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教学,对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有何意义与功能

2019-08-23   向阳光

中小学校开展器乐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加强学生器乐审美教育的素质培养的问题,旨在通过器乐教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与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本文试从素质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论述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意义与功能。

一、器乐教学的意义

原国家教委1993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中将器乐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是建国以来历届《大纲》中首次加入器乐教学内容。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自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充分反映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对音乐教育的全面认识。器乐与声乐是音乐表现的两个方面,器乐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具有声乐所不能替代的更是无法企及的作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乐教学在普通中小学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于中小学课堂之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智力超常的伟人志士的成功都是与其喜爱音乐,擅长乐器演奏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代至圣孔子,

孔子演奏古琴

三国时的政治家曹操、军事家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一大批优秀人物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都能演奏古琴。现代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重点解读: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国人创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吗?原来竟出自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的《行路难》,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由中国人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仅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也是资深音乐迷,尤其擅长小提琴。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难》的诗作,李四光通过小提琴曲抒发了一代知识分子挣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据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难》

也非常喜欢这首曲子。这首乐曲的五线谱手稿,藏于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者陈钢先生,曾捧着《行路难》原稿仔细端详,发现全曲有头有尾,层次清晰,中间还有转调。陈钢教授认为:“最可贵的是乐曲立意深邃,行路难,这真是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历程的一个大概括。”李四光写这首乐曲是由于窃国大盗袁世凯篡权后,排挤、打击和企图消灭革命力量。他在当时,是因一肚子晦气,才离开祖国出来寻求救国之道的。而当他在国外苦读近七年,学成回国时,知道中国仍然是军阀混战,国际上列强的明争暗斗也未休止,深知国内地上地下都布满了看不见的黑洞,举足维艰。在途经法国巴黎停留的间隙,他以自己喜爱的小提琴独奏曲形式抒发自己的心情,特写了这首乐曲。1990年3月,陈聆群教授为编纂出版我国音乐教育家萧友梅文集,专程到北京去探望萧友梅的侄女萧淑娴,萧淑娴告诉他:李四光曾作过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交给了萧友梅。并叮嘱陈教授:可在二叔(即萧友梅)的遗物中找。陈教授回沪后,在一包学生的文稿中发现了这遗物。五线谱眉端工工整整地写着曲名《行路难》,(1920年作于巴黎,作者是仲揆)】。

中国地质力学创建人李四光

除了科学家李四光外,还有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等不但喜欢音乐,而且工于小提琴、钢琴等乐器演奏,并在音乐的研究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国外,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图,英国的肖伯纳,印度的泰戈尔,俄国的果戈理、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不少伟大作家、哲人都认为音乐(包括器乐)对他们的创作与思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为典型的是,以音乐内容作为“传记”的开头与结尾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

曾举办过独奏音乐会,他那震惊世界的“相对论”的产生,与其演奏小提琴和钢琴时想象的自由飞腾的影响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据报道,爱因斯坦死后,美国脑科专家对他的大脑进行切片分析,发现他脑子里的“突能”不仅比普通人的多得多,而且远比其他科学家的发达,这其中通过器乐学习与演奏所取得的音乐的刺激作用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诚如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的精辟论述:“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器乐教学能够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走出变声期对音乐所感到的困惑。少年儿童的声音在音域、音区、音色和技巧运用、表现幅度、涉猎范围等,都有一定的局限,尤其是处于变声期的青少年。而这些方面显现出某些歌曲所不及之处,却能通过学习乐器所能弥补的。

本校二胡学生表演照

“事实上它(指器乐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音乐学习的领域,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器乐教学通过乐器演奏的较多技法与丰富音色,扩展了艺术表现的可能,也拓宽了人们对声音感受、分辨和运用的能力。演奏乐器强调听觉、视觉、与运动觉的高度协调,不仅能深化乐感,而且对人的潜能开发起到独特作用。让许多青少年学生合奏—曲时,促使他们在美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懂得并学会按照一定的规矩约束自己,与别人积极合作,从而共同创设艺术氛围和造就美好事物。在器乐教学过程中,必然能够使学生接触更多的音乐精品,其中定会让他们尽心愉悦地沐浴到音乐艺术美的独特功能,更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操练和熏染,促成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达到完美人格的完成。

