郑维胜、邓俊辉、陈英模等承包经营后,以种植沙田柚为主,把这片土地开发利用起来。随后,在文章祠承包小平原面积达78亩的郑维胜,仅沙田柚就收获10万公斤,纯收入达20多万元。在这些承包户的带动下,文章祠周围1000多亩山坡地,也被附近农民开发过来,成了石扇镇第一个千亩连片柚园,同时,在90年代初就涌现出9户单纯靠沙田柚收入超万元的专业户。

采摘沙田柚

分享90年代种柚先驱的故事,激励后代人将这一优良传统继续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脚踏实地做好梅州金柚的品质,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N23Tm0BJleJMoPMgx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