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概况
二、2019年电影市场出现的几大变化
三、电影技术的进展
四、影院经营状况
五、行业大环境的影响
一、行业数据
12月31日23点59分,2019年正式落下帷幕,国家电影局2019年12月31日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电影总票房为 642.66亿元,比2018年增长5.4%,我国电影市场首次突破640亿大关,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850部,动画电影51部,科教电影74部,纪录电影47部,特种电影15部,总计1037部。全年票房过亿影片共计88部。
(我们曾在“2019年电影票房保底650亿!谁赞成?谁反对?“一文中发起”猜票房有奖“的活动,我们选取了最接近最终票房的17位观众,赠送礼品,名单见文末。请及时发送地址。)
从票房占比上来看,近三年来一二线城市票房占比呈逐年下滑趋势,而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四线城市,票房占比连续五年保持上升趋势,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得益于近年来影院建设的下沉。
各地区票房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截止12月30日
国家电影局31号数据显示,2019年新增银幕9708块,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9787块。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2019年全国有票房产出的影院总数为11309家,同比增长8.6% 。相比前两年,2019年影院建设开始放缓,新增影院数和银幕数均为近三年来最低,但总体仍然维持着较高的增速。影院建设继续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
2014-2018年银幕数分布情况
2019年各地区银幕增速 数据统计自灯塔专业版2019年12月30日
全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达到17.27亿,相比2018年并无明显变化,观影人次首次出现增长停滞。从数据上看,近几年观影总人次的上升得益于三四线城市观影人次的提升。从下表可以看出,在观影人次上,近五年来一二线城市的占比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而三四线城市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今年一二线城市观影人次的下跌造成了年观影总人次的增长瓶颈。
观影人次占比情况
观影人次增长疲软,与娱乐业态的日益丰富、视频平台的分流以及高质量影片数量不足、国产影片整体质量不高息息相关。今后,国产影片整体质量的提升是观影人次上升的重要前提。
二、回顾这一年,电影市场出现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PART 1 中国式大片崛起
2019年,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 亿元,同比增长8.65%,市场占比64.07%,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47部。在15部10亿票房以上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10部,以较大优势保持了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
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佳作,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折射中国电影聚焦讲好“中国故事”、着力创新创造的繁荣图景。涌现出《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烈火英雄》等一批取自现实题材的优秀影片,微观视角与宏大主题、日常叙事与英雄情怀、人物塑造与精致制作有机结合,拓展主旋律的艺术时空,让主流价值观直抵人心,国产影片的口碑处于持续上升态势。
国产电影类型拓展,风格多元,国产科幻、动漫取得突破,现实题材创作持续深耕。《流浪地球》等佳作开启了国产科幻元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完成创造性转化;《少年的你》《地久天长》为现实题材电影注入人文关怀,走进生活深处,与观众共情。
与此同时,电影工业化进程提速显著。以《流浪地球》为例,其制作团队多达7000人,运用1万件道具、1.2万张绘制图、10万平方米置景展开面积,全片2003个特效镜头的75%由中国团队完成。《攀登者》运用数字特效合成技术手段营造狂风雪崩、冰川开裂的大场面。《中国机长》摄制组首创用平板数字建模对飞机摆动摇晃进行高灵敏度控制。这些“中国式大片”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PART 2 “互联网+”深度融合电影产业
