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香
又是五月五,又到端午节。提起端午节,我们这些现代人总会想到“屈原”、“粽子”、“龙舟”等等。那么古人也和我们一样吃粽子纪念屈原吗?话说古人吃的粽子可不是专为纪念屈原而创造出来的食物。其实粽子早在屈原出生前就有了,在古代叫做“粽”(zòng同“粽”),是以米为主要原料,外面用叶子包裹的一种食物。最早的“粽”是用来祭祀龙的,后来又以此来纪念伍子胥,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端午节变成了屈大夫的纪念日。当然纪念屈原只是之一。
1.以“粽”祭龙
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最早根本没有端午节之说,人们只讲五月初五。端午一词是在唐朝以后才逐步用来指代五月初五。那为什么是五月初五呢?那就不得不提“古越人”,“古越人”被后世称作“百越族”。相传早在四五千年前,百越族便以龙为图腾,他们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图腾祭祀。祭祀仪式中为体现龙与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族人便举行龙舟竞渡。他们还向水中投“粽”,当成献给图腾神的祭品。在祭祀过程中,人们断发纹身,用五彩丝线系在手臂上,以此来显示自己龙子的身份。端午节的“系五彩绳”便是由此而来。赛龙舟则代代相传,传承至今。这就是我们的端午节最早的雏形。
清代缂丝龙舟竞渡图(现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2.五月初五迎“潮神”伍子胥
伍子胥,楚国人,后投奔吴国,封于申,因此又叫申胥。他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同时也是军事家。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无奈投奔吴国。后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吴王夫差继位后,对其“联齐抗越”战略表示不满,又听信太宰(相当于宰相或丞相)伯否的谗言,最终赐死了伍子胥。伍子胥临终前留下遗言,命家人在他死后将其双眼挖出,悬挂于东城门之上,他要亲眼见证吴国被越国所灭。 吴王夫差听闻勃然大怒,五月初五命人将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包裹投于钱塘江之中。吴人闻听皆哀怜于伍子胥,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后世传说伍子胥化作潮神,人们便在五月初五这天竞渡龙舟迎潮神,投“粽”入江来纪念伍子胥。
3.汨罗江前救屈原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此以屈为氏。官拜左徒,为楚王近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主张“联齐抗秦”。后楚怀王于武关被扣,便继续辅佐楚顷襄王,楚顷襄王欲于秦国讲和,遭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大怒,将其驱逐出郢都,流放偏远的江南。流放十八年间,屈原与平民百姓接触,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创作出如《离骚》《九歌》等传世诗篇,享有楚国第一诗人的美誉。后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国武安君白起攻破。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屈原得知后倍加思念家乡,苦于边外流放无法回朝效力万分痛苦和悲伤。五月初五,悲痛欲绝的他行至江边,写下绝笔之作《怀沙》一赋后,怀抱一石,愤而跳入汨罗江自尽。百姓听闻后,担心屈原投江后被蛟龙所困,人们向江中投“粽”,以此让江中蛟龙和鱼虾蟹吃饱,就不会吞咬屈原的身体。还有人向江中倒雄黄酒,想药晕蛟龙,以免伤害屈原。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划船打捞,但终未寻获。行至洞庭湖,众多小船行于湖上,人们得知是在打捞屈原屈大夫,纷纷加入争相划进湖中。后来人们在江河湖泊之上,以龙舟竞渡的方式来寄托对贤臣屈原的哀思。
五彩绳古代称长命缕,可以避邪,防五毒
端午节本就是历史产物,心有所思必有所念,不必非要争论把它变成“专属”纪念日。它是节令,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挂艾草、佩香囊、系五彩绳等都是端午的一部分。我们了解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祝大家正阳安康,端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