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告别焦虑?你必须做到这5点

2019-08-25     万象小书社

昨天一早,就看到朋友在微信上给我留言:

我看了一眼时间,是前天晚上近12点发来的。

于是安慰她,再坚持一下,或者换一个工作,给自己一年时间看看。

她马上回复我:

我大概知道她的不甘心,之前也聊过好几次。

“北京工作三年月薪没有过万”“工作太清闲,学不到东西”“不敢辞职,没有收入更焦虑”……她的这些担心不瞒你说,我也有,身边的同事、朋友几乎都无可幸免。

这是一个完全被焦虑侵袭的时代。

每个人都急着赚钱,社交,拼命工作,同时每天也被不少媒体和营销号洗脑:走出舒适区,年轻要多打拼,不要怕吃苦。

一旦比别人慢,就会焦虑。

但你有没有仔细考虑过,这种焦虑真的有必要吗?

01.不止你,每个人都会焦虑

国际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一项涉及全球27个国家的调查发现,有71%的人经常焦虑。其中,中国的数据为57%。而荷兰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长期焦虑不仅影响生活,还会让人早衰5年。

“全民焦虑”已经成为社会通病。几乎无人幸免。

小到柴米油盐,大到住房、结婚、孩子教育。人生的各个阶段,不是在焦虑这个,就是在焦虑那个。

所以,你实在不必担心自己好像是异类。

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有人比自己压力还大,却比自己成功呢?

其实是因为他们对焦虑情绪消化比较好。

你羡慕他们光鲜亮丽,身居要职,做什么都游刃有余。自己做得不如他们,是因为不如他们智商高、视野宽。其实不仅仅如此。

我记得去年年底参加一个读书会时,有一位30左右的男士就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现年33岁的他,在北京一家金融行业私企做市场总监,因为大环境经济情况低迷,他们也受到了牵连,新市场不好打开,维系原本的市场也稍显费力;加上今年家里又给了压力,年纪不小了,跟女朋友的婚事也该提上日程了,可他还没有达到在北京买房的条件。

“非常焦虑,但是没有办法,平衡好这种状态,一步一步来。”

所以,焦虑情绪人人都有,它是人体遇到困难与逆境时正常的应激反应。关键看你怎么对待,处理好了就是成长,处理不好可能久病成疾。

02.与焦虑和解,你必须做到这5点

2017年8月的时候,我新入职了一家影视公司做策划,每天就是伏案想创意,然后落实下来,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部分工作内容,新公司也没有入职培训或前辈指导,只能靠自己摸索。

当时每天都很痛苦,花了几个小时想出来的点子,老板只看一眼,就毙掉。如何修改,老板没说。

好在每天不加班,可以回家通过刷剧、看书来缓解压力。我记得那会儿正好二刷《请回答1988》,看到煽情处,就止不住想哭。

萌生出一种“我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呢”的消极想法。

从心理学上来说,我已经从焦虑,发展成轻度抑郁了。

意识到自己出现问题,我便开始寻求自救的方法,开始看一些书籍,从网站上相关资料。

差不多一个月后,随着辞职的决定,我彻底走出了这阶段的焦虑。

为什么是“这阶段”的焦虑

老实说,焦虑不是一种生理上的病痛,有效用药就可以彻底根除的。它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问题,才导致的身心的不适。

但是,因为两年前那场自救,每当我焦虑时,我就会想起当时理智的想法和做法,然后按部就班,就可以顺利走出。

现在,我把自己总结出的办法教给你,希望它对你有用:

你需要做到这5点:诚实、简单、现实主义、幽默、鼓舞。

诚实,就是要敢于直面自己的焦虑情绪。有些人觉得承认焦虑会让自己更焦虑,也有人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焦虑了。

如果你常常晚上睡不着,早上不想醒、白天没精神、时时觉得恐慌,就需要注意了。

简单,指的是治愈焦虑的操作方法必须很简单。跟减肥一样,越简单,越可能被实施。

现实主义,举个例子,当领导问你这份PPT多久能交时,你为了给领导好印象,承诺下班前交,结果领导掐点催着你要PPT。这时候你能不焦虑吗?所以尽量实事求是给自己一个比较宽松的时间,避免得不偿失。