二、器乐教学的功能

器乐教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是由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观决定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中小学器乐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

本校学生器乐表演照

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学习演奏乐器为目的,以系统的专业化技术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专业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对丰富、充实中小学课内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培养、提高青少年儿童学习音乐兴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与创造能力,增强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扩大音乐视野与净化心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1.通过器乐教学,培养青少年学生感知、表现、创造音乐艺术美能力

在器乐教学中,学习乐器演奏过程(即借助某一种表现音乐的工具,如电子琴、竖笛、二胡、小提琴等来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对音乐艺术美的表演实践无不包含着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例如通过学习器乐演奏和参与合奏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曲式等方面音乐素养,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节奏感、音准感、和声感等音乐感知、表现能力,还能让他们了解和掌握这些音乐语言要素在表情达意、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认识功能与实际操作功能,从而更准确地感受、理解、表现与创造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有乐感。因此,在器乐教学中,贯彻情感、形象与技能、技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寓器乐教学于乐感培养之中。如视奏抒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教学时,拉好音准、节奏、节拍的强弱感、由江南小调的细腻委婉且多种调式变化和北方民歌的粗犷及音程大跳予以融合的旋律,都是为了表现一种欢乐的情感。从音量和音色上,也体现出这种乐感。如能进一步利用歌词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的头脑里有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秀丽景象,那么这首视奏曲的情感与形象就更逼真,乐曲就更充满乐感。这样,学生从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既训练了对音高、节奏、强弱、音色的技能技巧,又在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及所塑造的形象中培养、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为表现和创造音乐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通过器乐教学,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阔其音乐视野

在器乐教学中,通过老师的正确启发诱导,学生从认识音乐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到表现作品的情绪、情调,可以使他们自身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等都得到提高。青少年学生普遍有参与器乐演奏的欲望,他们希望通过演奏乐器来实现自我表现,引起大家的注意、肯定和赞扬、鼓励。尤其是那些声音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器乐演奏的途径来成为优长,弥补歌唱表现方面的遗憾。如此一来,器乐教学不但使音乐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充实,而且通过“把器乐引进教室”

本校学生器乐表演照

使音乐课堂的结构发生变化,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器乐演奏中得到愉悦和艺术的享受,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乐天地。无论青少年学生学习哪一种乐器,都会遇到许多困难,碰到不少挫折。在解决一个个难题,闯过一道道难关的同时,青少年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愈发强烈,毅力也潜在地培养起来。随之,器乐教学也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他们在学习器乐过程中,会逐渐了解到乐器有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之分,乐曲有声乐曲与器乐曲之别;接触到什么是键盘乐器,什么是管(铜管类与木管类)弦(拉弦类与弹拨类)乐器,什么是打击乐器,等等,音乐知识面就相应地广了。

3.通过器乐教学,积极促进开发青少年学生的智力潜能

音乐对智力的开发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飞跃而为人们所认识。脑科学实验证明,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为“语言脑”,具有语言、计算、阅读、思维等功能,右半球是“音乐脑”,分管情绪、情感、审美、音乐等项目。在对不同音乐要素的感知过程中,左右半脑又有着不同的分工,旋律主要由左半脑负责,右半脑则专司节奏。

在器乐演奏过程中,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使用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按需分配、各得其所的。学习一首乐曲时,演奏者首先在初级阶段对乐曲的技巧特点、调式特征、曲式结构等进行理性分析、判断,对演奏技巧要领、方法的了解、认知,需要借助左脑擅长的逻辑思维功能。初步掌握动作操作技巧后,演奏者的注意力便逐渐转移到对音乐作品内容、风格的领会和表达,使得与右脑有关的功能开始启动。当其能够摆脱技巧的束缚,自然地用乐器进行音乐二度创作时,演奏者就会借助想象、意象等非理性思维,对音乐的风格和内涵产生更加真切的内部体验,激发出表达音乐情感的强烈欲望与意愿,使演奏更具个性化与情绪化。人的显意识活动停止时,其潜意识则更为活跃。

