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中国》的旋律,穿透了云霄,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2019-10-11   向阳光

经典老歌气势恢宏,海峡两岸赤子心声

——《我爱你,中国》创作背景及美学分析

一、创作背景

在清晨的海面上,一艘轮船正迎着朝阳披波斩浪。随着海风,飘来高亢抒情的女高音:

老歌唱家叶佩英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这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我爱你,中国》,它那仿佛带着翅膀的旋律穿透了云霄,早已广为流传。这是一首词、曲、唱俱佳的经典名曲。作曲家郑秋枫用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在高音区时奔放的赤子情怀如同汹涌的海浪真挚热烈,低音部分又好似潺潺溪水般舒缓含蓄;词作家瞿琮所写的歌词直抒胸意,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大地春华秋实、山海壮阔的雄伟景色。在老歌唱家叶佩英的歌声中,祖国故园的一幅幅动人图景闪现在我们眼前:南海碧波万顷,北国白雪飘洒,群山巍峨,小河淙淙,怎不叫人为之魂牵梦萦、心潮澎湃?

我们的祖国在经历了一次次磨难后依然屹立在东方,她那“青松气质,红梅品格”在刚粉碎“四人帮”、告别动乱的年代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爱你,中国》这首佳作应运而生,成为传唱不衰的精品。

很多歌唱家都以能演唱这首歌曲为傲,如郑莉、幺红、郑咏等,而在北京亚运会闭幕式上,王秀芬声情并茂的演绎,更是引起了海峡两岸的共鸣,从而使它走出国门,成为海外中华赤子的衷曲。

我很惊喜地听到有不少实力派通俗歌手也能演唱这首歌曲,让人耳目一新。如张咪、谭晶都以出众的音色重新诠释了这首经典老歌,特别是韩磊的男声版《我爱你,中国》更显大气磅礴,与这首歌豪迈的爱国情感尤为贴近。他的歌声粗犷而不失细腻,激越中透出真情,是该曲目的最佳版本。另一位实力歌手汪峰也唱过一首由自己作词、谱曲的同名歌曲:《我爱你中国》,但是它为一首慢摇滚,和我们熟悉的那首歌是两码事。这首新歌无论在意境还是词曲,都相去甚远。我还是喜欢瞿琮作词、郑秋枫谱曲的那首优美、流畅的经典老歌。

在抗击地震时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困难之际,我们没有低头;而我们倾心筹办的北京奥运会万众瞩目,这是第一次在我们自己土地上举行的奥运会。为伟大祖国的自豪之情,为体育健儿加油的殷切期望,都倾注在了流淌的歌声里——这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我爱你,中国!

二、作品简介

作曲家郑秋枫与词作家瞿琮合作,为电影《海外赤子》写了大量动人的插曲,其中最出色、最为群众熟悉的是《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抒发了海外赤子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怀、满腔炽热,表达了全国人民以及华人华侨对祖国的美好的祝福和真挚的爱。这首歌曲是专为《海外赤子》

这部影片而作的一首抒情歌曲,由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女士演唱。当这部影片一上映就轰动全国,使《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该歌曲是饱含游子情深的经典作品,它以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这首著名的艺术歌曲,感情非常强烈,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的旋律起伏跌宕,气势宏大,多侧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歌词的内涵。每当唱起这首歌,都会给人有一种别样的激情,让每一个中华人民心中都荡漾着对祖国的崇高敬意。1980年,它一从银幕飞出,便流传甚广,久唱不衰。1981年,《我爱你,中国》荣获中央文化部优秀作品一等奖;2000年,此作又荣膺“金鹿杯”百年观众最喜爱的十首电影歌曲奖。郑秋枫的作品民族性特别强,但是又不受民族性的局限,特别开放,音乐有种新鲜感,从而体现出特别的个性。多年来,它是歌唱家和歌手们最普遍的保留节目,也是广大群众最喜爱的抒情歌曲之一。