2019年,互联网思维在行业中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崛起,电影人开始利用这类新媒介创造市场。《受益人》、《南方火车站的聚会》、《只有芸知道》三部电影先后利用淘宝直播进行“带货”,利用线上直播打通时空壁垒,让电影的核心受众、艺人的核心粉丝及主播的核心观众,通过直播平台实现整合,推动电影映前规模出圈;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花式营销”。这些做法证明,以高速增长的直播、短视频行业拉动电影行业的内需,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是电影行业对“互联网思维”深度探索和有机结合,给电影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三、电影技术创新迎来春天
电影技术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电影的发展史。这句话在2019年的电影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2019年电影技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一是高规格巨幕系统进一步发展。CGS中国巨幕最新发布的5.0系统,在放映环节采用了创新的模块化设计,采用了激光、4K等技术。同时承袭人工智能(AI)技术,扩展应用于CGS中国巨幕独立母版制作以及拥有多项国内外专利的图像优化系统中。软件通过自我学习,使得在影片制版环节的音画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和优化。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CGS中国巨幕就已在全球超过140个城市的近400家影城建有CGS中国巨幕影厅。
RealD推出的优质巨幕品牌LUXE巨幕,凭借其精准白幕技术,能让银幕呈现更均匀的亮度;其高达92%反射率,又能带来40%的额外光亮;2台高亮的RealD双机3D系统同时放射四道光束,其光效是其他双机3D系统的两倍,得到观众和影院终端的双重认可。
二是中影光峰自主研发的激光数字电影放映机C5,正式通过DCI认证,实现中国电影数字电影放映关键设备零的突破。C5汇集了众多先进的技术,在部分指标方面已经超出DCI标准,例如色域方面,其采用了最先进的ALPD 4.0 三色激光荧光放映技术,色域能力可达Rec.2020色域的98.5%。
三是“0.98''4K TRP”芯片进入商用。在今年CinemaCon展会上,巴可公司搭载了TI公司 4K 0.98英寸TRP芯片的新一代数字放映机首次亮相。该芯片的问世,使得DLP放映机的性能得到了提升,在较小尺寸的芯片上实现了4K分辨率,同时在集成度、能耗、性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命名为S4的新一代巴可放映机由于搭载了新型DLP芯片,图像性能也得到了提升,又由于采用模块化结构,维护成本降低,使得整机性价比提升。
四是激光光源进一步得到普及。2019年是激光光源性能继续提升的一年,中影光峰推出了ALPD 4.0产品,实现了三色激光与荧光技术的完美结合,在相对低成本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了在色域、亮度、光效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在RGB三基色激光光源产品方面,出现了采用了半导体制冷+水冷+风冷的组合散热技术,提高了散热效率,大大延长了激光二极管模组的寿命;内置消散斑技术也日趋成熟。得益于激光光源性能的大幅提升,我国激光光源放映机进一步普及,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激光光源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五是以GDC CA2.0为代表的影院自动化系统,有效提升了影院的运营质量和效率。现在影院自动化系统已经覆盖到整个影院,相比于TMS系统,CA 2.0等影院自动化系统涉及的面更广、更深,可以实现自动排片、自动开关机,减少了人为干预,实现自动化放映。CA2.0通过中央存储播放解决方案,脱离了本地硬盘的掣肘,可存储2,000部影片,在影片拷贝等日常放映工作上大幅提升了效率,为影院解放人力。
六是LED电影屏遍地开花。6月28日,华中首个三星Onyx影厅正式落户武商摩尔国际电影城,也是全国第二个14米宽的Onyx影厅;6月28日,全国首家LED全景声影厅落户郑州奥斯卡汇金影城;7月,华南首块ONYX LED电影屏落户深圳万象影城……加上去年在上海、北京落地的多个LED影厅,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拥有LED电影屏最多的国家,这也意味着国内影院在新技术的应用进程上又向前了一步。
七是CINITY系统首入市场。由华夏电影公司领衔,联合科视、GDC、RealD公司参与研发的高技术格式电影系统问世。高技术格式电影系统CINITY集4K、3D、高亮度、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声音七大高新技术于一体,展示了电影技术的新高度。
具备这些高新技术的影城,在观影人次和票房产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四、影院经营下行压力依旧,但越来越稳健
2019年,对放映终端来说,仍然是“艰苦卓绝”的一年。猫眼专业版30号数据显示,2019年票房超2000万的影城仅有356家,仅占3.1%。而根据拓普电影智库数据,截止12月20日,在不含服务费的情况下,全国仅有1600余家影院票房超1000万,仅占全国影院数的14.4%,而500万票房以下的影城占64.7%。
