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十几岁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
初恋稚嫩又温柔的脸庞,操场上一起打球的哥们,整天板着脸的班主任,抑或考试不及格挨父母训?
好像,那个时候,大家最大的烦恼就是这些了。
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烦恼实在不值一提。
他们被迫承受着本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压力,或关于家庭,或自我身心成长,这些压力促使他们很早就拥有了远比同龄人更成熟的心智。
《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中,十七岁少年范卓曦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01.孤独是少年的底色
少年时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特殊的阶段。
这时候,父母结婚已经十几年,爱情日益失去温度,无波无澜的生活需要找点刺激。
范卓曦曾以为自己的父母会不一样。直到十七岁生日那天,父亲缺席了自己的生日会,又偶然发现了藏在厨房的杂志,范卓曦赫然发现,自己的父亲原来有另外一个家庭。
原来比起结婚十几年感情生变,更可怕的是,这份感情从一开始就不该存在。
对于范卓曦来说,还有更绝望的:他的母亲才是多余的那个,小三。
从此,他心里多了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为了死守这个秘密,他远离人群,几度转学。成了别人眼中孤僻难接近的小孩。
但他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万杰。好到什么地步呢?
范卓曦说:“我不是现在只有你这个朋友,而是一直以来,我只有你啊。”
两个孤独的少年,唯有彼此抱紧对方,才能感受到温暖。
然而,万杰却选择了拥抱时背后捅了他一刀,在范卓曦最需要温暖时,给了他致命一击。
作者沈肯尼非常懂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最绝望的是什么,就是一颗孤独的心在毫无防备接纳对方后,却遭受了致命一击。
法国一位作家雷尼伦说:“孤独——已经死去的一切仍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一座活坟墓。”
少年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容纳下父母、学业和朋友,所以当这些都相继背叛他后,活着本身就如同死去。
02.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恨才是人活下去最深的欲望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
十五岁的女儿因为抑郁症几度想自杀,被拦下来之后,父亲再没要求女儿一定要上学,一定要走出房门。
他给女儿足够的空间。也给她足够的爱。
有一天,女儿独自在家,心情又开始抑郁时,恰巧收到了父亲的短信:女儿记得吃饭呦,爸爸很快就回去了。
又过了一小时,父亲又发来短信:记得乖乖吃饭哦,爸爸爱你。
就这样,发了一整天。女儿也哭了一整天,不是因为抑郁难受,而是觉得,这世上,有一个这样疼爱自己的父亲,自己要快点好起来才是。
抑郁当然不那么容易好,但在父亲和女儿的共同努力下,疾病最终被治愈。
每个人的一生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如同溺水的人,要么沉沦,要么有人能不顾一切救自己活命。
即使,对方的目的并不那么单纯。
划破范卓曦生命中最黑暗时刻的人,是唐英豪。
用范卓曦的话来说,唐英豪是一个如太阳般耀眼的人。
唐对他无微不至地好,愿意给他一切,金钱、权力、地位,甚至生命。
“只要我有,只要你要”,唐都乐意给。
为什么他会对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就这样豁得出去?范卓曦也非常疑惑。
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此刻的范卓曦还无从知晓。
此刻的他,非常享受像亲弟弟一般,被唐英豪照顾。这样微妙的关系,在一次次唐将他救出火海时,逐渐形成了生命中最刻骨的牵绊。
这段关系是从什么时候终止的呢?也许正是那个秘密浮出水面,两人正式决裂的那一刻。
也许,这辈子都不会有终止的那一天。
比爱更让人难忘的,是恨。恨是一种力量,让人即使如行尸走肉般活着,也希望活到长命百岁那天。
03.家庭,一个不可不谈的话题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家。我们生在这个家庭,与父母血脉相连,我们生来就相似的外貌特征,然后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连性格、行为举止也如出一辙起来。
正是如此,家人间的伤害才最深、最痛。
书中有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的情节。
范卓曦在被诬陷偷盗犯罪后,只有唐英豪选择站在他这一边。相反,自己曾经最爱的父母,此刻一个冷眼相看,一个联合警察设局逮捕他,希望他早日伏法认错。
这样的父母现实生活中确实不少,小到和邻居家孩子打闹,最后发生不愉快,父母一定认为是自己孩子不乖;大到在学校犯错,老师一顿状告,父母往往就会二话不说,一个巴掌过去以示惩戒。
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解释,没人想知道他们的想法。
久而久之,父母其实是把自己的孩子往外推,甚至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父母不理解范卓曦,范卓曦也无法知道大人们心中的算盘究竟为何。最终的惨剧,颇具现实讽刺意味。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别让错误的表达方式,葬送了曾经美好的亲情。
04.全新的故事讲述方式,别具现实意义
一个好的故事,一部好的小说,大都借用虚构的情节和瑰丽的写作技巧道出了很多现实问题,引起大家的共鸣。
《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正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沈肯尼借用几个少年的故事,道出了如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个人心理诉求、家庭婚姻、人生的意义,以及爱与孤独。
这些原本大众默认的问题,在他的作品里一一浮现,提醒人们,那些自认为“没有办法,就是这样”的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否则只会携带在基因里,一代一代像家族病一样传下去。
沈肯尼说:“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不能束缚我们的未来。”
这世上没有一百分的父母。即使我们的父母曾经做过伤害到我们的事情,我们也不能让自己一直陷入到对他们的抗拒与恐惧中。
“走出来,向前看!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拥有自我愈合和重新成长的能力,这种能力会推动我们走出‘受害者’模式,重新找回内心的智慧与韧性。我们都有权利,也有能力,改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往往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孤独成了大家的通病,每个人都期望摆脱孤独,又都希望能够远离人群,个人领地不被侵犯。
人们期望的其实是一种若即若离的治愈感,和陌生人一起看场电影,一起发弹幕,一起交流对一本书的感受,但不需要发生任何现实中的接触。这样才足够安全。
这也正是这本书希望传达的东西。
沈肯尼在采访中说,“我知道其实我们都一样,想要的都不是时间给出的答案,而是一种‘放心你绝对不是一个人’的陪伴和温暖。我听得见你的声音,也希望你能听得见你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