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是一个向身体学习的机会

2019-12-18   羊爸爸育儿


上一次给小雅艾灸,灸的是八髎。用的是悬灸,距离上让她感觉到不烫,温热感非常轻,这个时候她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在八髎,这样的艾灸是会发生互感的。而我是用眼睛盯着那个穴位,按照打坐的方式凝神专注,这样就很容易感受到她的身体。

当时她感到小腹不舒服,灸了之后她说子宫和会阴有感觉,那次灸后月经来了,想来之前的不舒服是堵住了。

大约灸了十分钟后,八髎开始有一股气推动艾条,这是非常细微的感受,如果你用机器艾灸或者盒子,是办不到的。于是我就放松,让这个气带着我的手移动,我想看看她的身体的需要。

她的气把我的手往耻骨方向带动,缓慢的移动,到了耻骨后,继续往外推,推到身体的外延。我换了命门继续灸,气感把我的手带动到左侧一直带出身体的边界,又试了一次,朝右带动,带出身体的边界。

我明白了她身体的意思,是说,“可以了,不需要更多了,再多就过了。”

这并不是我和她二人如何如何有能力,这也完全不神秘,只要按照这个方式去尝试,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对方的气,感受到对方的身体的内在的一种运动。

生病是一个向身体学习的机会

我们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可以略微感受到他们的身体语言。一个嘴上说着高深道理的人,如果他的脖子是缩着的,眼睛是飘的,脚是惦着踩在地板上,或者是不断的扭动屁股,这样的时候,我们会很自然的忽略他所说的道理,因为我们其实知道他的心并不在这里。这个时候他的气就浮着,他的呼吸是从胸腔上去的,而且,很短,或者不规律。

但是,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在做什么。

我们和身体完全在一起的机会越来越少,当我们的心驰骋在遥远的地方的时候,人们似乎就只剩下三件事有机会完全让心和身体在一起,一个就是亲密,一个是吃,而且还必须是很好吃的平常不经常吃的,还有一个就是病。

当我们开始爱上一个人,我们会期待着他把手放在我们的肩膀上,把脸靠近我们,当四目相对时,我们期待着他的唇贴上来,即便他还没有这么做,我们的唇部已经开始微微颤动,这个时刻哪怕是轻的像羽毛一样的吻,我们对这种身体的感受都非常敏锐和清晰,那个时刻心和身体完全在一起。

我们吃好吃的东西的时候,比如什么牛排,麻辣小龙虾,酸辣粉,你看我们的神情,是很专注的,是真的人和这个食物在一起,和自己的身体在一起的,这个时候身体很自然的分泌津液,也就是口水帮助消化这个食物。那个时刻心与身在一起。

连看我们吃的人身体都会有气的运动,他吞口水的动作,他感觉到的饿的感觉都是气的运动完成的。他的心与身也在一起。

但是因为文化和规则的原因,我们经常会避开亲密的话题,又由于吃这件事会让我们被套上“不节制”的一个标签,所以我们克制又渴望着这两件事。

虽然这是很复杂的动力,但是身体是很直白的,它几乎没有面具,想吃的时候就是会流口水 ,想去亲吻和拥抱的时候,就是会有一种强大动力让自己去做,拦不住的那种动力就是心带动身体去做的。

生病是一个向身体学习的机会

我并不是说,我们必须要完成身体的指令。而是我们必须知道身体需要我们知道,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又为何需要如此?而大多数超出正常的需要都是因为我们的心跑的太远,身体想要用这些方法把它拉回来。比如吃自己消化不下的食物,吃了积食还想吃,比如有不正常的伴侣关系。

中医讲形与神俱是健康的根本。意思就是一个人身心常常在一起,心不驰骋,这个人就健康,就有正气。你看我们吃麻辣烫的时候多么满足,我们和爱人亲密之后睡的多么踏实?这些都是神与形俱带来的饱足感。

如果亲密关系也不好,也没有什么食欲,然后就身体还有一个方式,那就是生病,就是让我们痛,让我们的身体感受变得更加清晰。

大多时候,只有人的身体部位感到疼痛和病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清楚身体的那个部位,比如说关节内侧,我们平时知道关节内侧是什么样的吗?我们刷朋友圈的时候会知道关节内侧的感受吗?是热的还是凉的?是松的还是紧的?我们常常不知道。

