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音乐课的教学,一些人总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我以为唱歌是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近年来,为了让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加强学生的音准、视谱和视唱能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我把器乐引进了课堂。
我的具体作法是:
一、欣赏乐曲,启发兴趣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教学我是按讲、听、视、辨四个方面进行的。
1.讲。介绍我国优秀民间音乐家刘天华、华彦钧的简略生平及他们所创作的主要作品。
2.听。播放刘天华先生和瞎子阿炳两首著名二胡独奏曲《光明行》、
《二泉映月》。引导全体同学一起轻松愉快地聆赏,使学生初步感受两曲所表现的不同内容和不同的感情,熟悉这两首名曲的音乐主题,提高他们的欣赏器乐曲的兴趣。
3.视。让学生直观欣赏,我将以上两首名曲当着学生的面分别进行演奏,提高学生对学习器乐的兴趣。在我演奏过程中,直接感染了学生。明显觉察到:通过听、视,学生逐渐由知觉欣赏情感欣赏理性欣赏,从而培养了学习兴趣。
4.辨。先简单介绍二胡的构造,
继而着重让学生听辨二胡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
二、教学乐器,加强音准能力
在学唱中一部分学生经常出现跑音、走调现象。针对这一状况,我认真地进行了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对歌曲中的音符还不熟悉;不能准确、迅速辨认音符中的音高关系;无法把握住音的长短;对各种拍子的含义理解还不深透,未掌握好各种拍子的强弱程度;没有调式逻辑感。为了使学生把音唱准,同时又能学好一门乐器。我就把二胡、扬琴、小提琴、电子琴等乐器引进了课堂。
从二胡入手,奠定基础。我在施教过程中,先告知学生最起码的坐姿、持琴、持弓、内外定弦、左手指怎样按弦、右手指如何运弓(拉、推)等知识。然后着重讲述常用几种调的定弦法(如:1—5弦,D调、5—2弦,G调、2—6弦,C调,6—3弦,F调),使学生懂得调与弦的关系。继而将最基本的1—5弦的原把音位图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直观,得到感性认识,初步弄清1—5弦各指法与各音位一一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我再使用二胡直观教学。
然后将1—5弦原把音位反复拉给学生听,当学生能准确听辨后,再要求学生跟着模奏,力求按准音,拉稳弓。且问:“内外两线的音你们感觉得如何?是否协和?音高关系怎样?”就这样边拉边问边讲解,学生边听边看边模奏边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去感受、领会。训练时采取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即先由音阶片断全音阶以音阶为依据辨析音高。然后由乐汇乐句乐段。
三、用弓弦乐,教奏曲谱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视奏能力,必须严格训练视谱能力。因视谱是视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提高视奏能力起着重大作用。视奏教学中的视谱训练,作法如下:
1.视、听。教奏之前,我用二胡将出示在黑板上的曲谱拉二到三遍,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视、听。
2.用弦乐带奏。先用二胡拉一个乐汇(乐句),学生跟着模奏一个乐汇(乐句),反复进行。然后,指定基础较好的学生也用二胡照着模式带奏曲谱。这样由一个乐汇到一个乐句逐步扩展到一个乐段。
3.及时反馈,个别辅导。先让学生独自反复奏谱,自我发现问题,请教老师或同学。然后分组进行奏谱训练,再随意指点单个奏谱。若发现个别跟不上的,了解原因着重辅导。做到及时作出反馈,使全体学生能同步发展。
通过两年多时间的严格训练,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本校大部分学生均配备了一件器乐。前年我在全校学生中招收了四十余人组成的器乐班。在我的教练下,现有三十余名能独奏二十多首乐曲,整个乐队能合奏十余首名曲。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乐器兴趣浓厚,除了音乐课,每天课外活动和星期六、日集体训练外,还利用了一切余暇(课间、中午、晚饭后)独自练习。至目前为止还有少部分学生,通过勤奋笃学,刻苦用功,正在向小提琴、
电子琴、吉他、笛子、扬琴、古筝等方面发展。去年元旦节全校举行了一次大型文艺晚会(独奏、合奏、独唱大赛),评选了二十余名优秀演奏者、小歌手。此次演出,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市电视台的同志来校特为本次音乐会拍摄电视,并向全市进行了播放。同时,还为师生拍摄了二十余张彩照。市报记者亦欣然来校专访撰文报道,并将拍摄的器乐合奏《春节序曲》演出照,
刊登在《临湘报》上。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我校“把器乐引进课堂”的做法,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引起了全市人民的关注,并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