幽默,懂幽默的人生活中的乐趣也会多很多。当别人开玩笑时,不妨嘴角上扬微微一笑,观察一下,只是做了这个动作,是不是心情也会跟着变好呢?如果可以,给对方一个幽默的回应,气氛就会变得更好。

鼓舞,焦虑的根源说白了就是没有把握、不够自信。我们会担忧别人是否满意自己的工作,从而琢磨很多。每天跟自己说声“加油”“你可以”“你很棒”,就会起到正面的作用啦。

总得来说,焦虑情绪的出现,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问题。要与焦虑和解,必得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

03.80个治愈焦虑的小窍门,务必跟着做

日本作家安藤俊介有一本书《不焦虑了》,书中提供了80多个帮助治愈焦虑的小窍门。

可以看作是对上述5点治愈焦虑的方法的细化与补充。看完一条,即纠正自身一项不足,简单实用。

这点从书中目录即可看出:

它围绕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钱、工作、人际关系、个人生活、人生意义等等,都给出了十分有效的做法。

为钱焦虑

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了赚钱,改善生活。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类营销充斥了我们的眼球,大牌想买,网红款想买,新品想买,月薪过万依然0存款的人大有人在。

改掉乱花钱的习惯,是治愈焦虑最首要的一点。

作者给出了别去便利店、钱要用在刀刃上、花钱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等几点,既满足了我们的生活需求,又省去了不必要的浪费。

为工作焦虑

星期一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都是黑色的,有人甚至因为明天要上班焦虑得睡不好觉。也有人是因为工作压力大。

这样很容易造成大家都把时间花在了“焦虑”这件事上,大脑跟着宕机,无法理性思考工作具体思路。进而不断拖延,直到deadline,才一次次惊险过关。

真正能让自己在工作中不焦虑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给自己制定计划,一步步落实,即使加班,也要“当日事当日毕”。

为人际关系焦虑

中国是人情社会,交际圈很多时候确实能带给人很多便利。但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消耗。而且很容易产生对比心里,认识的人越优秀,自己就越焦虑。

也许你该整理整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了,哪些是必须砍掉的,哪些对自己的焦虑有害无益的,尽量精简。

为个人生活焦虑

有些人自己待着的时候,不知道做些什么,无心学习,也不想娱乐,没什么爱好。还不如去公司加班。

长此以往,就会觉得无聊。人也变得没意思起来。

不妨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呢。例如早起吃饭期间看看以往不看的新闻联播,下班前不要急着回家,去花鸟市场,买一束小花装点房间。

画画、做饭,都是让自己个人生活充实不焦虑的好办法。

为人生意义焦虑

我们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焦虑注定不可避免。《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81.1%的受访者认为焦虑情绪会“传染”。

如果心里没有自己的原则,很容易被传染上焦虑。

例如走出“舒适圈”。媒体笔下的“舒适圈”往往代表着不思进取。不想年纪轻轻就自我放弃,就必须跳出这个圈子。

于是,很多原本做着安稳工作的公务员、国企员工们,纷纷涌入新媒体、互联网行业的大潮,却被现实狠狠打了脸。

“舒适圈”就这么差劲吗?

你看蒋昌建,就是因主持《最强大脑》走红的那位,他的一生就足够“舒适”,从安徽师大一路读到耶鲁博士,不急不躁,在自己擅长的学术领域里,一待就是几十年。年少时就已经显露卓越才华的他,曾经离出名那么近,却在近50岁因丰富的学识成名。

待在“舒适圈”,并不表示一个人就是失败的。最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的喜好与擅长的领域,然后踏踏实实去做,在有足够余力情况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活成小时候梦想中的样子,才是不焦虑的不二法门。

所以说白了,焦虑的根源就在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会在别人发达的时候羡慕,进而焦虑。盲目丢弃自己擅长的东西,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优势比较,谁都会焦虑。

不妨给自己好好做个规划吧,自己梦想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自己现在所做的,是离梦想生活更近了吗?如果不是,那就找出心底最渴望的活法;如果是的,就告诉自己,目前只是实现梦想的短暂阵痛而已,这种焦虑就是良性的,不必担忧。

人生短暂,人的活法也千千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幻想一下,几十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你更希望看到自己大半辈子都因为焦虑而不快乐,还是充实有趣呢?

这个答案得你自己去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tAvy2wBJleJMoPMakP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