但如果有一天这个地方生病了,非常疼痛,我们就总是会注意到它。如果我们鼻塞厉害就总是会注意到鼻子。身体在试图引起我们的注意,意思是,别忙活了,回来吧。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忽略它,要仔细的感受,把心拉回来,这个病就很容易治疗,病就会走。

如果生病了以后我们还是不注意,那么这个病就很难好,怎么治疗都好像都不行,总是反复。所以很多好中医会治心,先解决你的忧虑,病就水到渠成。

所以要经常知道心在哪里,这样我们就不要通过生病和痛苦来让身心团聚。

学中医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让身心团聚的道路。我们研究身体的气,血的动态和状态,有很多中医会一些心理治疗,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身心重聚。你在思考身体的时候,你的心自然在身体里。

生病是一个向身体学习的机会

又比如我们一开始学中医很强调生病忌口的问题。其实正常的身心是知道需要吃什么不需要吃什么的,是有本能的,不需要特别强调的。但是问题是我们更多人,包括孩子们,都是按照书本上吃,按照某某标准去吃,而且完全忽略自己想不想吃,吃了舒服不舒服。

也就是说一个不管吃了舒服不舒服还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吃东西的人,这个人的身心肯定是分离的。那他就需要外在的某种规则制约。

强调忌口的原理是减少身体的负担,减少食物会给人身体带来的压力和堵塞,还有一个重点是:你知道要忌口的时候,你会想着,哎呀我要好好享受这顿饭,或者你会想,这些食物适合我吗?我吃下去会不会难受?这个时候你会对身体会有密切的觉察。

即便你在偷吃,你也会想,我只吃一点点,然后你全然的享受偷吃的那个当下,而且你也会在不舒服的第一时间知道,知道的时候,你或者身体就会做出措施,这个难受也会很快过去。这个就是形与神俱。

以前老一辈的人总是让家人“注意身体”,注意身体的意思就是真的去注意到,留意到身体的每个感受和变化。你注意到了,形神一体,就可以避免生病。

还有为什么我们学中医要让朋友们自己观察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包括做孩子的观察,每天看看大便,闻一闻口气,摸一摸手心有没有汗,脸色如何?睡眠如何?有什么梦境?情绪上是紧张还是松弛?尿是短的还是长的?有没有力气?因为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大便。问起来都回答正常,什么叫正常呢?什么颜色,多长?什么气味?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一天的状态,有人说,你看你这么紧张干嘛,他会回答我哪里紧张了?但身体上他可能把腿并拢的很紧,手是湿的,语句是短促的,而且急于表达的,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紧张,也更不知道为什么紧张。

生病是一个向身体学习的机会

我们在仔细观察身体的时候,身心就会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治疗了。很多妈妈说反馈喂养后孩子生病少了,其实观察本身就是对身心的治疗。

有一个画画的朋友,有一次见到一个孩子总是狂吃,他就过去蹲下来,用手轻轻的敲那个小朋友的肚子,说:你好小肚子,你吃饱了没有?然后把耳朵放在这个小朋友的小肚子上,用另外一个细嫩的声音说,我吃饱啦。这个小朋友那一刻都注意力被拉回到了身体,拉回到了肚子,然后当即就停止了吃东西。后来这个小朋友很少吃撑过。

我们学过很多知识,很多关于科学对于健康的研究,包括中医的西医的,学过很多食物的功效禁忌,但是这些也都只是为了让我们去了解身心的关系,去向这个身体学习 。因为身体总是坦诚,总是及时应变,总是极力保护,还因为身体没有任何条件的包容我们的这颗乱跑的心。

几个形与神俱的方法:

1.运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因为运动的时候我们总是会知道身体的感受。坚持运动的人对身体会有敏锐的感知,大人孩子都是一样。

2.学习中医,每天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观察。观察气血的运动状态,观察情绪与气血的关系,尤其是情绪来临时,不要着急躲避,就观察它们是怎么发生的,怎么影响到身体的。这样去练习。

3.打坐,把头脑放空,让心回到身体,感受身体。打坐的时候想睡觉就躺下睡,代表你平时睡的不够,念头杂乱的时候就让他杂乱,代表你的心驰骋的惯性。

4.最后,去做。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转发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哦!关注羊爸爸,教你实用的育儿知识,陪你健康养娃,用中医的方式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