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双子杀手》上映的第五天,累计票房1.66亿(根据猫眼数据)。
延续上一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4K/3D/120帧”,并用特效制作年轻版威尔·史密斯,65岁的李安在电影创作上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保守懈怠,反而用新作《双子杀手》再次展现他在探索电影技术上的敢为人先。
“李安的一小步,电影的一大步。”这是《双子杀手》在国内上映时,不少电影人给出的评价。例如导演兼制片人张小北就是全程在“哇哦”的惊叹表情中看完了该片。对于李安这次的技术突破,观众和影评人都肯定影片带来了非凡的观影体验。有影迷表示:“影片沉浸感非常强,特别是打斗镜头,让人觉得如同是在旁观。4K下的特写镜头也更能让人感受到氛围和情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毫无疑问,单从从画面的技术上讲,《双子杀手》赢得了一片赞誉,特别是对侧重技术的影迷来讲,顶配版简直是一次视听盛宴。从影响力上来讲,《双子杀手》也远远超越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全球只有5家影院能最高规格放映,国内也只有两家。而三年后,全国已经约有60家影院支持3D/2K/120格式,约30家影院支持3D/4K/120顶配格式。
这部影片,通过Cinity系统,让更多人领略了三年中电影技术的进步。不光是Cinity,CGS中国巨幕、杜比影院、IMAX等高规格影厅基本都能支持60帧放映,这种现象是空前的。可以说,继《阿凡达》之后,没有哪部电影能够像《双子杀手》一样获得人们对技术和效果的广泛关注。《双子杀手》也让普通人对高技术格式有了切身感受。
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疑是电影赖以生存的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中不足的放映故障
从技术角度看,李安的尝试可以代表未来全球范围内电影技术进步的方向。然“好事多磨”,除了关注影片的高技术,这几天大家讨论最广泛的便是《双子杀手》高帧率放映时,个别影院出现了一些“状况”。例如:
南昌某影城杜比影院在首映场在放映3D/2K/120帧《双子杀手》时,出现诸如跳帧、掉帧,3D变2D的现象。
扬州某杜比影院在放映时出现了音频卡顿现象;南昌某些影院120帧放映时,银幕上方缺了一块;南京江北某影院3D/60帧格式放映出现故障,最终改成2D/24帧……
更有甚者,有网友爆料昆明某影城Cinity系统在放映3D/2K/120时,重试了12遍都没有成功,最终改映《中国机长》。
在艾维电影互动群里,也有不少影院人士放映,高帧率放映出现了故障:
故障背后的问题,值得改进
放映事故本身或许没有再提的意义,因为以上只能说是个别现象,绝大部分高格式放映带给观众的也都是正面效果。但分析一下其背后存在的问题,或许对新技术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记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新技术的推广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从技术本身、宣传、设备部署、安装调试、质量把控等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就“双子杀手”高规格影片的影院落地项目来讲,启动工作还是晚了。拿Cinity技术来说,早在今年三月底的CinemaCon就进行了技术发布,也明确宣布其放映的第一部高技术规则电影是《双子杀手》,理论上应该是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的,但实际上有许多CInity厅都是在最后的两三个月里铺设的,准备工作不是很充分。此外,不少具备60帧放映能力的影城自身也没有做足准备。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大部分影城具备放映60帧影片的能力,但事先未设置放映通道,导致能放60帧而放不了。”某业内人士向艾维电影记者透露:“发行方在开映前没少强调遮幅的事情,但还是有很多影城影片都上映了还在考虑到底放遮幅还是宽幅的问题。”
有知情人士表示,测试片大半个月前就已经放出了,完全可以模拟实际环境放映,但还是有不少重点影城,在上映前一天在通宵调试,重点影城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普通影城了。而片方考虑也很不周全,有影院人士表示:“虽然《双子杀手》的数字拷贝版本多达十几个,但3D/60帧备份只有2D/24帧版,导致有些影院在60帧放映出问题时,只能改放2D,而不是3D。”
可见,一项新技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好服务,才能确保质量。
其次,针对一种新技术,应该是要严控技术指标的。
据艾维电影所了解的情况,杜比影院放的是2K+120帧版的《双子杀手》,但有影迷表示,个别影院杜比影院的亮度不够,效果并不好。杜比影院是当前被称为最高端的影院技术标准,其最大的亮点是“杜比视界”,其中HDR也是引以为傲的,但HDR的基础是亮度,没有亮度就谈不上HDR。再比如Cinity系统,从其公布的性能上来讲,是可以完美匹配4K/3D/120帧格式的,但据某些影院投资者反应:“很多影城都是紧急改造的,并没有经过那么严格的专门设计。”
虽然最终影响放映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原因往往在于厂商对技术指标的把控是否严格,设备安装完成了后应该有监管和调整的过程,使设备指标始终保持在标准之内。
再次,从这次的放映故障来看,影院的技术力量是比较薄弱的。
就我们所了解到的各地影院出现放映状况的情况来讲,大多是由于影城自身技术力量不足而造成。从放映设备上来讲,第三代放映机包括服务器都是能够适应4K/60帧内容放映的,问题在于平时大都数影片都是2K/24帧放映,设备的很多功能都是被“闲置”的,等到真正要用了,又临时抱佛脚,忙中出错。
此外,在这么多指标里,只有亮度指标是跟影院的日常维护密切相关的,比如防止灰尘的污染,光源亮度的调整等,但随着放映员被边缘化,一般的影城已经没有人去做这方面的事情。
可见,“减人增效”这个词有点被过度解读的意味,甚至“减人”减到连基本的东西都已经抛弃的地步。电影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和综合性的技术,若是没有一定的技术来保证放映,也许短期内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或者当高技术版本出现时,问题就会集中反映出来。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双子杀手》是对未来电影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影片,虽然上映过程中有一些“美中不足”的遗憾,但不可否认它是一部在探索和助力电影艺术进步的电影。
而唯有将新技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对待,才会少走弯路,少留遗憾,让人们从“好奇”过渡到“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