三、美学分析

这首歌曲的词句虽然质朴无华,但是感情强烈。大串的排比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祖国的崇高之爱。这里虽然没有气势磅礴的词句,却有动人心魄的激情。在赞美祖国的抒情歌曲中,如此集中着墨于渲染赤子之情,应该说,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匠心独运的。曲作者承袭了“五四”以来优秀歌曲的创作风格,选择了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征的音调,熟练地运用作曲技巧,精巧地安排音乐结构,谱写成这首雅俗共赏的歌曲。曲调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有鲜明的创作个性。《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用比兴的写作手法,曲调高亢、节奏宽广、气势恢宏、字句凝练,很好地表达了对美丽的蓝天、伟大的祖国之爱。

这首成功的艺术歌曲感情真挚,音调明亮、宽广,富有激情,旋律生动而优美。这首作品是一首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4/4拍,F大调。为了艺术形象更加完美和情感抒发更充分,在作品的开始创作了引子,结尾使用尾声进行呼应,从而使作品的结构取得了对称和平衡,这一结构安排形式与民间音乐的三段体“头、身、尾”相似。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间奏+A+B+A'+尾声

全曲在建立F大调式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了民族、西洋、印度尼西业等民族的作曲技法,采用了比较鲜明的具有中外民族特色的音调素材,使此曲成为一首优秀的中国民族艺术歌曲。

第一部分(第1-16小节)是引子式的乐段,也就是引子(第1-8小节)和八个小节的间奏乐段(第9-16小节)。它的速度缓慢,节奏比较自由、舒展,旋律起伏跌宕,旋律线幅度大,音调明亮,高亢。

风格既类似戏曲中的导板,又近乎高原上的山歌。但它没有任何模仿的痕迹,而是创新的。这是一个极为精彩的开头,意境鲜明清晰,音乐形象鲜明、动人,完整地呈示了主题,巧妙地刻画了意境,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大地而引吭高歌的艺术境界。这个引子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乐段结构:8个小节的间奏,由管弦乐奏出,极为庄重、深沉,同时,又与前面形成了一定的对比,有一种内在的平衡结构力。

第二部分(第17-40小节)是歌曲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由三段式组成):主题呈示A(第17-24小节)、对比中段B(第25- 32小节)、主体再现A'(第33-40小节),A段和A'段节奏平缓、抒情,B段增大了旋律起伏,表达了激动的情绪,在“爱”字上逐渐上行,使“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这个部分是歌曲的核心,每一段落都是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整体的音乐旋律结构相似,没有间奏,一气呵成。调性基本上没有转变,但更加偏重于属方向,旋律流畅委婉,逐层上升,深沉而又内在,极富歌唱性,它着重表现一种真切、深情的感情,铺展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

此部分虽然作者有意识地加大旋律的起伏,掀起了感情上第一个波澜,展现了激动的情绪,并取得艺术上的对比效果。但是,抑扬格句式、节奏型和旋律线型,却仍旧保持不变,在音乐发展上起着统一的作用。由于该部分运用了固定的节奏型贯穿于发展,因而乐曲显得十分统一。

第三部分(第45-54小节)是乐曲的收束乐段,尾声为10小节的乐段结构。其连接是由前面引子部分的间奏第一句和主体部分第一句的变化而成,使基本结构有所重复。这部分富有明显的动力感,通过结尾“啊”的出现,将歌曲引向最高潮。该部分是全曲的高潮点,将“母亲”、“祖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也就是最后的两个乐句,感情充沛,美妙动人。

即全曲结束时,由最高音“2”迤逦而下,然后由“3”跳进至主音“1”,在最亢奋的状态中结束。这确实不同凡响,堪称点睛之妙笔。其音乐旋律的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音调起伏有序。深情地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真挚的爱国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赞美与爱恋之情。结尾句的旋律起伏迂回,节奏自由悠长,与第一部分相呼应,使全曲结构统一。故此,在演唱时一定要抓住歌曲的内涵、风格、曲式结构等特点,还要注意做到声音饱满,激情奔放,使歌唱者的感情和演唱技巧,在这里获得充分发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