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冬,郑维胜开始酝酿承包文章祠那块近60亩、连草都懒得长的不毛之地种植沙田柚,当时很多人都劝他放弃,不要瞎折腾,很多有经验的柚农也认为这种瘦弱贫瘠的土地根本无法种植沙田柚,正当他一筹莫展犹豫不决的时候,是当时的镇党委领导、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和管理区党支部为他撑腰,使他下足决心,用赡家侨汇作初期投资,种下沙田柚800株。果树种下后,郑维胜带领家人每天忙碌在果园里,从广州运来鸡粪,从梅城拉来垃圾,通过几年的努力,硬是把全部土地翻了个底朝天,全部换上客土,施下有机质肥料,使沙田柚早结丰产,然而,1989年本该多挂果的柚园却结果甚少, 这时,他的信心动摇了、家里人的指责让它陷入低谷,因为3年多来已投放20多万元资金在柚园里。
正在他一筹莫展之时,县、镇和管理区的领导站出来鼓励他,并派技术人员到他的果园与他一起分析结果少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采用断根、环扎、疏花序、疏花蕾和进行人工授粉等科学管理技术,终于使柚园在1990年夺得高产丰产,收入20多万元,一年就收回了前3年全部投资,之后几年,柚园结果多,株产高,一年就收入几十万元。 由于他的柚园大部分是施用有机质肥料,柚果品质好,被选中代表梅州前往北京参展,最终获得金奖,之后他的柚果一战成名,不仅销往北京、广州、深圳等地,还供外贸出口。最让郑维胜难以忘怀的是90年代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在省、市、县的负责同志陪同下,来到他的果园,详细的询问果园生产情况,郑维胜一一回笞,当说到是党的富民好政策才有他的今天时,乔石亲切地说:“有党的富民好政策,还要靠你们的辛勤劳动”
学习前人成功的方法,发扬前人的功绩,结合时代的发展走出自己的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忘前人的教诲,努力做好金柚品质,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是我们这一辈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