右半球“音乐脑”的优势就是非语言功能,即高级智能活动和情感反应。青少年儿童学习乐器,可以促进眼、耳、手、脑的相互协调和默契配合,提高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也可使小肌肉群得到很好的锻炼,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健康成长。尤其是,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促进了大脑两个半球合作默契而和谐发展,从而使大脑反应更加敏捷。美国《科学》杂志曾发表一个测验结果,发现弦乐演奏者左手手指的灵活程度如何与他们大脑中相应部分的增大有一种近乎完美的相互关系。由于“弦乐乐器演奏者需要频繁地使用左手的四个手指,适应这种需要,脑子就会增大,以帮助他们完成这项需要手指灵活性的任务。”所以说,通过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的潜移默化的陶冶,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智慧、思维、观察、记忆、想象、创造和情感等智能素质会全面发展起来。

4.通过器乐教学,增强青少年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有这一“乐以育人”的教育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技能技巧的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给青少年学生讲述一定的音乐美学的知识和意义。尤其是在流行音乐大潮的冲击下的今天,更应让孩子们从我们血脉源头听到民族乐声。如播放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曲》、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这样的乐曲,

十面埋伏

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器乐学习氛围,让他们逐渐领会到: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独具个性的音乐文化。通过这种器乐教学,达到加深青少年学生对“音乐的艺术价值”的认识,启迪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之目的,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审能力,是完全不难的。“以美辅德”,往往在学习器乐演奏的这一高尚的音乐艺术活动中,默化潜移地善化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言行、仪表,“用音乐净化心灵”,其功效也是不容低估的!

5.通过器乐教学,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集体主义协作精神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并且要求能使最大部分学生达到这种掌握的方法和材料。为达成共同学习的目标,学生对学业的掌握有赖于多方面的帮助,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同伴间的互相合作。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主要是以班级教学为主体的齐奏、合奏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和均等的学习机会。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声部乃至情感表现等方面的协调感,而且可能将这种适合个性发展的整体演奏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逐步渗透到学生班级群体生活中去,尽其所能,互勉互助互爱互尊,从而使班级生活中所凝成的团结协作、勤奋守纪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励青少年学生携手明天,争做“四有”新人。

6.通过器乐教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中小学器乐教学课堂里接触的器乐(声乐)曲,一般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通过民族器乐教学,可使学生感知乐曲的风格,增进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如小学六年级课堂中,可以采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六孔竖笛进行器乐教学,通过学习吹奏歌曲《歌声与微笑》,

学生不难地联想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一对朋友在离别时那坦诚甜美的一幕,似乎微微听到那怀有青春气息的两颗纯真透明、襟怀博大的心灵碰撞之交响,领会到作者怀有一份忧忧之情,一颗拳拳之心的爱国企盼。再如中学音乐课本(湘艺版)中,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虽是欣赏教材,但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将它作为器乐教学内容,

......

通过教师范奏、师生齐奏等形式,把学生带入那深山幽谷境地,在群鸟欢鸣、生气盎然的大自然景象中自我陶醉,从而使学生倍爱祖国秀丽山河。

总之,普通中小学器乐教学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演奏家而设置的,而是美育之必需,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开放性”的创造型“通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转引自王俊:《论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国音乐》1998年4期。

转引自旻歌:《继承发展,求实创新——谈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音乐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全国中小学器乐教学研讨会纪要》,《中国音乐教育》1995年4期。

向阳光:《把器乐引进教室》,中央教科所编《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上卷),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广播报》1995年12月28日。

《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引自姚思源:《论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