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刷公众号被安利了一档文化综艺节目《邻家诗话》,立马搜来看。粗略看过一两期之后觉得好像还蛮有特点。
没有专业的主持人,常驻嘉宾就一位王劲松。而且从第一期开头,就完全没有开场白,直接进入正题。
节目场地是一处古色古香的院落,有小桥流水,玩耍的孩童。院内一张木桌,四五把竹椅。镜头时而对着讨论诗词歌赋的嘉宾们,时而捕捉到应景的舞蹈。
节目组请到的嘉宾涉及文化行业各个领域,除了聊诗词的几位,还有不少学者、乐师、画家、舞者。真正把琴棋书画融合在了一个节目里,代入感极强。
近年来,我们陆陆续续看过了不少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每一个都能唤起大众重学中国古典文化的热情。
《邻家诗话》有些不一样,无观众,无竞技,无卖弄。
他们充分地营造了一个自然的环境,以一种简单朴素的文人心态从日常生活聊到聊诗词歌赋,乃至人生哲学。
比如第一期,王劲松问张晞临名字里的“晞”是怎么来的,张解释说,这个字据说是父亲在儿子出生的那天想了一宿,查了康熙字典得来的字。就这么和古典的诗词联系起来了。
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看一个人是真有学问还是用文化来装点自己,就看他的谈吐和礼仪。王劲松夸张晞临的名字寓意“冉冉上升”,张晞临谦虚回应,自己上升到一棵“劲松”旁,衬托他。这种交流是一个人在古典诗词文化浸润几十年后的自然反应。
不少人说,《邻家诗词》在一众优秀文化综艺节目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更加“浸入式”,让人在看嘉宾们闲聊,就能收获满满,真正体会到诗词的趣味。
02.
很多人小时候背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也知道它思乡的内涵。却鲜少有人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邻家诗话》第五期就聊了这个话题,这一期请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主讲。
据说,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是26岁。彼时,他离开蜀地出游已经两年,带的钱也基本花光,时值深秋,病倒在扬州旅宿的他写下了这首《静夜思》。并成了畅销千年的佳作。
想一想,26岁的我们在做什么呢?大部分人应该都还在积累工作经验,没有多少大成就吧。可李白,就已经能够名流千古了。
更让人嫉妒的是,李白不但是文学天才,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富二代。他们家族是做外贸生意的。“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实际上就是人家日常生活的写照,才不是什么酒后说疯话。
陈寅恪先生曾有过考证,李白5岁时举家迁至今四川境内,其家族十分庞大,李白的小叔比李白小30岁左右,稍作推算,其家族人口辈分的绵延庞大便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此后,1985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李白身世之谜》一文转述了台湾学者罗香林的观点,结果更是令人大吃一惊:李白乃李建成之后。
而这些,是我们的语文课本只字未提的,却也是我们了解李白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也有人说,自己最早背下来的古诗是《咏鹅》。这首诗就更神了,它是骆宾王7岁时写的诗。
除了《咏鹅》之外,骆宾王好像再没有名气上能与《咏鹅》相提并论的诗作了。
骆宾王遭遇了啥?
《六神磊磊读唐诗》中解答道,神童骆宾王长大后成了叛逆中年,对任何时事都尽到了一份文人的责任。
当时是武则天时期,有人从扬州造反,骆宾王也参与了,还写了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文章,叫作《讨武瞾檄》,因文采太好,反倒被武则天夸奖了一番。可惜双方不在同一阵营,造反失败后,骆宾王也就此失踪。成了千古之谜。
03.
与《邻家诗话》气质相仿,《六神磊磊读唐诗》是作者将所有古诗和每位诗人生平以及当时社会背景融会贯通写就的面向青少年的诗词解析读物,他在书中按照时间顺序解析了六十多节课,囊括了唐代几乎所有诗人。
《六神磊磊读唐诗》作者六神磊磊(王晓磊)是一位知名的自媒体人,因为解析金庸而出名,他早期是一位记者,负责采访与写稿。解读金庸,是他的副业,也是他从中学时期就开始的兴趣爱好。
除了金庸作品,他在文学方面的积累也很深。有人评价说,如果不是对唐诗了如指掌,是无法写出这样轻松浅显,又信息量巨大的作品的。
曾有记者问他,“金庸最大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哪里?”
他回答,“最有深度的是人性。”
同样的,他在解析唐诗的过程中,也把人性放在其中,每一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所写,他本身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作品特点,他的人际交往如何。都体现了极大的人文关怀。
诗词之美,美在字词韵律之间,美在它背后的历史价值上, 更体现在它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品行的塑造作用上。今天,我们依旧要学习唐诗,掌握我们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那部分,将其中的精神气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