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高情商就是:不委屈自己,不伤害他人

2019-07-27     万象小书社


01.最差劲的沟通:听不进去话

老王是深圳一家外贸公司的设计师,公司主要是做电子烟,销往欧美国家,公司效益不错,老王的工资待遇自然也还可以。

有一天,老板安排老王做一个PPT。老王二话不说屁颠屁颠就做完了。

之后老板又接着安排他做3D渲染图。

这下老王就有点不高兴了,感觉领导是在给他找茬。

谁承想,这竟然成了老王辞职的导火索。

而直接原因,竟是领导在微信上对他说的一句话……

老王今年快30岁,来这家公司不过半个月。最后却因为老板一句话,气得立马辞职,连工资都不要。

原来,老板微信上发给他的是一句广东方言,不明就里的老王把这句话理解成了“你这个傻子”。火暴脾气瞬间被点燃,说什么也不愿受这个委屈。

最后还是老板知道了其中的误会,主动打电话让老王回去。可老王依然说什么都不回去。

老王说,感觉自己融入不到那个团队。

这是我下午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事例。老王之后的职场境遇更加不顺,但那已是后话。

作为旁观者,我们不难看到,老王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到这个团队的真实原因,就在于不会沟通

老王觉得老板在给自己找茬、说话不尊重自己,于是一气之下就裸辞,之后知道是误会却怎么劝都劝不回去……全程都没有跟老板好好沟通,听不进去话

如果老王不转变自己的想法,真的很难在职场混得好。

02.学会倾听,沟通才能事半功倍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老王”:

·虽然对方不是坏人,但与之谈话有时会感到不愉快和烦躁

·尽管对方工作能力强,但在人群中却没有威望,得不到提拔

·对方头脑灵活又是美女/帅哥,但异性缘却不好,朋友也很少

……

相反,还有一些人明明没有什么突出优点,却很招人喜欢,工作也顺风顺水。

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就在于沟通

每个人都喜欢表达,希望别人能听自己说。很少有人真正愿意听别人说。

这一点绝不是仅仅只是话唠们的特质。

一些人沉默寡言的人,他们平常话很少,看起来似乎很缺乏表达欲。事实上,一旦环境调节到了他们熟悉的领域,他们的语言系统就会瞬间开闸,变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因此,倾听就显得非常难能可贵,它也确实是高情商沟通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我有一个朋友小若,是一个文静、寡言,不会积极找话题的女孩。

可是,小若身边的每个人都说:“面对小若,我总能说出好多话来。”

小若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通常只是微笑着听他人说话,恰当地附和,如果对方询问自己意见,她也会合理给出看法。但大多数时候,小若还是扮演“听众”的角色,不怎么谈自己的事情。

小若身边总有很多人,他们之间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她也非常喜欢这种被朋友环绕起来的快乐。

所以你看,在沟通中,“倾听”一定比“说话”更划算。

03.高情商沟通,只需3步

日本作家鱼住理英在《1分钟沟通课》一书中提出,高情商的沟通力,是表达力与倾听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只要掌握其中的秘诀,就能告别说完就后悔、开口就冷场、提问不在点子上这些问题,从而掌握沟通主导权,实现“跟任何人都聊得来”的终极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效沟通呢?

我们围绕“附和”“态度和动作”以及“提问能力”三点,分别来看一下。

附和

谈话气氛的活跃与否由“附和”决定。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聊天进行不下去,就是因为自己每表达一个观点都会被对方否定,接不来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样的人很容易让人觉得不舒服,成为“冷场王”。

如何才能让别人愿意多跟你说话,并给出“和这个人谈话很舒心”的评价?

大家试着从以下选项中看看自己属于哪种。

·不停地说“是是是”。

·不停地说“原来如此”“的确如此”

·每次附和都过于夸张(参考日剧中年轻女性的反应)

·随意阻断对方的话语(每句话都做出反应)

·在附和中插入“奇怪的笑声”

如果没有一项中招,那么恭喜你,朋友们对你的评价应该还不错。

实际上,以上几种附和方式都是错误的,需要加以纠正。

接下来,我们看看对话高手是如何附和的。

根据内容调整“语调和语速”

“说话者的印象是由‘语调和语速’决定的。”

语速调、语速快的人,往往给人兴致勃勃、精力旺盛的感觉,但往往也容易忽视倾听者能不能跟得上自己。作者倾听者,可以用“语调低,语速慢”的方式来符合。

这样对方会稍作停顿,跟上你的节奏。

说话的人之间感情会互相影响,通过语调和语速的调节,达成“情感同步”,自然就会给人说话说服的感觉。

·不知道怎么办时“沉默地点头”

“沉默地点头”是最常见的附和方式。不出声,认真地看着对方的眼睛颔首,嘴角适当上扬。

大家不妨模拟一下这个场景,当自己口若悬河说出一个方案时,对方适时地给予点头回应,自己是不是也会备受鼓舞,接着往下讲了呢?

当然,在对方明确需要你附和的情况下,明确地说“是的”给人传递的感觉会更好。

“一秒钟”等待

附和也要把握节奏,大部分的人附和往往是过快的。这就很容易把附和拉回到我们上述所讲的几项错误附和中。

回应,也要讲究留白。

对方说话快,回应快,双方都会变得疲惫。而回应速度放慢,停顿一秒钟时间,给对方你在思考的感觉,最后做出的回应会更令对方心满意足。

不要以“可是”“不对”等否定词作开场白

举个例子。

——“我很喜欢那家咖啡馆。”

——“可是他家据说环境有点乱。”

这样的回应显然会让对方失去聊下去的热情。给自己留足时间,了解对方的想法后,再恰当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对方接受起来也会容易一些。

很多人可能不大了解自己的说话习惯,怎么办呢?

