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能搞清楚寒热,那至少在孩子生病时不会帮倒忙。
于是我们很认真的记下了很多结论。病是寒的,用药就应该是温或者热;病是热的,用药就应该是凉或者寒。
但还有好多情况,超出了我们的分辨能力。比如寒热夹杂的病,到底用药多少寒多少热才是对的?医生们开了一堆复杂的方子,我们又如何去判断是不是合理?要调整还是坚持?
先来看一个案例,孩子七岁半,主要症状是,口干、腹胀,从半年前就开始咳嗽,到现在还没好彻底。
来看十个问题
“大便:两天一次,粗短型。前段是大颗粒组成的粗大便,棕色带黑,后段软,青黄色。只有点点臭,量不是很多。”大便虽然两天一次,量少便粗,但至少还是通的。一点点臭,说明积滞内热导致腹胀便秘的可能性小一些,寒的可能性大。
“怕冷怕热:妈妈感觉小孩没有明显的怕冷或怕热,但小孩自己说有点怕冷。”孩子七岁半,已经可以自己表述冷热,自己说有点怕冷,我们就要考虑是寒证。
“小便:淡黄色,无味,喝得多就尿多。”是正常的。
“食欲:不是很好,吃多一点就说胀。比如早上吃半碗面,说胀,吃不完,或者喝点牛奶就觉得胀。这个问题持续半年了,以前是吃啥都香,白米饭都可以吃一大碗。”胃口不好,吃点就胀,说明脾胃整体的动力不太好,是虚寒的证据。持续半年,前后对比也比较明显,那我们就会比较好奇,半年前到底发生过什么。
“睡眠:喜欢趴睡,一觉到天亮。”脾胃虚寒的孩子通常喜欢趴睡,觉得肚子位置有东西顶着会比较舒服。这个是寒。
“出汗:一直比同龄人爱出汗。稍微运动下就大汗淋漓,头和背爱出,现在十多度,不运动不出,晚上睡觉有点潮汗。”这个出汗的症状和主诉中的口干可以对应起来看,汗血同源,出汗多意味着津液损耗会大一些。如果长期过量出汗,津液得不到及时的补充,那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的情况。而且,多汗的孩子毛孔更多时候是打开的,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感受外邪,更容易生病。
“喝水:这半年一直说口干想喝水。但孩子又说,喝水不解渴,一下子有口干了。从小都喝热水。”口干想喝水,是体内津液不足的表现,寒热都有可能。这里孩子说,喝水也不解渴,那我们就知道是从喝进去的水转化成津液的这个过程,出了问题。水进入脾胃以后,因为脾胃的气血运行比较弱,不能有足够的热和动力把水蒸腾成气,那这个就是阳不够的问题,是寒。
“其他症状:睡着时脚容易凉。”虚寒的人,气血相对不大充足,会优先供应给最核心的五脏六腑等重要器官,而供给四肢末端的就少了,所以四肢会温度低一些,这个是身体自我的智能调节。
“咳嗽类似干咳清嗓子那种,但是小孩说有点痰,咳不出。”
这种有痰但是咳不出,也是一种正气虚的表现。津液不够,不能带着痰往上往出排,于是痰就会比较粘稠,埋在更深的位置,咳嗽起来就费劲。
“腹胀,摸起来有点硬,之前出现过肚脐周围痛。”
肚脐周围是胃肠道所在的部位,这个位置脂肪少,很容易受寒,尤其是小孩子,经常会出现肚子着凉的情况,所以要特别注意腹部的保暖。从经验上说,之前的肚脐周围痛,寒的可能性大。
腹胀,摸起来硬,说明里面还是有一些积滞垃圾堵住了,因寒因热都有可能,但结合前面的证据综合考虑,还是更多的认为这里的腹胀是寒。
从照片上看,舌质是比较干的,对应了津液不足。舌苔满布,白,略厚,舌质颜色淡,看上去寒的问题比较多,没有找到明显的热证。
妈妈说发病半年了,半年前因为一次感冒,吃了一个多月的中药。当时的方子里包括一些知母,浙贝,沙参,银花,冬花之类的药材,寒凉药的比例比较大。吃过之后,咳嗽还是没好,然后又出现了食欲差、总是腹胀、口干这些症状。
后来在跟妈妈更多的沟通中,了解到这个孩子小时候打针挂水的次数也比较多。
整体看下来,孩子的体质是比较虚寒的。小孩子的脾常不足,脾胃偏弱的很多。如果经常打针、输液,很容易伤害到孩子脾胃的阳气,然后加重太阴里虚寒的问题。
我们要知道,即使是虚寒体质的孩子,也可能会出现阳明热重,需要用寒凉药去调理的情况。对于半年前的那次感冒,我们不了解具体的症状,所以没有办法去判断当时药方的合理性。
这里主要想建议妈妈们的是,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体质。
如果是舌质淡,舌苔偏白厚,脾胃运化相对较弱,平时容易着凉感冒的孩子,那么很可能体质是偏虚寒的。而这样的孩子,在治疗当中,对于寒凉药的应用就要更加地慎重。
对于这个期间的观察,是特别重要的。
妈妈可以仔细的感受孩子的身体变化。比如,用了一段时间药之后,症状减轻了吗?孩子是否出现了腹泻、腹痛之类的问题?舌头颜色是更加淡,还是说恢复了一点点红润?舌苔的白厚有没有加重?手脚和肚子的温度,比起吃药之前是更温暖了,还是变凉了?饭量是正常,还是比之前小了很多,吃饭更困难了?
第一点要知道的是:对于小孩子来说,通常一个简单的病症,如果三天到一周都没有明显的改善,那我们就很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治疗的思路。
第二点是:如果在用药之后,出现了比之前更明显的虚寒的表现,比如腹泻、舌质更淡、舌苔更白、食欲更差、手脚更冰凉等等这些,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是否用药过于寒凉了,并且及时的反馈给医生。
如果我们不去观察和感受,只是盲目的坚持吃药,一旦用药的方向错了,坚持的越久,可能效果越糟糕。
再回到这个孩子的案例,因为主要的问题是太阴里虚寒,所以我们的处理思路还是温中散寒,等脾胃的阳气升上来,运化恢复了,那么腹胀没食欲的问题,自然会解决。同时,在温阳的基础上,加一些养阴生津的药物,照顾口干津液不足的问题。
在对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理中丸+小建中颗粒。还建议妈妈可以学着给孩子做艾灸,帮助身体阳气的恢复。
最后再说一句,任何治疗的过程中,我们都别忘了观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没有之一。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转发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哦!关注羊爸爸,教你实用的育儿知识,陪你健康养娃,用中医的方式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