过去几年,影院建设加速,使得银幕数的增加与票房和观影人次不匹配,分流明显,导致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从2015年的17.37%降至2019年的10.71%,场均人次从2015年的23降至2019年的14。影院单日单厅收益从2015年的3082元降至2019年的2204元(拓普电影智库12月20日数据,不含服务费)。
头部影院票房也呈下滑趋势。2012年至今,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五棵松店一直位居影院年票房榜首,但自2015年起,该店年票房收入也呈下滑趋势。同时,自2015年起,Top10影城票房体量都呈下滑趋势。截止2019年12月30日,Top10榜单中,过半数影院票房低于5000万,6000万以上的影城仅1家。而2018年,Top10榜单的门槛为5000万,有4家影城票房超6000万。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截止12月30日,不含服务费
由此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影院经营状况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可喜的是,在影院经营普遍不乐观的当下,行业人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积极的探索。
在影院建设方面,一改过去急功近利,盲目占地的心态,变得冷静、理性。从今年建成开业的影院来看,在设计上,开始注重电影文化的挖掘和特色的体现;从环境、设施到放映设备都有了提升,更强调舒适、健康和观影体验;在影院布局上更注重日后的运营,从宣传阵地、卖品陈列到设施配置有了更多的考虑。可见影院投资者开始变得成熟。
在影院的运营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把服务提上了日程,从意识到自觉,从口号到行动,一方面是市场竞争所迫,另一方面也确实是一种进步,把营销当成必选题而非选择题。这从我们举办的“全国影院营销活动方案征集和评选”活动,吸引了数十家影院和近十多万业内读者的参与可见一斑。
在影院经营方面,愈加成熟。在卖品和衍生品方面,从厂商、院线到影院,从展陈到销售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实践。影院卖品销售也有了更明显的变化,影院不再仅局限于卖品部和卖品本身,会利用APP、微信小程序等入口,打通边界,线上线下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提升效益。在异业合作上,一方面影院引进不同业态,发展影院生态链,包括但不限于书店、超市、茶饮、电影文创等,引导观众进入深度社交,进一步完善“电影+”的概念,打造“电影+创意餐饮”、“电影+创意零售”、“电影+创意互联网”等多业态体验式影院生态圈。另一方面,不少影院利用整个商场的资源,打通会员卡,与各大商家共享会员资源。这些探索,影院带来了流量,也创造了额外的收入。
在院线方面,自从电影局的院线发展新规发布以来,陆续有“华人文化”和“博纳”等院线进入,使得我国院线数量达到了 50 条,随着退出机制的建立,院线比以往更感受到了压力。带来的变化就是院线更重视品牌的建设,希望籍此带来对加盟影院的吸引力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另外院线也更加注重对所属影院的服务,从院线资源共享、运营指导、卖品营销到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再到创新硬件和软件管理。此外,院线也在探索影院连锁经营的路子。以上可以说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变革,特别是头部院线,做出的改变尤其明显。
这些变化犹如黑夜里的明灯给人以信心。
五、行业大环境的影响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国产电影爆款频出,受众越来越广,电影工业体系正在形成,在科幻电影、动漫电影以及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片生产上,2019 年都是不折不扣的起步元年。电影终端建设也愈加理性,从数量向质量转变,这些都为推动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9年,是电影行业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然而,也是艰难的一年。据公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21家影视上市公司中,6家公司净利润为负,占比近三成;18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占比超八成。影视行业遇冷情绪从二级市场直接传递到产业链下游,或将造成影视作品数量的锐减。与此同时,2019年是流媒体行业突飞猛进的一年。爱奇艺、腾讯视频的会员数先后突破1亿,中国视频付费市场正式进入“亿级”会员时代,流媒体的崛起从一定程度上“抢食了“电影观众。经济大环境的不明朗也抑制着人们对电影市场的预期和观众消费热情……以上种种都给电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小的困难。
2019年已成过去,2020年有机遇,也会有更多的挑战。告别了粗放式增长的时代,我们应当正视存在的问题,在困境中前行,愈行愈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k3FbG8BMH2_cNUg4AO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