不妨通过录音了解清楚自己的说话习惯,分析自己在沟通中存在哪些问题,对照改进,从而变得善于沟通。

态度和动作。

真正的沟通高手从不忽视自己的“态度和动作”。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在沟通的过程中,“话语”所传达的内容只占沟通的二到三成,表情、语调、动作等非语言部分占比更高。

不少人在跟别人聊天时总会有一些小动作:一边听对方讲话,一边做自己的事情。抖腿。抓耳挠腮。这些被大家忽略的细节,往往会影响到说话人的情绪。

人人都喜欢与跟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聊天,这样比较自然舒服,也愿意讲更多心里话。

但实际上,生活中,我们每天要花费八小时甚至更多的工作时间,和不怎么亲近的人说话。

所以,纠正上述令人产生距离感的小动作吧,和对方变得亲近起来,来更有得聊。

眼神设置

网上流传着一张吴磊过安检的图,不少人看过之后都希望那位安检员是自己。

古人说,“眉目传情”,一个人就算不说话,也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很多内容。

如果广大男同胞能学会吴磊的这个眼神,就可以很大程度解决自家女朋友盯着男明星看的问题了(划重点)!

当然,一般的谈话,我们并不需要这样深情的眼神。

很多人在谈话时,不敢直视对方,眼神飘忽不定,无视对方与自己的眼神对视。从而给对方自己不自信,或不喜欢、不重视对方的感觉。

那正确的眼神设置是怎样的呢?

视线自然地看向对方的眉心、眉毛、眼睛上下、额头、鼻子等区域,切忌直勾勾盯着对方眼睛,避免给对方造成压迫感。

我自己以前也有这个毛病,因为紧张和不自信,后来被人提了出来,自己也下意识改正了。练习地多了,再跟别人聊天时,就敢于直视对方了。这点在面试中尤为重要。

“姿势”传达一切

根据下面几点,核查自己有没有相应问题:

·不直面对方,身体总是倾斜

·一边摇晃上半身,一边听他人讲话

·听他人说话时身体后仰

·双手抱臂

……

我们一一来看,在与他人面对面交谈中,不直视对方、身体倾斜是非常不礼貌的。总给人“对着空气说话”的感觉,所以不妨对着镜子多多练习。但如果是多人会议这样的场合,则可以选择不与对方面对面而坐,采用扇形围坐的形式,避免尴尬。

摇晃上半身,很容易让人有晕眩感,造成极大的生理不适。抖腿、转笔等等也是同理。这样会让产生极大的反感与厌恶情绪。

年纪大或者有一定权势的人喜欢说话时后仰,也有很多人是想通过这样的姿势表达自己的个性。给人极大的随意感。相反,正确的姿势应该是稍稍前倾的,这样传达给对方的信息是,你对他所讲的内容很感兴趣。同时,记得手要放在对方看得到的地方。

双手抱臂给人感觉是“防卫”“拒绝”,显然与我们想要与对方拉近距离这样的诉求相悖。怎么办呢?站着谈话时,可以双手自然下垂,或者与对方并排站立。

长期养成的小动作一时半会儿想要改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心里时时刻刻注意这点,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习惯。

提问能力

“提问能力”决定一个人获取到的信息的多少,要想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信息,必须多提问。

提问的能力决定对方是否想继续跟你聊下去以及说出的信息量符合还是超出你的预期。

好问题不是灵光一闪想出来的

我们与人约会、面试、谈合作,都是通过谈话,如何掌握提问能力?也许,我们需要跟谈话类主持人学习一下。

采访前,主持人一定会对对方做一番调查,对方的喜好、家乡等等,他曾有哪些过人之处。如此做一番准备,记录下可以提问的事项。

那么什么是好问题呢?

对于记者来说,一针见血能引发媒体争议的是好问题;主持人能提出让对方不难堪且引发倾诉欲的是问题。那么相应的,对于我们来讲,提出“有深度的具体问题”。

举个例子。

——“昨天开汇报会了吧?怎么样,有什么感想?有没有一种过关的感觉?”

——“嗯,我感觉还不错。”

——“是吗?那太好了。领导怎么说?”

——“这个嘛,有两点事项还没确定,领导说只要把这些问题明确好,就可以了。”

——“是嘛,那就好。”

在这个例子就是一个“有深度的具体问题”的对话,提问的人问的是“昨天汇报会”的感受,并设身处地提出自己的感受,让对方有得聊。之后循序渐进地问到领导意见,因为前面已经有了关心对方的铺垫,到这里不会打探他人隐私的感觉就会弱一些,从而双方都比较愉快。

即使了解也可以假装不懂

很多人在提问时会提一些抽象的问题,或者喜欢抢话,也就是那些用“是”或“不是”就可以结束的谈话。

要记得,我们与人谈话,一切的提问都要围绕“让对方多说”进行下去的。

所以,有时候可以假装不懂,适当提问,给对方足够信息,多说一些。

和人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会说话,真正高情商的沟通,就是在聊天过程中彼此觉得舒服,既不让对方觉得受到冒犯,自己也不因为对方的提问觉得委屈。善用附和、倾听、提问,跟任何人聊得来都不成问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9qz0GwBJleJMoPMQmu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